百科名片
肥胖癥(obesity)是一種慢性病。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它是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容易被忽視,但發病率卻在急劇上升的一種疾病。除人類外,許多寵物也會患肥胖癥。 哺乳動物(包括人在內)儲藏脂肪過多,以至于健康受到影響。
目錄
肥胖癥簡介肥胖癥分類概括單純性肥胖體質性肥胖過食性肥胖繼發性肥胖藥物性肥胖繼發性肥胖癥分類肥胖癥的診斷肥胖造成的危害肥胖癥飲食注意病因肥胖癥簡介肥胖癥分類概括單純性肥胖體質性肥胖過食性肥胖繼發性肥胖藥物性肥胖繼發性肥胖癥分類肥胖癥的診斷肥胖造成的危害肥胖癥飲食注意病因展開
編輯本段肥胖癥簡介
肥胖癥又名肥胖病,英文名稱為“obesity”。當前肥胖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公共衛生問題,國際肥胖特別工作組(TOTF)指出,肥胖將成為新世紀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活滿意度的最大殺手。不能否認的是,肥胖已經稱為一些疾病,并且一直嚴重威脅我們的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肥胖癥?肥胖癥是一些社會性慢性疾病。機體內熱量的攝入量高于消耗,造成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導致體重超標、體態臃腫,實際測量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百分之二十以上,并且脂肪百分比(F%)超過30%者稱為肥胖。通俗講肥胖就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
編輯本段肥胖癥分類
概括
單純性肥胖是各種肥胖最常見的一種,約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
肥胖癥
簡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這類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較均勻,沒有內分泌混亂現象,也無代謝障礙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單純性肥胖又分為體質性肥胖和過食性肥胖兩種。
體質性肥胖胖既雙親肥胖,是由于遺傳和機體脂肪細胞數目增多而造成的,還與25歲以前的營養過度有關系。這類人的物質代謝過程比較慢,比較低,合成代謝超過分解代謝。
過食性肥胖也稱為獲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過度飲食,使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身體生長和活動的需要,多余的熱量轉化為脂肪,促進脂肪細胞肥大與細胞數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積而導致肥胖。
繼發性肥胖和單純性肥胖不同的是,繼發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續發性肥胖是由內分泌混亂或代謝障礙引起的一類疾病,約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雖然同樣具有體內脂肪沉積過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發性疾病的臨床癥狀為主要表現,肥胖只是這類患者的重要癥狀之一。這類患者同時還會出現其他各種各樣的臨床表現,多表現為皮質酵增多、
甲狀腺功能減退人群、性腺功能減退等多種疾病中。
藥物性肥胖這類肥胖患者約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有些藥物在有效治療某些疾病的同時,還有導致身體肥胖的副作用。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松等)治療過敏性疾病、
風濕病、類風濕病、
哮喘病等,同時可以使患者形成繼發性肥胖;雌性激素以及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藥有時會使婦女發胖,或者說容易使婦女發胖。單純性肥胖
各種肥胖最常見的一種,約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簡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這類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較均勻,沒有內分泌混亂現象,也無代謝障礙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單純性肥胖又分為體質性肥胖和過食性肥胖兩種。
肥胖癥
體質性肥胖
雙親肥胖,是由于遺傳和機體脂肪細胞數目增多而造成的,還與25歲以前的營養過度有關系。這類人的物質代謝過程比較慢,比較低,合成代謝超過分解代謝。過食性肥胖
也稱為獲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過度飲食,使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身體生長和活動的需要,多余的熱量轉化為脂肪,促進脂肪細胞肥大與細胞數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積而導致肥胖。繼發性肥胖
繼發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續發性肥胖是由內分泌混亂或代謝障礙引起的一類疾病,約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雖然同樣具有體內脂肪沉積過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發性疾病的臨床癥狀為主要表現,肥胖只是這類患者的重要癥狀之一。這類患者同時還會出現其他各種各樣的臨床表現,多表現為皮質酵增多、甲狀腺功能減退人群、性腺功能減退等多種疾病中。藥物性肥胖
這類肥胖患者約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有些藥物在有效治療某些疾病的同時,還有導致身體肥胖的副作用。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松等)治療過敏性疾病、風濕病、類風濕病、哮喘病等,同時可以使患者形成繼發性肥胖;雌性激素以及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藥有時會使婦女發胖,或者說容易使婦女發胖。
肥胖癥
繼發性肥胖癥分類
繼發性肥胖癥又分以下七類:
(一)下丘腦性肥胖癥;
(二)垂體性肥胖癥;
(三)皮質醇增多癥(又稱庫欣綜合征);
(四)胰島病性肥胖癥;
(五)甲狀腺功能減退性肥胖癥;
(六)性腺功能減退性肥胖癥;
(七)藥物性肥胖。
編輯本段肥胖癥的診斷
肥胖癥健康危害
正常人體重計算方法:
1、成年人標準體重:(身高cm—100cm)×90%=標準體重(kg)。當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時,稱為超重;超出標準體重的20%,稱為輕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30%時候,稱為中度肥胖;當超過50%時候稱為重度肥胖。
2、兒童標準體重:(年齡×2)+8=標準體重(kg)。當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時,稱為超重;超出標準體重的20%,稱為輕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30%時候,稱為中度肥胖;當超過50%時候稱為重度肥胖。
編輯本段肥胖造成的危害
肥胖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如高血壓,
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疾病、糖尿病、
高脂血癥、
高尿酸血癥、女性月經不調等。 還能增加人們患惡性腫瘤的機率。
肥胖癥
現如今肥胖的患者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疾病危害也隨之增多,好多種疾病的發生都于肥胖有關。
1、肥胖人易發冠心病、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由于肥胖者身體內的脂肪組織增多,機體代謝耗氧量加大,從而導致心輸出量增加,心臟做功量增大,導致使心肌肥厚和
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疾病和猝死。
2、肥胖影響勞動力,容易遭受外傷:肥胖的人因體重增加,身體各器官的負重都增加,可引起腰痛、關節痛、消化不良、氣喘;身體肥胖的人往往怕熱、多汗、皮膚皺折處易發生皮炎、擦傷,并容易合并化膿性或真菌感染;因行動不便還容易遭受各種外傷、骨折及扭傷等。
3、肥胖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天敵:科學家研究發現肥胖者并發腦栓塞與心衰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1倍,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膽石癥者較正常人高3-5倍,由于這些疾病的侵襲,人們的壽命將明顯縮短。
4、肥胖人易患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由于肥胖導致體內代謝和內分泌異常,常可引起多種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女性月經不調等。
5、肥胖還可以并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靜脈血栓:增加麻醉和手術的危險性。肥胖還可以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肥胖婦女子宮內膜癌比正常婦女高2-3倍。肥胖男性結腸癌、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生率較正常人高。
肥胖癥的藥物治療
[1]肥胖癥的藥物治療看以下三點:
①食欲抑制劑常用苯丙胺,5-10毫克,每天服3次,或
氟苯丙胺,但效果不理想;
②能量消耗劑用甲狀腺類藥物,如甲狀腺片30毫克,每天1-2次;
③降低血膽固醇用消膽胺、糖酐酯等。
編輯本段肥胖癥飲食注意
(1) 每天總熱量不宜少于1200千卡。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按營肥胖癥養配餐方案計算每日總熱能和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的攝取量。?
(2)應廣泛攝取各種食物,變化愈多愈好,養成不偏食習慣。不要采取禁食某一種食品的減肥方法,例如不吃蔬菜、水果、糧食,只吃肉類的辦法。
(3)絕對不要因貪嘴而破壞飲食減肥計劃。
(4)忌喝果汁,盡量采用新鮮水果、蔬菜,因其富含纖維素,既可增加飽腹感,又可防止便秘。
(5)口味不可太咸,以免體內水分滯留過多。?
(6)烹調方法,以蒸、煮、烤、燉等少油法為宜。炒菜用的油,必須按計劃中規定的量,因此不宜吃油炸食物及喝肉湯。?
(7)增加飲食中纖維素含量,例如多選用糙米、
胚芽米、麩皮面包及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
(8)用餐采用分食方法較好,以便正確控制份量。?
可任意選擇的食品:清茶、淡咖啡(不加糖、奶精)、檸檬、泡菜、酸黃瓜、辣椒、胡椒、五香粉、醋。
禁忌食品:嚴格限制糖果、酒類、飲料、甜點、罐頭制品、蜜餞食品等零食。
減肥食譜舉例:
早餐:豆漿250毫升,花卷50克,煮雞蛋1個。
午餐:牛肉炒豆腐干(牛肉50克、豆腐干75克),炒小白菜(小白菜150克),米飯80克。
晚餐:肉片香干炒芹菜(瘦肉50克、芹菜100克、豆腐干50克),米飯80克。
全日用烹調油18克。?
以上食譜全日蛋白質74。5克,脂肪30克,碳水化合物197。9克,總熱量(1463。2千卡)6122千焦。
最后,應強調減肥者一定要配合適量體育運動,減重期應照常工作及勞動,不要休息。
編輯本段病因
熱量攝入多于熱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質基礎。
(一)內因為人體內在因素使脂肪代謝紊亂而致肥胖。
1.遺傳因素
人類的單純性肥胖的發病有一定的遺傳背景。Mayer等報告,雙親中一方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約為50%;雙親中雙方均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類肥胖一般認為屬多基因遺傳,遺傳在其發病中起著一個易發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與生活行為方式、攝食行為、嗜好、胰島素反應以及社會
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關。
2.神經精神因素
已知人類與多種動物的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
神經核。一對為腹對側核(VMH),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LHA),又稱饑中樞。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破壞時則食欲大增;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破壞時則厭食拒食。二者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在生理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使食欲調節于正常范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不論屬炎癥的后遺癥(如腦膜炎、腦炎后)、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時,如腹內側核破壞,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貪食無厭,引起肥胖。反之,當腹外側核破壞,則腹內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厭食,引起消瘦。
另外,該區與更高級神經組織有著密切的解剖聯系,后者對攝食中樞也可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控。下丘腦處血腦屏障作用相對薄弱,這一解剖上的特點使血液中多種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該處移行,從而對攝食行為產生影響。這些因子包括:
葡萄糖、
游離脂肪酸、
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
5-羥色胺、
胰島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響食欲,食餌中樞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狀態,當精神過度緊張而交感神經興奮或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時(尤其是α受體占優勢),食欲受抑制;當迷走神經興奮而胰島素分泌增多時,食欲常亢進。腹內側核為交感神經中樞,腹外側核為副交感神經中樞,二者在本癥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島素血癥
近年來高胰島素血癥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癥并存,但一般認為系
高胰島素血癥引起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性肥胖者的胰島素釋放量約為正常人的3倍。
胰島素有顯著的促進脂肪蓄積作用,有人認為,胰島素可作為總體脂量的一個指標,并在一定意義上可作為肥胖的監測因子。更有人認為,血漿胰島素
濃度與總體脂量呈顯著的正相關。
4.褐色脂肪組織異常
褐色脂肪組織是近幾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脂肪組織,與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內臟周圍的白色脂肪組織相對應。褐色脂肪組織分布范圍有限,僅分布于
肩胛間、頸背部、
腋窩部、
縱隔及
腎周圍,其組織外觀呈淺褐色,細胞體積變化相對較小。白色脂肪組織是一種貯能形式,機體將過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貯藏于間,機體需能時,脂肪細胞內中性脂肪水解動用。白色脂肪細胞體積隨釋能和貯能變化較大。
褐色脂肪組織在功能上是一種產熱器官,即當機體攝食或受寒冷刺激時,褐色脂肪細胞內脂肪燃燒,從而決定機體的能量代謝水平。以上兩種情況分別稱之謂攝食誘導產熱和寒冷誘導產熱。當然,此特殊蛋白質的功能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由此可見,褐色脂肪組織這一產熱組織直接參與體內熱量的總調節,將體內多余熱量向體外散發,使機體能量代謝趨于平衡。
5.其他
進食過多可通過對小腸的刺激產生過多的
腸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島
β細胞釋放胰島素。在垂體功能低下,特別是生長激素減少、促性腺及促
甲狀腺激素減少引起的性腺、甲狀腺功能低下可發生特殊類型的肥胖癥,可能與脂肪動員減少,合成相對增多有關。臨床上肥胖以女性為多,特別是經產婦或經絕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藥者易發生,提示雌激素與脂肪合成代謝有關。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時,皮質醇分泌增多,促進糖原異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質醇促進脂肪分解。
(二)外因以飲食過多而活動過少為主。
當日進食熱卡超過消耗所需的能量時,除以
肝、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儲藏于全身脂庫中,其中主要為
甘油三酯,由于糖原儲量有限,故脂肪為人體熱能的主要貯藏形式。如經常性攝入過多的中性脂肪及糖類,則使脂肪合成加快,成為肥胖癥的外因,往往在活動過少的情況下,如停止體育鍛煉、減輕體力勞動或疾病恢復期臥床休息、產后休養等出現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