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術前MRI檢查能有助于發現膝內病變,但關節鏡探查必須確保檢查膝內所有部位,而不僅僅是假定病變的部位。 關節鏡探查的順序 先在髕上囊置一30°關節鏡(圖1,視圖1)。關節鏡應能很容易地活動,允許檢查髕上囊所有的部位,注意檢查滑膜和有無游離體。 圖1 視圖1:從髕上囊置人關節鏡, 觀察滑膜,檢查有無游離體。 視圖2:撤回關節鏡至髕股關節。要觀察整個關節,應將鏡子向兩個方向旋轉,且將髕骨向內外側移動。 視圖3:將鏡子滑人膝的外側隱窩,觀察股骨外側髁的外側面。 視圖4:將鏡子進入外側溝,以便查看胭肌的止點。 保持膝關節完全伸直,將關節鏡后退至髕股關節,旋轉鏡子來檢查股骨和髕骨的關節面(見圖1,視圖2)。向內和外側推動髕骨有助于這個步驟的順利進行。 保持腿伸直,將關節鏡的尖滑進膝的外側隱窩或溝中,鏡子在股骨外側面和外側關節囊之間經過(見圖1,視圖3)。觀察股骨的外側面,確保你看到了胭肌的止點(見圖1,視圖4)。胸肌裂孔是游離體常見的存在隱窩。 保持膝完全伸直,將關節鏡插入膝的外側區域,觀察外側半月板的前部分(圖2,視圖5)。將鏡子向內側移動,并且旋轉鏡子以便能看到后方。這可使你看到股骨內側隱窩或溝(圖2,視圖6)。 圖2 視圖5:完全伸直膝關節,將關節鏡插入膝的外側區域,觀察外側半月板的前角和外側股骨課的前部。 視圖6:將關節鏡向內側移動,且旋轉鏡子看后方, 觀察內側股骨隱窩。 向后撤回鏡子至膝的中央,輕柔屈曲膝關節至90°,使關節鏡的尖進人膝的內側室。觀察內側股骨髁和內側脛骨平臺的關節軟骨,同時也觀察內側半月板和半月板的邊緣(圖3,視圖7)。 圖3 視圖7: 將關節鏡撤回至關節的中央,然后屈曲滕關節以便允許關節鏡進人內側室。觀察內側半月板的邊緣、股骨內側保和內側脛骨平臺。 對膝關節施以外翻和外旋的力,旋轉鏡子以便看到外側,這樣可檢查內側半月板的后角(圖4,視圖8)。 圖4 視圖8: 對膝關節施以外翻、外旋的力,旋轉鏡子以便能看到外側。觀察內側半月板的后角。 將鏡子向后撤回至髁間切跡的部位,觀察前后交叉韌帶(圖5,視圖9)。 圖5 視圖9:將關節鏡撇至髁問切跡,以便觀察交叉韌帶。 關節鏡保持在髁間切跡的部位,屈曲膝關節至剛超過90°,外展髖關節,將手術側的外踝置于對側膝的前面(見圖7),這稱為“8”字位置,可允許關節鏡檢查整個外側室(圖6)。觀察股骨外側髁和外側脛骨平臺的關節軟骨。在其人點處檢查外側半月板(見圖6,視圖10)。 圖6 在髖的上方, 屈曲膝至90°,將手術側的外踝置于對側膝的前方(“8'字位置)。 視圖10:經關節鏡進至膝的外側室,觀察整個外側半月板。 圖7 患者仰臥于手術臺,去掉手術臺的末端使膝關節屈曲。交叉腿的位置可直接進人關節的外側。 通過前內側人口插人關節鏡鉤以便檢查半月板的下面和評估交叉韌帶的完整性。在關節鏡視野的指引下用關節鏡鉤觸摸這些結構。 危險 # 關節軟骨 # 半月板 如何擴大切口 # 局部措施 膝關節的控制是成功看清關節所有入口的關鍵。為達到檢查膝關節的全部結構的目的,應施以外翻外旋之力,以便達到膝內側室的后方。你也需要施以內翻內旋的力來檢查膝的外側區。要記住你使用的鏡子是30°的。改變鏡子的方向將明顯改變你所得到的視野(見圖8-10),這點在檢查膝內側室的后1/3時最重要。 圖8 圖9 圖10 圖8 通過關節鏡觀察結構有多種方式,例如通過前后移動(前推或后移)鏡子,可以看清最初視野前后的結構。把鏡子從位置1退到位置2,視野就會從B變為B',因為鏡子與其長軸呈30°角,所以單純向前推進鏡子,并不能放大物體。 圖9 旋轉鏡子,可以看到與其長軸呈30°角的不同視野。從位置2逆時針旋轉鏡子90°至位置3,視野B'就改為C。 圖10 改變鏡子的角度將改變視野的方向,這是看清鏡子前方物體的唯一辦法。調整鏡子角度從位置2到位置4,視野從B'轉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