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技術的局限性
在介入性椎間盤治療方法出現之前,開放手術是治療嚴重椎間盤突出癥的唯一有效手段,介入方法有膠原酶溶解、經皮切吸、激光汽化(PLDD)、等離子髓核成形、臭氧、射頻消融等。但上述方法均屬于間接減壓,僅針對部分包容型突出病例,不能徹底清除病變髓核特別是壓迫神經的組織,無法修復破損的纖維環,壞死組織需靠人體自然吸收,時間長、痛苦大、復發率高,美國FDA一直未予批準。
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后路椎間盤鏡(MED)技術將微創理念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然而后路椎間盤鏡的手術入路和治療過程與小切口開放手術相一致,都要實施椎板開窗、剝離肌肉和韌帶、干擾椎管、牽拉神經(程度比開放手術輕);易造成術中出血,干擾視野并增大風險;不能適用于極外側型突出和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治療;術后瘢痕組織容易造成椎管及神經的粘連。
“脊柱內鏡技術”的出現,較好地克服了上述技術的不足,將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治療推向全新的高度,是目前最微創、最安全、最經濟的技術;從最開始的經腰椎間孔入路解決腰椎間盤突出發展到經皮內鏡下頸椎椎間盤切除、頸椎后路椎間孔切開減壓、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等手術,脊柱微創治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就像當年腹腔鏡,胃鏡一樣。
二、脊柱內鏡技術簡介
簡單的說就是使用一個直徑約圓珠筆粗細的內鏡采用后外側經椎間孔入路,進入椎管或椎間盤,直視下摘除突出的組織,神經根充分減壓;游離型、部分病例也可采用后方椎板間隙入路(這也就是我們不能把脊柱內鏡技術完全等同為椎間孔鏡技術的原因),其手術方式與MED類似,但開口更小,只有7毫米。絕對沒有癱瘓的危險。
脊柱內鏡(椎間孔鏡)
術中取出巨大椎間盤
術中觀察神經根充分減壓
三、脊柱內鏡技術優勢:
1、微創 切口只有7毫米,避免傳統后路手術對椎管和神經的干擾,不咬除椎板,不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對脊柱穩定性無影響,不需要植入螺釘等內固定物。
2、目的直接 手術效果立竿見影,疼痛迅速緩解。
3、適應癥廣 幾乎能處理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 部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鈣化等骨性病變。避免開刀在后方重要結構處留下瘢痕,造成椎管和神經的粘連。
5、安全性高 局麻麻醉,術中能與病人互動,不傷及神經和血管;
基本不出血;手術視野清晰,大大降低誤操作的風險;不會死亡和癱瘓。
6、康復快 術后可立即下地活動,平均3—6周恢復正常工作和體育鍛煉。
7、費用低 只有開刀手術的1/3。
8、外觀滿意 只有一針, 基本無手術疤痕。
四、國內外現狀
1999年美國Anthony Yeung醫生(美國微創學主席)首創YESS技術(由內向外);2002年德國Thomas Hoogland教授(歐洲微創學前任主席)在YESS技術基礎上發展為TESSYS技術(由外向內),使脊柱內鏡技術走向成熟;我院是全省骨科較早引進該技術的醫院,陳鋼博士2010年10月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骨科醫院學習脊柱內鏡THESSYS技術,是全省最早使用該技術的醫生,已經熟練掌握該技術,效果滿意,獲得廣大患者的認可。
83歲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行局麻下脊柱內鏡腰椎間盤髓核摘除減壓手術,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