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體,是指我國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所寫的楷書體。其筆畫清勁豐肥,結構嚴謹端莊,氣勢開張,脫古出新,對后世影響很大。
讓我們先了解下顏真卿這個人。
顏真卿,字清臣(709—785),字署瑯琊郡(今山東省東南部)人。又說京兆萬年人(今陜西省西安)。出身于一個世代擅長書法藝術、精通文字學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歷官至吏部尚書(相當于如今中央組織部部長)太子太師,故世稱“顏魯公”,晚唐大書法家。
看看老哥的樣子。
顏真卿
嘖嘖,肅然起敬。
顏書的產生,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美學觀念,體現了盛唐時代的新風貌,以“雄”代“秀”,以“俗”代“雅”突破了“二王”至初唐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美學規范,為后世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享譽書壇,至今不衰。
唐人對顏書有贊許:“荊卿按劍,樊哈擁盾,金剛噴目,力士揮拳”。
蘇東坡說:“詩止杜子美,書止于顏魯公”。可算是以顏書審美價值的準確評價。
元朝學者王惲有言:“顏意無窮,蓋以忠義之氣中冠之故也”。
我們來看看顏體碑帖特點。
由于碑帖多,這里不插入過多圖片,感興趣的可自行搜索完整碑帖。
顏氏流傳下來的碑、拓本和真跡,現就所知約為七十多種。其創作大致為三個時期:
醞釀期
此期為顏氏師法古人和汲取民間書法營養的消化階段。
楷書代表作一是《千福寺多寶塔碑》(時四十四歲),嚴重茂密,勁健秀潤,雖亦有所創新,但仍留有“二王”之風。
二是《東方朔畫贊碑》(四十五歲),筆法清雅,神采煥發。
千福寺多寶塔碑
成熟期
此期為顏氏艱苦探索,自成一格的成熟階段。
行書《祭侄季明文稿》(五十歲),用筆流暢,縱橫渾灑,氣韻激昂,秀逸中蘊含著雄渾,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
楷書代表作《鮮于氏離堆記》(五十四歲),用筆凝重,端莊雄偉;《贈太保郭敬之廟碑》(五十六歲),結構清健,峻峭道勁。
《顏勤禮碑》(六十歲)融入隸書筆意,橫輕豎重,筆法精煉純熟,一扭“二王”以后的秀麗流美書風,標志著顏書雄秀獨出風格的成熟。
顏勤禮碑
拓新期
此期為顏氏奮力進取,直至人書俱老,爐火純青藝術境界的精湛階段。
《麻姑仙壇記》(六十三歲)與《顏勤禮碑》相比,從用筆到氣勢都有拓新,筆法燥潤兼有,蠶頭燕尾突出,端正中寓輕妙,雄渾里藏娟秀。
《顏真卿自書告身》(七十一歲),結體雍容寬博。筆力蒼勁厚樸。
《顏家廟碑》(七十二歲)剛柔相濟,方圓兼備,曲直并存,倚正從容。
顏真卿自書告身
在墨法上采取少蘸多用的方法,力求表現蒼勁高古和質樸豪放的氣概。
在筆法上加強腕力,運用藏鋒、中鋒和回鋒,以“蠶頭燕尾”和橫輕豎重增強厚重剛健、豐碩圓潤的意韻。
在結體上追師篆隸,正面取勢,橫畫端平,具有莊重正大氣度;左右畫弧形相抱。使結構圓緊雄強,而富有內在的彈力。
在章法布局上字態開闊健壯,字距、行距收緊,字大撐格,外密內疏,全篇布局顯得充實茂密,豐滿大度。
顏體總體上呈現出一種端莊雄偉,蒼勁厚實,雍容豁達,舒展開闊的風格。
至此,膜拜大佬,我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