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劉裕(363年-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劉裕的祖籍在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劉裕與漢高祖劉邦沾親帶故,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他的家族在早年隨晉室南渡,長居晉陵郡丹徒縣的京口里。劉裕家的門第歸于江左的“低級士族”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到劉裕這一代時,他的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身高七尺有余,容貌甚偉,性格很灑脫,不拘小節。劉裕的青年時期與劉邦很像,他大字不識幾個,沒有什么文化,瑯琊王氏的王謐卻對劉裕另眼相看,對劉裕說道:卿當為一代英雄。
出身寒門想要成功,唯一的途徑就是參軍,劉裕成為北府軍將領,冠軍將軍孫無終的親兵。因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隨其討伐孫恩叛亂。劉裕率領數十人偵察義軍的動向,不巧碰上數千義軍,劉裕率眾迎戰,在隨從戰死大半的情況下仍手舞長刀,酣戰不止。這一戰,讓劉裕得到了劉牢之的賞識。
浪花陶盡英雄,劉牢之舉薦劉裕,讓他為先鋒,獨領一軍。孫恩率兵數萬,攻打蒜山,遭劉裕部猛攻而大敗,跳崖投水而死者甚眾。八月,朝廷加劉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率領水軍追擊至郁洲,又大敗孫恩,迫使其南逃。十一月,劉裕在海鹽再度擊破孫恩。自此,他三戰三捷,俘虜義軍數以萬計,而義軍遭遇“饑饉疾疫”,死亡過半,從浹口撤至臨海。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孫恩畏懼被擒,于是在臨海投海而死。
孫恩起兵,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游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的桓玄以可乘之機。桓玄攻入建康,殺宗室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堂兄桓修。劉牢之懼禍而逃 ,然后上吊自殺。劉裕判斷了局勢,為了保持低調,暫時加入了桓玄陣營。由于劉裕屢建軍功,于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任命他為中兵參軍。
孫恩死后,余眾推其妹夫盧循為主。盧循率義軍殘部南下,攻占永嘉,桓玄派劉裕東征,討伐盧循。劉裕敗盧循軍于東陽,盧循逃往永嘉,再為劉裕追敗,部將張士道也被殺。劉裕一路追擊至晉安,盧循渡海南逃。六月,劉裕因功被加封為彭城內史。
社稷匡扶鼎祚磅,桓玄掌控朝政,獲封楚王,十二月,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桓玄稱帝后為消除隱患,欲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兵舊將。劉裕為求自保,起兵反抗,聚集北府兵殘余兵將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舉兵起義,消滅了桓楚在此的所有兵力,殺死主將桓修。接著,眾人推舉劉裕為盟主,派出使者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
桓玄先派手下猛將吳甫之及皇甫敷帶領精銳部隊抵抗劉裕的進攻,劉裕先于江乘打敗并擊殺吳甫之,大軍行進至江乘以南的羅落橋時,又率領大軍斬殺皇甫敷,桓玄的軍隊大敗潰逃,他拋棄軍隊,挾持晉安帝逃回江陵。桓玄抵達江陵后,企圖西逃入蜀,被益州督護馮遷斬殺,傳首建康。匡扶了晉室的劉裕終于登上權力中心,執掌朝政大權。晉安帝下詔褒獎劉裕的功績,擢升他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使持節、徐青二州刺史如故。
伐北奇功屬寄奴,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德死,他的侄兒慕容超逆襲皇位,隨即揮兵肆慮準北,劉裕趁機發起第一次北伐,與燕軍激戰于臨朐之南。在兩軍僵持之下,趁虛襲取了臨朐。慕容超兵敗,單騎逃脫。但最終被晉軍追獲,送至建康斬首。至此,南燕宣告滅亡。
義熙三年(407年),劉裕就曾派冠軍將軍劉敬宣率軍五千征討割據川蜀的譙蜀政權。卻被譙蜀將領譙道福阻攔,在軍中流行疫病及糧草耗盡后被迫撤回。此次伐蜀,以失敗告終。義熙八年,十二月,因賞識朱齡石的軍事才干和豐富經驗,劉裕力排眾議,越級提拔朱齡石為益州刺史,命其率臧熹、蒯恩、劉鐘和朱林等共領二萬人伐蜀。義熙九年,晉軍成功滅譙蜀。
寄奴談笑取秦燕,義熙十二年,后秦主姚興死,姚泓繼位,內部叛亂迭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后秦的良機。劉裕為增加自己的戰功,發兵北伐,劉裕的安排,是讓劉穆之留守建康,內攻朝廷,外供軍糧,自己則率七路大軍北伐,與北魏十萬大軍交戰,經過一番慘烈的廝殺,劉裕終于收復了河南全境。大軍進抵潼關,與諸部匯合。又一陣猛攻猛打,攻入長安城,后秦滅亡。
愚智皆知晉鼎遷,420年,劉裕代晉稱帝,降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為“宋”。永初三年(422年)劉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歲。七月,葬于丹陽建康縣蔣山的初寧陵,廟號高祖,謚號武皇帝。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是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名句,而它描寫的,正是建立了劉宋的一代雄主,劉裕。
滅孫恩、桓玄,統一了整個南方;兩次北伐,劉裕先后滅掉南燕、后秦等國,還擊敗了北魏,將淮北、河南、關中等地收復,并光復了洛陽和長安。既抵抗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南方的侵擾,同時也保護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也達到了擴大疆土的目的,使得劉宋成為南朝中領土最大的政權。在劉裕的時代,南朝的軍事實力又一次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