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舊中國處于列強的侵略以及內部的腐朽動亂之中,實乃危急存亡之秋。這時,一群有理想的革命人士站了出來,他們致力于團結人民、拯救國家,為此提出了“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口號。
他們號召、激勵著全球范圍內的華人團結一致,將侵略者趕出中國,而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炎黃子孫這一身份認同徹底扎根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中,我們以此為豪,更是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更好地建設祖國。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有些人可能并非是炎黃二帝“純正”的后代子孫。因為古代很多朝代都處于民族融合的局勢之下,大部分朝代也秉持著“兼收并存、求同存異”的態度,歡迎著其他民族加入到華夏的大家庭之中。
這些外來的民族經過不斷調整,逐漸適應了這里的生活,為了方便,他們也選擇將原來的姓氏改為漢字姓氏,在這過程中也是不斷地互相融合、繁衍。
就比如“安”姓的祖先中,就有一支是來自安息國的子民,也就是古代時的“波斯”人。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提升一些知識。
安姓的起源
安姓,在宋代所列的《百家姓》中排名第79位,與其他姓氏相同的是,安姓的起源和發展有著復雜且悠久的歷程不過,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卻發現了有意思的一幕。
安姓雖然是個很古老的姓氏,但在大部分時期中,安姓人都不是中原地區的本土居民。據《中華姓氏大辭典》的相關內容可知,唐朝時期的中亞地區有著“昭武九姓”,其中的“安國”人以安為氏留居在中原。
而后,他們逐漸演化為安姓。類似的,在唐朝友好的民族政策之下,還有不少當時的外族人來到中原生活、經商,學習,如鮮卑族中的安遲氏族、回鶻人、奚族人。
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以“安”為漢姓,逐漸融合到華夏民族之中。到了元朝前后,成吉思汗六弟別勒古臺的后裔,也將安作為自己的漢姓,明朝時蘇祿國人也有一部分融入回族后,也取漢姓為安氏。
清朝時,康熙帝將來自沙俄的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俘扣留,不許他們返回俄國,將他們的姓氏改為安,意為“安衛大清”。而在這些來到中原生活的外族人之中,還有一批是來自安息國的子民。
安息國,原名為帕提亞帝國(當時漢朝稱呼其為“安息”可能是城市梅爾夫的希臘語發音,也可能是安息國第一代國王阿爾沙克的音譯)。安息國曾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合稱“亞歐四大強國”。
它是2000多年建立在伊朗高原的國家,因伊朗在古代被稱為波斯,所以安息國人也是波斯人的一員。那么,既然安息國如此強大,為何還會有許多子民有組織地來到唐朝生活定居呢?
遠道而來的波斯后裔
根據考證,最早報告安息國情況的是漢武帝時期出使西域的使者張騫,此時安息國已經建國100多年,國力也比較強大,而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也描述了漢朝當時對安息國的了解:
“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彊,可以賂遺設利朝也。”
根據“后來安息國國王派遣使者來訪漢武帝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漢與安息國從此時便開始了交流和貿易往來。到了漢恒帝時期,安息國太子安清并應繼承王位,但他厭惡人世間的政治。
于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則選擇了出家為僧,游歷周邊國家、傳播佛學。后來,他來到中國定居在此,并以安清(字世高)的姓名生活。
對于高清的記載,只能說明他是一人來到中原生活,并非帶著子民遷徙。直到唐朝貞觀時期,一些書籍上才有了,大批安息國人來華定居的記載。
至于安息國人,為何選擇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來到中原,可能與當時唐朝國力強盛,而安息國卻走向衰敗有著關系,畢竟李世民奉行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都是十分開明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時就曾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安息國的貴族安腓汗可能也聽聞了,唐朝的繁榮以及友好,便帶著兒子安附國以及部族五千余人來華定居。
唐太宗對此很高興,將他們就近安置在四川一帶,并封賞了他們父子,雖然沒有提到賜姓一說,但其后代都以國名“安”(帕提亞帝國的音譯)為漢姓。
歷史上的“安”姓名人
說到歷史上的安姓人物,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祿山。但他其實本姓康,是“昭武九國”中的康國后代,后來隨繼父改姓“安”。
青年時,安祿山投奔唐朝,成為為張守珪的部將和義子。而后憑借著驍勇善戰被唐玄宗知曉,成為了唐朝的權臣,并在后來發動“安史之亂”。
這場持續了八年之久的戰爭,使得唐朝由盛轉衰,也使得我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除了安祿山之外,歷史上的安姓還有許多良將名臣,比如: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工匠名叫安民,擅長雕刻石碑,許多名人都以請安民雕刻為榮。當時,奸臣蔡京下令各地雕刻《元黨籍碑》,安民雕刻完得知是蔡京的命令,便拒絕署名,連酬金也不要。
這種不畏權貴的精神被世人稱贊!唐代時,太子李旦被誣告謀反,武則天十分惱怒。官員安金藏為證明李旦清白,當著眾人說,“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當即拿起佩刀自殺,武則天因此不再懷疑李旦。
五代時后晉有一節度使名叫安重榮,在后晉皇帝石敬瑭降契丹,并自稱皇帝之后,安重榮十分羞恥和惱怒,遂起兵討伐石敬瑭,第二年因戰敗而身亡。
清光緒年間的進士安維峻,曾在中日甲午戰爭后,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一時間內各地有志之士都聲討李鴻章的做法,但而后安維峻因直言勸諫被革職。
因此,通過上述的介紹不難看出,擁有“安”姓氏的人,祖上可能并不是中原的“炎黃”,很有可能是來自“波斯”安息國的子民。只是,經過長時間的融合,已經和其余姓氏沒有什么區別。
在歷史上,安姓人民同樣也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力量,也驗證了56個民族是一家這句話。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