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姜維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悲情人物,他早年是魏國天水郡的一名將領,在諸葛亮北伐后,不得已而投降蜀軍。諸葛亮非常賞識姜維,對他也是各種提拔重用,姜維也不辜負諸葛亮的厚望,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為蜀漢建立了不少功勛。
在諸葛亮,蔣琬等人相繼去世后,姜維成了蜀漢的大將軍,執掌兵馬對曹魏開啟了北伐之路。諸葛亮在位期間,一共進行了多達五次北伐。在姜維執掌蜀漢兵馬的時候,他北伐的次數超過了諸葛亮,多達11次。
姜維的多次北伐,并沒有給蜀漢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還被扣上了“窮兵黷武”的帽子。因為蜀漢所面臨的局面,姜維知道如果不主動北伐,等待蜀漢的必定的覆沒,他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立志“興復漢室”,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
姜維一計害三賢
公元263年,當時已經控制曹魏兵馬大權的司馬昭開始了他的伐蜀之路,他派遣了鄧艾,鐘會,諸葛緒三路大軍進攻蜀國。原本蜀國可以憑借地勢優勢,對魏軍進行層層阻擊,等到魏軍糧草耗盡,士氣低迷的時候會撤軍。
然而,隨著鄧艾率領一支偏師偷渡陰平,讓遠在劍閣抵擋鐘會大軍的姜維無法首尾相顧。再加上劉禪的軟弱無能,使得在鄧艾的攻擊下,劉禪竟然開城投降。劉禪投降后,在鄧艾的授意下,讓姜維向鄧艾軍投降。
此時的姜維雖然感到無力,但很快就想出了一條計策,他打算利用鐘會來幫助蜀漢復國。姜維大軍并沒有遵照劉禪的旨意向鄧艾軍投降,而是向被自己擋在劍閣外的鐘會投降了。
與鐘會接觸后,姜維看出鐘會此人有異心,這恰好被姜維利用了。姜維先是提醒鐘會功高震主,讓他學習范蠡,并提醒他文種,韓信的下場。鐘會表示自己貪戀權位,但也不會像文種,韓信那樣任人宰割。
最終,在姜維的慫恿下,鐘會計劃在蜀中自立為王,當第二個劉備。姜維怎么可能助鐘會在成都稱王,他的計劃比鐘會更“毒”,先是利用鐘會將魏國的將軍全部殺死,然后自己想辦法殺死鐘會,最終達到“還復蜀祚”的目的。
別看這小小的一計,姜維這個計劃不僅害死了鐘會和鄧艾兩位滅蜀功臣,自己也因為計劃失敗被魏軍所殺。
鐘會如果想在成都自立,首先要除掉他的對手鄧艾,鐘會先是誣告鄧艾謀反,司馬昭讓鐘會將鄧艾父子押往洛陽,在半道上鄧艾父子被殺。除掉鄧艾父子后,聽聞司馬昭親自領兵來到長安,為避免夜長夢多,鐘會準備造反。
不料,鐘會造反遭到了魏軍將領們的一致反對,姜維力勸鐘會將所有魏軍將領坑殺,以免出現變故。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鐘會猶豫了,以至于后來有人通風報信,將鐘會造反的消息傳遍了軍營。
胡烈的一條謠言更是讓鐘會死無葬身之地,他在軍中造謠說鐘會已經挖好了一個個大坑,打算將不服從自己的將領全部坑殺。最終鐘會反叛的事情提前泄密,魏軍眾多將領非常憤怒,不僅殺死了鐘會,也沒有放過姜維。
姜維被殺后,魏軍還不解恨,將姜維剖腹取膽。傳言姜維的膽如斗大,是否是真的不得而知了。
魏軍為何如此殘忍對待姜維
按理來說,姜維算半個魏國人,在諸葛亮北伐前,姜維一直生活在魏國控制下的地盤,只不過后來因形勢所迫,歸順了蜀漢,被諸葛亮的個人魅力所折服。姜維“還復蜀祚”的計劃失敗后,魏軍對他進行了瘋狂報復,魏軍為何如此仇視他?
這一切其實并不能怪魏軍,姜維差點把眾多魏軍將士害死了。如果站在魏國軍人的角度上考慮,姜維的死的確是罪有應得了。
首先,姜維雖然曾經的魏國人,但在他執掌蜀漢軍權后,相繼對魏國發動了十一次北伐,給魏國軍民帶來了嚴重的傷亡,這筆債自然要算到姜維的頭上來了。其實光這一點還好,畢竟兩軍交戰各為其主,姜維雖然曾經的魏國人,但他也是蜀國軍隊的統帥,自然為蜀國效力。
如果光這一件事來講,魏軍恐怕也不會如此殘忍對待姜維了,造成姜維下場悲慘的主要原因還是他直接參與謀劃了鐘會的叛變。正是因為在姜維的各種慫恿,謀劃下,鐘會被他引入了一條不歸路。
鐘會造反,他手下的將軍和士兵也會跟著倒霉的,因為在三國時期,將士在外造反是會影響在家中的妻子兒女,鐘會如果造反了,他手下的將士在魏國的妻女都要遭殃,這種現象魏軍自然不愿看見。
更有甚者,姜維還讓鐘會殺掉牙門騎督以上官職的將領,魏軍將領得知后,心中的無限怒火沒地方撒,最終只能拿姜維開刀了,殺死姜維解了魏軍眾將士的心頭之恨。
結語
姜維對蜀漢的忠誠的,他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統帥,作為對手的鄧艾也高度評價了姜維:“姜維,雄兒也。然而,蜀漢的天數如此,姜維想憑借自己的一條計策“還復蜀祚”,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希望非常渺茫。
姜維為蜀漢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他是蜀漢的最后一位忠臣。然而一計害三賢,雖然將對手鄧艾鐘會除掉了,但姜維自己下場也十分凄慘,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