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政權較為分裂和動蕩的年代,魏、蜀、吳三家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互為制約,三方鼎力,但最終三家歸晉。最終的贏家當屬曹操一方。
三方勢力相對瓦解是從蜀國開始的,魏國開始滅掉了蜀國,吳國無聯盟邦交,隨即也被魏國滅掉,后魏國改姓司馬,史稱西晉,自此三方爭霸的局面告一段落。但是為什么蜀漢是被挑中第一個被滅掉的政權,在流傳的歷史記載中眾說紛紜,大概可以從人員將領、軍事政策、外交策略三個方面找到蜀漢政權走向滅亡的原因。
蜀漢政權后期失“人和”
蜀國在益州建國,但先主劉備本身并不是益州人,劉備入蜀前益州有劉璋執政,在此期間益州地界多次被魏國討伐,再加上益州地區內勢力并不統一,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劉備進入益州后劉璋企圖促使劉備為其賣命,但劉備有自己的計劃,在幾方勢力爭執的情形下,果斷奪取政權建立蜀國。
建國后任命大量荊州人士,這些人跟隨劉備征戰多年,雖有共苦易同甘難,但劉備并沒有寒了這些老將的心,以至于后世評價中總是提到,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得“天時”以稱魏,孫權得“地利”以建吳,而劉備則是得“人和”以建蜀。
1、建蜀初期,人才濟濟
劉備得以建立蜀國,江山得以暫時穩固,與他廣納天下賢士之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劉備在位期間,有名號的人物不勝枚舉,以文臣武將兩類人物區分,包括現在仍家喻戶曉的徐庶、諸葛亮,武將包括張飛、關羽、趙云。這些人才并不全是他從荊州帶來的老將,其中比如最著名的諸葛亮的加入。
原蜀國的文臣中最有名號的是徐庶,在三國時期,三方勢力稱霸,但凡人才,各位君主都想為自己所用。曹操也看中徐庶的文采,想要收歸麾下,但他深知徐庶對劉備的衷心,便將其老母“請”到魏國,逼迫徐庶加入魏國陣營,徐庶深知事情已無轉圜的余地,便向劉備推舉了諸葛亮,為救其母,不得不投身曹營。
但徐庶在曹營期間也未曾向其進獻一策,彰顯了他的衷心,這從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劉備對人才的重視培養,也得如此衷心之人。
劉備通過徐庶的舉薦得知諸葛亮這個人物,為表誠意便親自去請他加入蜀國隊伍,但諸葛亮自恃有才,不愿輕易與他人為伍,劉備為表謙虛納賢的態度,三顧諸葛亮的草廬,請諸葛亮出山。可見劉備對待能人賢士的態度真實誠懇。
從這個“三顧茅廬”的事件中便可得知,劉備麾下不僅能人將士較多,而且各個衷心護主,是實實在在的得到了人心,古語云“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在劉備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雖說建國初期在人員隊伍方面裝備較好,但在隊伍的維持發展方面規劃有些欠妥。
2、蜀國中期,人才培養進程停滯不前
古人的生命長度受到生活條件等各種限制,壽命總是不長,在加上戰爭年代,刀槍無眼,人員更易受到折損。但蜀國在人員的培養任命方面似乎沒有考慮到這件事。
眾所周知,劉備的軍師諸葛亮才智無雙,在任期間屢次立下功績。或許因為有才之人多有傲骨,諸葛亮輔政期間,事必躬親以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在人才的任用方面不夠寬容,對于人才凸顯的個性容納度不高,對于人才求全責備,缺乏領導才能,直接導致蜀漢的人才漸漸衰敗,致使他去世之后后主劉禪在朝中沒有可用人才。
3、蜀國后期,朝中已無人可用
蜀國后期,名將多先后亡故,諸葛亮一面大旗最后也病死在五丈原,雖盡心竭力為先主出謀劃策,保江山穩固,但對人才的任命和培養過于苛刻,可謂“水至清則無魚”,在后期的蜀國政治格局中,已沒有多少將士可為后主劉禪出謀劃策。
在老將中最后只剩下魏延、姜維二人,但魏延還在諸葛亮死后被殺,至此,后主劉禪只剩姜維一人可用。姜維在治國理政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上劉禪的政治思維遠不及劉備,后也被宦官黃皓蠱惑,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蜀國的滅亡奠定了一定基礎。
后期蜀漢政權的軍事路線判斷錯誤
在戰爭時期,領土的爭取是一國得以站穩腳跟的根本,相對應的軍事策略就是軍事戰爭得以勝利的第一步,但對于蜀漢政權而言,有兩點軍事策略的錯誤判斷,為蜀漢政權的傾覆埋下了伏筆。
1、北伐戰爭的錯誤判斷
益州地勢易守難攻,但對于當時急于擴張疆土的蜀國而言,是優勢也是劣勢。對于當初劉璋集團的失敗,一方面原因也在于過于懼怕強魏的勢力。劉備執政后,一是為打擊強魏在軍中及百姓心中形象,樹立在益州地區的威信;另外也是要奪取隴西,為蜀漢政權在地域上建立一道防線。
但數次北伐均未成功,蜀漢方面也沒有正確吸取到教訓,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生前最后一次北伐,仍然被魏軍郭淮識破計謀,最終以失敗告終。
劉備是后入益州掌權的,在蜀國的政權中,始終存在著益州和荊州兩股勢力,北伐策略嚴重損害了益州土著勢力的利益,這也相應的引發了他們的不滿,諸葛亮死后,益州土著勢力也公然表達了對于北伐戰爭的不滿,蜀國的北伐政策整體以失敗告終。
2、常年征戰致使軍民疲敝
繼諸葛亮之后,北伐政策仍持續,在其后的蔣琬、費祎的領導下北伐動作有所收斂,但自姜維執政后,又繼承諸葛亮的做法,連年動眾九伐中原。
但凡舉兵進攻,必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損失,在益州這片土地上連年征戰,在《三國志·蜀書·后主傳》中記載魏滅蜀后,清查蜀國人員九十四萬人,“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平均每九個人就負擔一個士兵 ,蜀漢境內兵疲民困,導致政權統治急劇衰落,加速了蜀國滅亡。
進無聯盟,遠有強敵
對比來看魏、蜀、吳三國,蜀國相對比較弱小,對于像蜀國這樣的小國和弱國它實在經不起兩個敵對鄰國的夾擊, 只有拉住其中一國, 才能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基于此諸葛亮執政后, 立即派鄧芝出使東吳,表示和解,吳蜀兩國外交關系上的冰期開始解凍。
1、吳蜀兩國雖有結盟之言,但無共戰之心
三國時期雖有三方鼎立之言,但在實質上,曹操無疑被稱為強魏,吳蜀兩國相對而言,力量都有些懸殊,為保近似穩定的爭執局面,吳蜀兩國自然意識到要聯合兩家勢力以對抗魏國。兩國雖以聯盟之約看似結為盟友,但實則各懷心機。
吳黃龍元年,孫權即位稱帝,針對吳蜀聯盟事件主張“絕其盟好”,針對此番變動,蜀國方面也沒有坐以待斃。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蜀漢大敗。
諸葛亮作為第一軍師,派使者出使吳國,本著敵動我動的策略,在軍事政策上,移兵東伐,若吳國與之戰,則吞并其疆土,拓展疆土,若吳國與之和睦共處,則起兵繼續北伐。這次出使的結果是以聯盟作為結局,但實際的聯盟行動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
在三國征戰的數十年間,在記載中的吳蜀兩國合作僅有兩次,但兩次都以吳蜀兩國一方戰敗為結束,也可見魏國的強大。在諸葛亮死后,吳國害怕魏國吞并蜀國,即增兵與巴丘,面上是欲增兵救援,實則欲分割土地。各懷鬼胎的聯盟實不可靠,蜀國滅亡后,吳國自然不再有相幫之態。
2、魏國強大難以匹敵
三方實力對比之下,總的體現出魏國相比比較強大。首先是因為魏國本身承自于東漢,本身在軍事、政治、人才方面都比較雄厚,相對于蜀國劉備而言,劉備白手起家,在各方面與之抗衡都頗費力氣。蜀國以“人和”建國,人才是蜀國的根本,但在人才方面,曹操也并不單薄。
最重要的,就是魏國最為顯著的地域優勢。在戰爭年間,地域遼闊是國家強大的首要條件也是重要條件,一切資源的利用和發展都需要土地支撐,在當時的政治局勢,天下分為十三州,魏國就占其九,軍隊、人口也是多于吳蜀兩國總數,所以在客觀條件上,蜀國與之抗衡確實有些難度。
總結:
蜀漢的滅亡并不是某一人政治領導的錯誤,也不是某一場戰爭的的失敗,而是源于在主觀方面,政策措施的錯誤部署,在客觀方面,三方勢力存在懸殊,再加上后期經營管理不善,也促使了在三國時期,蜀國作為了第一個被滅國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