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招安”我們總會想到宋江,總是覺得宋江在大力主張招安的政策,并最終帶領梁山泊走上了招安這條道路。
并且在很多人看來,晁蓋是反對招安的,他不想與朝廷同流合污,他有更加遠大的抱負,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梁山泊要走招安之路,誰贊成,誰反對?
水滸中首次提出招安的并不是宋江,而是日后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招安的武松。
武松與宋江在孔家莊相遇,彼時二人都是天涯淪落人。宋江身上背著閻婆惜的人命案子,一直在外漂泊,他想動身前往清風寨小李廣花榮那里去避難。
而此時的武松在孟州城做下了大案,不但殺死了解差、蔣門神的徒弟,還回到孟州潛入張都監家,殺死了張都監全家,血濺鴛鴦樓。在孫二娘的幫助下,他假扮做頭陀,想要去二龍山投奔花和尚魯智深落草為寇。
他對依依不舍的宋江說道:
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對于武松的這個想法,宋江是舉雙手贊成的,他告訴武松一定要堅持這種想法。
在臨別之際,宋江還特意囑咐武松:
兄弟,你只顧自己前程萬里,早早的到了彼處。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
宋江對于招安這條路還是很認可的。其實想想也是有道理的,正常人誰也不愿意背上“賊名”,都想風風光光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宋江把這一主張直接帶到了梁山泊上,在江州劫法場后,他不得已上了梁山。不過,他對朝廷并未死心,他一直在尋找機會加入朝廷,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面對朝廷的圍剿,他總是組織人馬一次又一次地取得防御戰的勝利。對于前來圍剿的朝廷將官,他從來不加以傷害,只要俘虜了對方,他都會惺惺作態:
“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里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不想起動將軍,致勞神力,實慕將軍虎威。今者誤有冒犯,切乞恕罪。”
在他的一番苦勸之下,對方只能“心甘情愿”地加入梁山。梁山泊也因此而壯大,成為北宋四大寇之一,成為徽宗皇帝的心腹之患。
這部分朝廷將領、官吏是宋江招安政策最忠實的擁護者。他們在梁山上掌握了話語權,支配著梁山泊未來的走向。
那么誰反對招安呢?
首當其沖的是武松,那個曾經心心念念都想招安的人。他為什么反對招安呢?書中并沒有交代,不過他思想的轉變是在上了二龍山之后,二龍山上的大頭領中,只有魯智深是堅定反對招安的,他認為“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干凈?招安不濟事!”,他不想與小人同流合污,他認為招安并不能改變朝廷的現狀。
魯智深的這種思想,恐怕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武松。
除了這兩個人,李逵也是不贊成招安的。李逵倒是沒有那么多的是非觀念,對于皇權,他也沒有太多的畏懼。他始終認為皇位就像小尼姑的腦袋,“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他經常主張“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然后宋江做皇帝,其余兄弟們都當大官,這樣的生活可比在這水泊里占山為王快活地多了。李逵這一輩子,最大的追求就是“快活”,無論是喝酒吃肉,還是上陣殺敵,亦或者是對自己地位的追求都是如此。
除了這三人,絕大多數人也都是贊成招安的。
二、曾經主政梁山的晁蓋是怎么想的呢?
晁蓋是個沒有什么遠大理想的人,他這輩子最開心的日子,恐怕還是在東溪村當保正的時光,那時候,他沒有什么壓力,家里的莊子足夠他揮霍,在那里他有合法的身份,縣里的都頭、押司那都是他的朋友,江湖上的豪客們都是他的故交。他不需要為了生存而活著,他也不需要出去打打殺殺。他只要不停地接待朋友,陪他們喝酒吃肉,談論一下武藝就可以了。
所以,他上梁山后,梁山是沒有什么大規模發展的。他每日都是與山上的兄弟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除了原班人馬和宋江推薦上山的好漢,梁山泊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在宋江山上前,梁山兄弟們聽晁蓋哥哥訓話的時候,總是聽到這樣的話:
咱們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豈不快活!
宋江上山后,梁山泊的這種風氣才有所轉變,晁蓋這時的態度也比較有意思。
在聚義廳上,彭玘勸說被俘的凌振:
“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杰,專等招安,與國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從命。”
晁蓋當時就在場,對于彭玘的說法他并沒有提出反對,而是在凌振答應后立刻張羅開席。
并且宋江對那些被俘的朝廷降將畫“招安”這塊大餅時,晁蓋也在場。
若是晁蓋不贊成招安的話,肯定不會允許宋江等人在聚義廳上宣傳這種“反動”思想的。
那么晁蓋發自內心贊成招安嗎?恐怕也未必,晁蓋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也可以說,晁蓋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城府,渾渾噩噩的人,他比較喜歡隨遇而安,對未來沒有什么計劃。但凡他內心早就有這樣的計劃,跟吳用透漏一二的話,吳用早就盡心盡力地輔佐他,給他獻言獻策了。
吳用始終不甘心做一個教書先生,他想有一番作為,像陳平那樣輔佐劉邦成就霸業,但是晁蓋顯然不是“雄主”,恐怕這就是他最后倒向宋江的真實原因吧。
令人遺憾的是,晁蓋并沒有看到梁山泊招安后的樣子,否則憑借他一把手的地位,做個大官是不成問題的。
晁蓋若是不死,絕對不會在“招安”這個問題上與宋江分道揚鑣。
即便是分道揚鑣也只能是因為權力逐漸被架空,成為象征性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