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抑郁癥,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說,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只相當于身體疾病中的感冒而不是癌癥,我們通常稱它為“心靈上的感冒”,因此,它也不是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當然,如果我們不去重視它,那么常常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質量,甚至對家人也會有很大的影響,當然,最嚴重的后果,就是抑郁癥患者無法承受生命之重,而產生的自殺危險。
具體來說,它以情緒抑郁為主要表現,也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方面的疾病。人的大腦是精神活動的主要器官,因為生物遺傳、社會環境、刺激事件及人格特質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大腦器質的功能失去平衡而出現了相關的癥狀。有很多抑郁癥患者常常感覺自己非常痛苦,無法走出悲傷的情緒,但身邊的人卻無法感同深受,認為他(她)只是一時想不開,過段時間就會好起來了。
是的,作為內源性疾病,抑郁癥并不像軀體疾病那樣容易被發現和診斷,卻常常隱匿在日常生活細節之中,我們需要注意到它有以下幾點常見的表現:
1、 情緒低落: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臨床表現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
2、 興趣喪失:對于平常的愛好失去了興趣或者無法享受,快感缺失,包括生理功能上的正常飲食及性生活。
3、 精力減退或疲乏感:精神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力不從心。
4、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要么缺乏動力,活動減少;要么運動不安,表現出焦慮、強迫、易激惹的狀態。
5、 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6、 軀體表現:慢性疼痛,或胃腸疾病等。
7、 認知癥狀:自我評價低(與現實不相符的自卑感)。想起過去,自己是自責的,悔恨的;考慮現在,自己是無助的,無價值的,一事無成;想到未來,自己是毫無希望的。
8、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說了這么多,可能有朋友會疑惑了,我們可以有什么更快捷的方法去辨別身邊的抑郁癥患者呢?通常我們會通過以下5個方面來進行綜合判斷,符合的越多,可能性則越高。
1、 變:
性格變化明顯,患病之后,前后判若兩人。尤其是平時活潑開朗樂觀的人,會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說笑,甚至愛發脾氣。
2、 懶:
常常感覺疲乏無力,自覺懶散無能,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連簡單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家務都無力應對。他們會感覺工作和學習是一種負擔,感到自己非常無能無用。
3、 憂:
情緒低落,憂郁悲觀是抑郁癥的基本特點,表現為意志消沉,沒有信心,沒有活力,更沒有愉悅感。心情壓抑,沮喪,苦悶,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甚至還可能會萌生強烈的“生不如死”的感覺。
4、 呆:
較為嚴重的抑郁癥患者,精神活動異常遲鈍,外表看沒有什么特別的表現,但是行為動作明顯減少,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理解能力也會明顯變差。
5、慮:
思慮過多,焦慮不安,自責自卑,坐立不安。有些人還伴有嚴重的軀體疾病,久治不愈,或者原因不明的失眠,長達數周數月,伴有全身不適的話,就更應該加以警覺。
當你發現身邊的人有以上5種抑郁癥狀表現時,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如果他(她)還在疲憊不堪的強撐著自己去學習和工作時,請及時善意的提醒對方休息、調整,或者可以帶著他出去散步,多接觸大自然;或者一起運動,幫助對方激發體內多巴胺的分泌,提升大腦營養。
第二, 如果對方情緒持續低落時,請及時表達出你對他(她)的關愛,傾聽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對于他(她)的負面情緒,表示你的理解,并且提示對方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
第三, 當你發現對方有明顯的精神狀態不佳,并且有以上5種狀況時,請及時鼓勵和陪伴對方積極求助專業醫院及人員。
第四, 當你看到對方的精神狀況有所好轉之時,請及時鼓勵并陪伴他)她)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幫助他增強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作為抑郁癥病人的照顧者,請一定照顧好你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精神狀態,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實,畢竟,我們無法掌控我們照顧的人的生活,不是嗎?
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們的身體生病了,我們可以正大光明的去醫院看病,然后告訴身邊的人,我生病了。可是,我們的大腦也是身體的一部分,為什么當我們焦慮、抑郁的時候,卻羞于啟齒呢?難道大腦不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嗎?--這是一部印度電影里的臺詞,一位精神科醫生對于當下社會現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