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順
近20年間,京城南地區改造和建設發展迅猛,舊的城市面貌已漸行漸遠,城南大紅門一帶有著悠久壯觀的歷史。雖然這個地區的很多歷史痕跡已不復存在,但那些被人們記憶的歷史地名仍然沿用和存在著。
溯源南四環內的中軸線緊鄰木樨園以南的涼水河沿線河畔,早年依次坐落著?;鬯隆|鐵匠營、和大南頂碧霞元君廟,這些古跡雖已不復存在,但這些古跡以及涼水河當年的輝煌歷史和作用深深的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柳映紅亭水映橋,碧霞宮殿郁曉?!贝藶榍宕娙藚峭瑣垺队文享敗泛笫惆l和贊美的詩句。亭是指乾隆御制馬駒橋碑亭與其御制碧霞元群廟碑亭,并立于二亭的橋南端的兩側,為乾隆三十八年建,兩亭內石碑各有乾隆帝御筆題寫碑文,高七米,算是京南城的巨碑了。橋橫跨涼水河,為石制聯券拱橋,明天順七年四月建成,英宗賜名“宏仁”,橋有九孔,側設石欄,十八對蓮花望柱頭,十九副雕紋欄板。碧霞官殿則是河邊聳立的碧霞元君廟雄壯的廟宇。明成化年間建,清乾隆間曾重修,此廟俗稱北京大南頂。橋、亭、廟映于涼水河中。為昔日是京城南的勝景,涼水河流通過這里,然后流入通州地界,匯入北運河。
水文化遺產“涼水河”
涼水河曾在北京城的建城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條古稱洗馬溝、桑乾水、蓮花河的河道,曾經是遼金兩朝最重要的城市供水河道?,F南城區的主要排污大河只剩涼水河一條。
涼水河是北京城南的一條重要河流,堪稱豐臺(或南城)的母親河。清代《大清一統志》:“涼水河在宛平南,由水頭莊泉發源,東流入南苑內,經馬駒橋,又東經通州南曰南新河,至張家灣城南入白河”。
康熙年間,雍正皇帝就陪父皇勘察過永定河,他們從南苑(南海子)出發,沿永定河南岸東行??吹接蓝ê咏涍^三年的治理,已筑堤,一改以往的“泥水之路”,百姓們也跪拜以謝皇恩,康熙皇帝甚為高興,當即賦詩一首《察永定河》:“源出自馬邑,溜轉入桑干。渾流推濁浪,平野變沙灘。廿載為民害,一時奏效難。當辭宵旰苦,須治此河安?!币允舅麑χ卫碓摵恿鞯男判?。
雍正三年(1725 年)夏,剛剛繼位的雍正皇帝遇到了一場少見的大雨,七十余州縣被淹,直隸地區將近百分之八十的地區都遭受水害,京南郊南海子地區也在災區之內。也由于這場水災,促使雍正皇帝治理涼水河的決心。時年七月,賑濟之余,雍正皇帝召見怡親王允祥說:“不達于川,乃潴在田,非地利之異于古,乃人事之未修也”。畿輔(京都周圍附近的地區)一帶為井田之區,可是今年雨還沒下半個月,地里的莊稼就已經淹于水中,這難道是地利不如從前?這是人德原因。“夫水,聚之則為害,而散之則為利;用之則為利,而棄之則為害”,直隸平地千里,多是低洼之地,卻少有溝渠排水。于是即派怡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到京畿各地查勘河流原委、水勢特點、水害程度和造成水害的原因,治理河道的同時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據《皇朝文獻通考》也有記載:“雍正三年,雍正派怡親王勘查直隸水利,怡親王并不因為自己的親王身份偷懶躲閑,將艱辛煩勞之事推給屬下,而是親自勘查,不辭辛勞,不畏繁瑣,甚至三個月間奔波于數千里之地?!?/span>
據《日下舊聞考》載,雍正四年(1726 年),雍正皇帝實地勘察涼水河,“命修水利,查有涼水河。發源水頭莊,貫南苑,出宏仁橋,東流至高各莊,東北流抵張灣,入運河。乃于高各莊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鳳河故道。一路挑挖,過雙口抵清沽港,入淀河。仍于分流之處各建一閘。水小則閉東閘啟南閘,流入鳳河,水大則閉南閘啟東閘,泄入運河?!苯泴嵉乜辈楹螅钐敉谝恢в筛吒髑f至堠上村的涼水新河,經由堠上村被引入鳳河故道。并于涼水河分流處建閘,以便控制水的大小和流經路線。
雍正五年(1727 年),“次年河成,宛平、漷縣、武清、安東一帶積潦盡消,桐林、牛鎮、三間房等處開渠引水,各營田數十頃”。這次河道治理收到顯著的成效,南海子皇家苑囿也從中得到收益。可以說,是雍正皇帝十三年的歷史貢獻,造就了乾隆時期的輝煌時代。正如日本著名漢學家佐伯治所言:“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若無雍正整飭,滿清恐早衰之?!?/span>
涼水河初名清泉河,以水氣清涼得名,后稱涼水河。據《明一統志》記載,水頭莊(今麗澤橋東400米路南)附近有泉眼百余處,各路泉水匯聚而形成一條溪水,向東南流至柳村,曾名“百泉溪”。水頭莊東三里有萬泉寺(今豐臺柳村路附近),平地多有泉水涌出,曾有“三步一泉”之說,泉水匯集成為百泉溪,成為河流,又在萬泉寺附近一分為二,一支河流“柳村河”向南流入入草橋河。一支河流向東經菜戶營流向東南,在大紅門附近復合為一,走渾河故道,沿南苑海子墻蜿蜒流至小紅門西柵口入,再入南苑內。
涼水河經過皇家苑囿南海子時,有七十二泉,積水為三泊,水源豐富,一年四季川流不息,河流之上架有小橋以供交通往來。涼水河流經南苑皇家園林,乾隆皇帝多次跨越、視察、治理涼水河。曾有《涼水河》詩句,詩碑恭立于大紅門外永勝橋(今大紅門橋)東涼水河北岸,現已無存。
涼水河水系干流發源于石景山區,沿途流經海淀、宣武、豐臺、大興、朝陽、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通州等區縣,在通州區榆林莊閘上游匯入北運河,全長約68公里。玉泉路石槽橋以上稱人民渠,石槽橋至蓮花池暗涵出口稱新開渠,蓮花池暗涵出口至萬泉寺鐵路橋稱蓮花河,萬泉寺鐵路橋以下稱涼水河。
涼水河自古就為當地人民造福,是供給北京南部地區人民生活用水的河流。該河史鑿于隋代,算是一條古河渠,《北京市豐臺區志》記載:隋大業四年“正月,發河北諸郡民男女百余萬人開永濟渠。又連接衛河通桑干河(今永定河,此段為今北京城南涼水河),直達薊城南”。20世紀50年代此地還有少量泉水流淌,河邊常有釣魚、釣蟹者,后來因附近建了自來水廠、永定河上游修水庫,石景山以下斷流,諸多原因使水源枯竭。
涼水河是北京南城地區的一條主要大河,同時又是一條多年用于排污的河道。由于經首鋼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水,大部分被首鋼再利用,污水廠退水口出的水量已經很少。由于涼水河支流收納的污水全部流入干流,干流又繼續接納污水,呈現了往日涼水河長期臭氣熏天的環境。
涼水河承擔著北京南城地區重要的防洪任務,雖然上游無山洪水下泄,北京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區防洪排水要高標準。因此,涼水河承擔起石景山區南部、豐臺區永定河河東、大興區北部、朝陽區南部及亦莊新城、大興新城、通州新城等多地區的防洪排水的重任,并擔負北京城市防洪體系“西蓄、東排、南北分洪”中的南護城河的分洪任務。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90年代,有關部門多次對涼水河進行了治理,原有石橋都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1991年冬至1992年夏整治涼水河,拆除舊橋,建了新橋,昔日的臭水溝如今重新清亮起來,每天傍晚,河兩岸成了居民遛彎兒休閑的好去處。
道教勝地“南頂”
北京城里曾經的“五頂”,分別為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五頂”環形排列于北京城區周圍。
東頂娘娘廟,也稱行宮廟。位于東城區東直門外今華都飯店南,因廟側有一株數百年的老榆樹,又稱為“孤榆樹廟”,現已無存。西頂碧霞元君廟又稱廣仁宮,位于海淀區藍靛廠一座商業大廈的北側。南頂娘娘廟,即大南頂。位于豐臺區南苑大紅門,現已無存。北頂娘娘廟位于亞運村西側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南側,現已重新修葺一新。中頂娘娘廟位于豐臺區右安門外草橋中頂村,唐代此處建有萬福寺,后寺廢,明天啟七年在其址稍北建碧霞元君廟,現存山門、大殿以及石獅、張玉書篆額、史夔撰文石碑等。
有史料記載,明清兩代北京寺廟眾多,城內廟宇多為香火之地,城外廟宇多為游春或廟市的場所。北京城郊的“五頂”,功能各有特色,中頂以社火、走會為主;南頂跑車、賽馬聞名;西頂為皇太后祝厘之所;北頂、東頂為廟市,是民間物資交流的場所。
“五頂”在明清及近代北京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既是過去許多北京人寄托精神信仰之所,又是民俗活動之地,同時也曾是商品交易之處。
明清時期,北京建有眾多的碧霞元君廟,其中最著名的五座廟被稱為“五頂”,明代的京城就已有“五頂”之說。《帝京景物略》卷三“弘仁橋”條載:京城的元君廟,“麥莊橋,曰西頂;草橋,曰中頂;東直門外,曰東頂;安定門外,曰北頂。盛則莫弘仁橋若,豈其地氣耶!”在乾隆年間之后,有南頂之稱的從弘仁橋元君廟轉移到大紅門外元君廟。
五頂供奉的都是碧霞元君是中國明清時期道教的重要女神,全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坐鎮泰山,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中國南方部分地區也稱其為“送子觀音”。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之說。
關于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的身世,自古至今,眾說紛紜:其一,泰山神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相傳碧霞元君為東岳大帝的女兒,東岳即泰山,東岳大帝即泰山男性神詆。此說法在《山東通志玉女祠》有記載。京津地區的民間多認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其二,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岳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其三,漢代民女,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于泰山岳頂玉女池內。
南頂位于南苑大紅門外,建于明代,明代南頂村內建有一座碧霞元君廟。古代北京城近郊建有五座碧霞元君廟,俗稱廟為“頂”,因此頂居城南,稱南頂,該村因此而得名,現有南頂村名存在。[清]乾隆三十九年《欽定日下舊聞考· 卷九十 · 郊坰南一》南苑大紅門外有碧霞元君廟,京城寺院冊臣等謹按大紅門外碧霞元君廟,土人呼為南頂。乾隆三十八年重修,前殿奉碧霞元君,額匾為“神燭碧虛”;中殿奉東岳,額匾為“神功出震”;后殿奉斗姥,額匾為“妙握璇杓”。門外有兩座牌坊;左牌坊題“廣生”、“長養”,右牌坊題“群育”、“蕃滋” 均為乾隆所書。解放初期尚存牌樓兩座,現今殿宇、牌樓均已無存?!杜愫钊手壬鷮ぁ享敗芬晃闹校涸谝粦羧思业淖越ǚ繅χ邪l現刻有“育“字的半塊殘石,那就是“育群”牌坊上的半截碑。
“南頂”歷史上是民間道教信仰的勝地。南頂村位于豐臺區大紅門街道轄區的東側。向東依次與光彩路、榴鄉路、宋莊路相交,東至朝陽區小紅門一帶,北接壤宋家莊路,南至涼水河大紅門段,南頂與大紅門一河之隔,為一條東、西走向城市次干道。 南頂廟建于1511年,三層殿宇,據有關記載,南頂廟位于南頂村原51號,90年代還有牌樓,現已無存。“頂”是北京百姓對碧霞元君廟的特有稱呼。
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誕辰日,五頂都舉行廟會,南頂、中頂盛況更濃。專司人間姻緣、禍福。清代震鈞《天咫偶聞》中描寫道:“永定門外碧霞元君廟,俗稱南頂,舊有九龍岡,環植桃柳萬株,南鄰草橋河。五月初,游人麇集,支葦為棚,飲于河上。亦有歌者侑酒,競日喧闐,后桃柳摧殘,廟亦坍破,而游者如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說:“每至五月,自初一起,開廟十日,士女云集……至夕散后,多在大沙子口看賽馬。”
南頂廟早已不存在,向附近一些老人了解南頂廟遺址,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但有年紀較長老人指定現在的康澤園小區西門的位置就是南頂廟舊址,以前這里曾有兩塊牌樓立著,后來不知道什么時候就不見了,現在這一片被建成了住宅小區,馬路邊有賓館、歌廳、飯店、養生等現代化設施。
隨時代演變的“鐵匠營”
明清時期,兵器多為鐵制,為了提供軍隊作戰的需求,緊鄰南三環路的東鐵匠營也是民間兵器生產制造的聚集地之一。民間制造兵器和軍隊是不一樣的,生產操作有師傅,也傳帶徒弟。由于打鐵是一種重體力勞動,也由于長此以往的此地工作,鐵匠們都帶有自己家眷居住于此。到了近現代,冷兵器逐漸退出了戰場,此地也就不再打造兵器了,鐵匠們的制作工地也就轉換成民居,俗稱之為“鐵匠營”。
北京市豐臺區境內,以鐵匠營命名的地名就有六個。即:鐵匠營、小鐵匠營和東、西、南、北四個鐵匠營。其中面積最大、名氣最響、地名保留至今的要數東鐵匠營。東鐵匠營位于大紅門地區的東北部,同是明、清時打造兵刃和鐵器的制作基地。因位置在豐臺區王佐鄉鐵匠營的東邊,故名東鐵匠營。
東鐵匠營同是明、清時為皇帝打造兵刃和鐵器的地方,鐵匠兵器生產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這里已成了荒野墳塋,多有幾戶看墳的人家和外地逃荒來京城的農民居住,這個地區墳地較多,除墳塋外,這里還坐落著些為清皇室燒磚的磚窯,其中有南窯、三盛窯、燕家窯、劉家窯等。解放后墳、窯全部遷移或拆除。南窯、劉家窯、于家墳等已成為地名,并沿用至今。近幾年,這里建造樓房挖地基時,在地下不足半米深度處常常挖掘出一些墓穴和未腐朽的棺木。
東鐵匠營街道位于豐臺區的東部,西北分別與西羅園街道接壤,東北分別與方莊地區和崇文區搭界,東南分別與南苑鄉、大紅門街道和朝陽區相連。1954年為改變市中心環境,減少污染、噪聲和火災的發生,將城內一批易燃、易爆、噪聲大的工廠,相繼遷至此地,使這里成為以化工、油漆、制藥、皮革、木材、機械制造為主的小型工業區。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東鐵匠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位于這里的東鐵匠營新興貿易街市場成為北京市第一個職工自立市場;由首都個體勞動者集資建成的光彩體育館坐落在東鐵匠營的西側;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公司、同仁堂制藥二廠和趙公口長途客運站等著名企業給東鐵匠營增大了知名度。現此地已是高樓聳立。近年來,這些對于空氣環境有污染的工業企業逐漸遷出市區,這里已成為眾多的居民住宅小區。
逝去的“海慧寺”
海慧寺位于南三環木樨園南側的大紅門路的海慧寺村。原址現已經是居民小區,寺廟早已無存。
北京朝外還有一座古剎?;鬯?,在朝陽門外神路街北段路西,現在朝陽區政府大樓一帶,現也無存。
其北京歷史上的眾多古剎中,以八剎三山最為著名。八剎又分為城內的內八剎和城外的外八剎,內八剎有柏林寺、嘉興寺、廣濟寺、法源寺、龍泉寺、賢良寺、廣化寺和拈花寺,外八剎有覺生寺、廣通寺、萬壽寺、善果寺、南觀音寺、?;鬯?、天寧寺、圓通寺,三山是潭柘寺、戒臺寺和云居寺。這些古剎和寺廟在很早的時期都是北方佛教勝地。
在《北京寺廟歷史資料》記載:“?;鬯拢ㄉ畯R)坐落南郊永外海慧寺村,建立年代失考,屬公建。不動產土地八畝,房屋十九間。......廟內法物有佛偶像五尊,神偶像二十尊,禮器兩件,法器四件......”
?;鬯略?span lang="EN-US">1535年重建,張居正題寫了“重建?;鬯卤保髿в凇拔母铩?。該寺一度成為橡膠四廠,工廠已不存在,這里現已成居民居住小區。
京劇《?;鬯隆?,又名《雙鈴記》就是以此出為背景,講述的是:一個叫王龍江的男人在北京馬思遠飯館里充當廚師,不?;丶?/span>,其妻趙玉獨自在家不甘寂寞,一日到海慧寺閑游,遇賣絨線的小販賈明。開始是相互調笑,逐漸開始私通。時至年終,王龍江從京城回家,在途中飲酒大醉,遇到自己好友甘子遷,甘子遷向王龍江借錢,王拒絕了。甘見王龍江行囊很重,隨即跟蹤到網的家門,準備乘夜黑時偷竊。趙玉見丈夫回來,急忙將賈明藏匿大缸中。二人合謀乘王龍江醉臥在床頭時,竟用廚的菜刀將王龍江劈死,然后將尸體掩埋。甘子遷見其妻之殘忍,嚇得逃走。趙玉擔心王龍江長時間不回飯館,被人疑惑人,她特意趕到京城反向馬思遠索要人,誣陷馬思遠害死其夫,訴訟到官府。訴訟期內,恰甘子遷因夜間偷盜被抓押解京城,詢問中將目睹趙玉奸情殺夫一并說出,官府逮捕了賈明,嚴刑給趙玉,馬思遠冤枉得以昭雪。
南海子保安人居所“海戶屯”
明清時在南苑皇家園林維護苑墻、飼養獸禽、種植土地等差事的人被稱為“海戶”?!睹鞔笳洝酚涊d:“南海子設海戶千人守視,自永樂定都以來,歲時搜狩。”《大明會典》載:嘉靖二十六年(1547)“海子供役凈身男子1596人,每名于京食月支米三斗。” 清代以后海戶人有減少,海戶除種地外,每年還要在苑內割草,供應內務府慶豐司、上駟院馬廄飼料外,其余出售,所得之銀作為購買鹿飼料及南苑歲修費用。海戶生活貧困,常年勞作只是“糊口”,一遇災年不得溫飽。
皇家苑囿管理極為嚴格。海戶出入南苑憑腰牌(相當于工作證),并有專人帶領,走指定路線。海戶每天進海子里勞動,傍晚出南苑到附近居住點休息,這些海戶的聚居地后來就形成村落,而名海戶屯。
一般人只知道南三環木樨園立交橋南邊有一個海戶屯,實際海戶屯共有四個:今豐臺、朝陽、大興、通州四區各有一個。分別是:大紅門北2公里處的海戶屯,為大紅門外海戶屯;在朝陽區小紅門東邊有一海戶屯,即羊坊角門外海戶屯;在通州區馬駒橋西北有一海戶屯,即東紅門外海戶屯;大興區黃村鎮東北1公里處,京開公路東側有一海戶新村,即黃村門外海戶屯,這四個海戶屯都處于海子墻邊緣地帶。這四個海戶屯中的老住戶多是海戶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