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南山經》記載:“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這段文字中提到了一種被稱為“類”的奇獸,它的外形似“貍”,長有長發,同時具有雌雄兩種器官,傳說吃了它的肉就不會使人產生嫉妒之心。
在哺乳動物中,“貍”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又十分抽象的稱謂。給它加上不同的前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它就可能會代表完全不同的動物。比如給它配個“河”字,它就成了會造“水壩”,能分泌海貍香的嚙齒目河貍科動物;換成“狐”字,它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聰明狡猾的食肉目犬科成員;而在日本文化中,“貍”又更多被用來指代同為犬科的貉;但在我國古籍文獻中所記載的“貍”則更多和“貓”有關,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在古時人們會將家貓稱為貓,而將野貓稱為貍,因而也就有了“貓本貍屬”的說法,像豹貓這樣的野生小型貓科動物就可能被喚作“貍貓”其二,“貍”通常被用來指代食肉目靈貓科的動物,是南方地區較常被提及的中小型獸類。例如“九節貍”指的就是尾巴上有黑白相間九節花紋的大靈貓,“牛尾貍”、“玉面貍”指的其實是在我國臺灣及華南地區廣泛分布的花面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果子貍”。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動物和植物都存在著雌雄兩種性別,它們通常都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征,并且出現在不同個體身上。但也會有雌雄性征同時在一個個體上出現的情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雌雄同體。雌雄同體的生物一般同時具備雌雄兩種生殖器官或性腺,能同時產生精子和卵子,即同步雌雄同體,但也會有順序性雌雄同體的情況出現。我們有時也會將同時展現一定程度雌雄性征導致性別不明的情況稱為雌雄同體。雖然聽著詭異,但其實雌雄同體的情況在生物圈里并不少見,在植物中,雌雄同體也被稱為“雌雄同株”。以開花植物為例,絕大部分的開花植物都是雌雄同株,約占到全部種類的94%,這其中有的是同一植株上開有雌雄兩種單性花,有的則是開兩性花。而在動物中,科研人員已經在至少140種動物中發現了雌雄同體個體的存在,涵蓋了昆蟲、魚類、甲殼類等多個細分類群。尤其是魚類中,階段性發生的“順序性雌雄同體”更常見,也就是說,這些動物個體可以在特定刺激下轉換性別。電影《海底總動員》的主角“Nemo”就是順序性雌雄同體動物的代表。通常小丑魚群中只有一條成熟雌性,即體型最大的個體,而當它死亡后,體型第二大的雄性就會轉換性別成為新的雌性首領,即所謂的雄性先熟雌雄同體。與之對應的,還有出生時為雌性,隨后在某一特定時刻轉變為雄性的雌性先熟雌雄同體,比如隆頭魚。不過,嚴格雌雄同體的情況在哺乳動物中較為罕見,在人類中這種性別不明的情況發生概率不足1%。每當有雌雄同體的動物出現時,人們往往習慣于首先將它解讀為個體繁殖發育過程中的不幸意外,可能是由于自身基因缺陷,性染色體混亂或外界污染等多種誘因所致。其實,雌雄同體也可能是生物應對多變環境的一種生存繁衍策略。試想當外部環境變得惡劣,食物短缺,不適宜生存時,生物種群規模很可能會出現大幅縮減,這種情況下,生物通常會尋求休眠、遷徙等手段暫避風頭。而當條件有所改善后,相比雌雄異體,雌雄同體的生物就可以通過自體受精的方式,在短期內繁殖出大量后代,最大程度延續自己的種群,避免滅絕的厄運。但對于雌雄同體何時出現及其演化進程,至今尚無定論,還需要更多后續研究加以考證。來源:Krichilsky et. al 202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