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聊了聊關于抑郁的幾個秘密,又收到了不少朋友反饋,Ta們深受抑郁困擾,更深受“不被周圍人理解”的困擾:
有人被工作逼出抑郁,卻被同事在工作場合說他“裝病”。
有人和朋友求助,卻被朋友說:“你別再說你痛苦了,我們也很痛苦好不好”。
也有人,明明被確診了“中度抑郁癥”,拿著檢查結果到父母面前,父母卻說:你這個結果是騙我的,我們不信。
真令人心疼。
雖然的確有一少部分朋友,不懂如何判斷自己出現的問題是正常的“抑郁情緒”,還是“抑郁癥癥狀”。
但歸根到底,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大眾對于抑郁的誤解,才是對抑郁者最殘忍的事——遇到問題,卻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問題。深陷抑郁,卻得不到足夠的尊重了解。
抑郁普及,任重道遠。關于抑郁,今天我們再來澄清幾個“大眾對抑郁最常見的誤區”。
心情低落就是抑郁了?
“我這兩天心情特別低落,估計是得抑郁癥了。”
常常聽到周邊的朋友用玩笑地語句說起這話。現在“抑郁癥“似乎被過度使用了。真正的抑郁癥,“心情低落”要持續至少兩周,并且嚴重影響社會功能(比如學業、日常工作、社交等),而且對事物缺乏興趣,做什么事情都覺得沒意思,感覺很累。
此外,還會在飲食,睡眠,體重等軀體方面也有影響(比如體重嚴重降低,失眠易醒等)。
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工作/學業壓力、家庭突發變故而情緒受到影響,這樣的時刻往往是抑郁狀態/抑郁情緒,未必是抑郁癥。
因此,心情低落并不一定就是抑郁癥,在未確診之前,大家也不要自己嚇自己呀。
性格軟弱的人才會得抑郁癥?
“每個人都有壓力,同樣會面對這些事情,怎么別人就沒事,你就這么沒用呢?受挫能力太差了吧。”
許多人認為患有抑郁癥是不夠堅強,不夠積極的表現。事實上,抑郁癥的發病原因十分復雜,學者們認為病因既與神經生物遞質的改變相關,也與個人早年經歷和成年遇到的生活事件相關。研究發現,經常進行自我批評或被父母經常批評的人更易發生抑郁(張玉桃等,2014)。
抑郁癥的一大核心特點是攻擊性向內,而高自我批評個體是內部指向性的,主要受內部而非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父母批評是對父母過分批評自己的一種知覺,屬他人指向的完美主義。
追求完美會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完美主義的人將更多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缺陷上,較易陷入抑郁中。
樂觀外向的人,就不會得抑郁癥?
很多人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我們普遍認為樂觀外向,對事情積極向上的人不會得抑郁癥。所以喜劇演員們確診抑郁癥后,多數人也往往十分驚訝。
然而,由于工作、面子、禮節、責任的需要,很多人會用微笑來隱藏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有研究表明,“微笑抑郁癥”常見于那些學歷較高、身份地位不低、事業有成的職業人群,其中以服務行業最為典型(李穎,2011)。
成功人士往往過于追求完美,缺乏可以交心的知己朋友,而且很少向他人傾訴情感。在我國,“微笑型抑郁”多發生在白領階層,他們很多是機關工作人員、企業管理層或技術人員,且男性要比女性多。在傳統文化的要求下,“男兒有淚不輕彈”致使很多男性成為“微笑的病人”。
抑郁了,
和親朋好友聊一聊就能好?
“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啦,別想太多了,要放松,好好調節下,你看你就是想太多了。”
有些人認為,抑郁癥只是心理問題。心病就是憋太久了,平時壓力太多了,沒和他人宣泄,自我沒有好好放松和調節的緣故。甚至有人會跟你說,患抑郁就是因為想太多,只要多和朋友聊聊天,情緒得到了疏解,自然就會好了。
其實抑郁情緒和抑郁癥是很不一樣的,特別是重度抑郁癥,往往是需要進行心理和藥物的綜合治療的。除了有些人對抑郁癥的認知不全,還有人明明被確診了抑郁癥,還是覺得自己能夠調整。
也有很多人存在“病恥感”,覺得如果去做心理咨詢或者去醫院開藥,自己可能就是“神經病'了,別人也一定會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我。
親朋好友的社會支持固然重要,但是專業的治療才是針對抑郁癥最有效的。
抑郁癥靠心理咨詢/治療就夠了?
“吃藥會帶來副作用,所以我只需要心理咨詢就足夠了。”
有些人認為抑郁癥的治療通過心理咨詢/治療就能治愈,有些人擔憂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不服藥。如果只是輕中度抑郁,心理咨詢/治療會很有幫助;如果是重度抑郁(尤其是和生理相關的問題),甚至已經有自殘自殺意念或行為,轉診精神科進行藥物治療等也是必要的。
學界一致認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效果最佳。如果你特別擔心藥物不良反應,可以與主治醫生充分溝通,不適時及時反饋,醫生與你也是同一戰線的。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超過3億人受到抑郁癥的困擾,約占全球人口的4.3%。中國抑郁癥病例占全國人口的4.2%。
其實,抑郁癥只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患上抑郁癥并不可怕,抑郁癥就像患上心理感冒一樣,最可怕的是大家對抑郁癥有各種誤解從而延誤治療。
別怕,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咨詢師會陪你一起面對。
文中所述事例均為虛構,不涉及個案工作,特此聲明。
References:
李穎. (2011).“微笑型抑郁”離你有多遠?.科技日報,11-12.
張玉桃,吳嵐,張生叢,& 唐秋萍. (2014). 抑郁相關人格維度與人格特質的關系及其對抑郁的影響.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3(7), 615-618.
本文作者:李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