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笑貧不笑娼”,說明“娼”之一業,在中國有著廣泛影響。其實,“娼”之一業不僅僅是影響廣泛,而且還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古老職業之一。我國的娼妓之業到底有多久遠的歷史呢?有史料可考的,它最晚始于周襄王時代,最早提倡以“娼”富國的,是齊國的管仲。
管仲,姬姓,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后代。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很快讓齊國脫穎而出。管仲也因之被史家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第一相”。
管仲改革所涉及的內容很多,其中一項就是在齊國設置女閭。所謂的女閭,就是官辦的公眾娛樂場所。據《戰國策·東周策》中說:“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鮑彪注:“閭,里中門也。為門為市於宮中,使女子居之。”周亮工[清]《書影》卷四:“女閭七百,齊桓徵夜合之資,以佐軍興,皆寡婦也。”此時的女閭,不僅服務大眾,還有從軍慰勞將士之責。
當然,作為“圣人之師”的管仲,開辦女閭的初衷并不是渲淫,而是有其經驗目的,那就是向從事特種行業的收取花捐,以充國庫。清朝的褚學稼《堅瓠集續集》說:“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花粉錢之始也。”
我國娼妓制度,既自管仲的“女閭”開始,所以,后代有人稱管仲為娼之一業的祖師爺。自此以后,各朝各代,都循管仲之例,將這一職業發揚光大,從業者遍及官、私兩途。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先生在其《唐代社會概略》一書中稱:“唐承六朝金粉之后,娼妓之多,空前未有。約分家妓公妓兩種。長安都城中有所謂'北里’、'平康里’與'教坊’者,即為當日風流淵蔽。”
古代官府之所以對禁娼之舉表現得非常消極,最重要的原因有兩點:其一,因為這一古老行業的存在,朝廷的創收多了一條渠道。其二,封建時代作為男權社會,給男人們提供一處享樂的場地,滿足男人們無處不在的欲望,也是為官者不愿禁止的私心。不僅如此,這種制度,甚至還影響到東南亞各國,比如日本與韓國。
娼之一業之所以能興盛幾千年,除了有官府倡導外,更多的是它的有利可圖。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窮人養不活的女孩除了嫁人還有別的出路嗎?賣給有錢人做妾,如果找不到人嫁呢?只有青樓這一條路。
而且,往往越是朝代末期,青樓就越繁榮,因為這時候往往戰亂開始,男人大量因為戰爭死亡,留下很多女性維持生計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在唐朝這樣的朝代,我們也可以從很多晚唐時期的詩作中看到類似的描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后庭花。”就是很好的寫照。
直到宋朝,因為程朱理學的興起,人們認為娼之一業有傷風化,朝廷才開始禁娼;明朝、清朝也都禁,但是,都沒能取得什么顯著效果。
比如,清代中期以前,對開設妓院及宿娼者還有一定的禁令,但清朝中期以后形同虛設。到光緒年間,官府設巡警廳,公開抽繳妓捐(稅),交稅的便是官妓,不交稅的便是私妓。這樣便在法律上公開默認了妓女,也變相復活了絕跡已久的“官妓”,并且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民國。
自古娼妓和賭場難禁止,因為這條巨大的產業鏈條,養活了許許多多與其有關的人,所以,并不是一紙禁令所能“咔嚓”得一干二凈的。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這一延續了幾千年的古老行業,便被我們強有力的新政權干凈利落地一刀切除了,這才還社會與家庭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