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赤壁的首功之臣,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此人,后殉職任上。用計火燒赤壁的,既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另有其人。
在三國歷史上,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注定是要載入史冊的特殊年份,因為,一場大戰的結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這場大戰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初,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便決定向南用兵。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九月,曹軍抵達新野。兵寡將少的劉備只好棄城而逃。生死存亡之際,初出茅廬的諸葛亮為劉備獻上聯孫抗曹之計,并親自出使東吳去游說孫權。
對于諸葛亮的這次東吳之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予了濃墨重彩的渲染。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曹營,最終擊敗曹操幾十萬大軍。其中的“火攻之計”,是諸葛亮與周瑜兩大高人不謀而合的結果。
但是,真實的歷史卻是,“火攻”曹軍戰船之計,既不是諸葛亮提出的,也不是周瑜提出的,而是時任丹楊都尉的東吳老將黃蓋。
黃蓋,字公覆,本為南陽太守黃子廉后人,后因家族分離,黃蓋祖父遷到零陵居住。由于親人早逝,黃蓋少時的生活非常艱難,雖然貧窮,但他卻心懷大志,習典籍、學兵法,后被舉為孝廉,在官府謀了份吃飯的差事。
“蓋少孤,嬰丁兇難,辛苦備嘗,然有壯志,雖處貧賤,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負薪馀間,學書疏,講兵事(《三國志·吳書》)。”
孫堅舉兵起義時,黃蓋積極響應,投奔孫堅。黃蓋為人嚴肅,善于訓練士卒,每每征討,他的部隊皆勇猛善戰。跟隨孫堅期間,參與了南殲山中草寇,北擊奸臣董卓的戰斗,因功被孫堅擢升為為別部司馬。孫堅戰死后,黃蓋先后追隨孫策、孫權,披甲轉戰,屢立戰功。
后來,江南的山越地方勢力不愿歸服孫吳,聚眾作亂。每當當地有賊寇作亂,東吳的送信總會想到黃蓋,派他為叛亂地的地方行政長官,去救火滅賊。期間,他先后出任春谷縣縣長、尋陽縣縣令等。他于危難中任職過的冊越九縣,全都平安穩定。因此,黃蓋又升任丹楊都尉,威服山越。
建安十三年(208年),北方曹操南下,黃蓋跟隨周瑜跟曹軍于赤壁作戰。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于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于船上如履平地。黃蓋對周瑜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周瑜采納了黃蓋的火攻曹營之計。
為了取得曹操信任,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趁曹操不備之機,選取蒙沖戰船幾十艘,裝上干荻和枯柴,在里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曹軍看見黃蓋船只前來而毫無戒備,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站著觀看。當時東南風正急,當東吳戰船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時,黃蓋遂令燃點柴草,數十艘船同時著火,火烈風猛,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駛,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
在與曹軍交戰中,黃蓋不幸被流矢所中墮水。黃蓋被救起時,吳軍士兵居然認不出他是誰,直接將他扔到廁床中。為了自救,黃蓋大聲呼叫東吳的現場指揮官韓當。韓當這才叫人幫他療傷。赤壁之戰后,黃蓋因功被任命為武鋒中郎將。
“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吳書曰: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鋒中郎將(《三國志·吳書》)。”
赤壁一戰,曹軍傷亡過半。曹操敗回江陵,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曹操北回后,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后,武陵又發生蠻族叛亂,黃蓋又被調任武陵太守。當時,黃蓋的可用之兵只有五百人,黃蓋以關門打狗之計,先是大開城門引蠻兵入城,待其一半入城時,立即發動攻擊,斬殺數百人。黃蓋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了所有的亂事。因平叛有功,黃蓋被孫權晉封為偏將軍。
“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余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后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加偏將軍。(《三國志·吳書》)。”
后來,黃蓋一直鎮守地方,最終以身殉職,病逝在工作崗位上。孫權為了褒獎黃蓋功績,“追論其功,賜子柄爵關內侯(《三國志·吳書》)。”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