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真的那么差勁嗎?他是三國中被黑得最慘的老將,幾千后還被人當成笑談。
有句常用語,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用以比喻一個國家或單位沒有了杰出人才﹐平庸者也僥幸成名。短語中的廖化,是三國時蜀漢的將領,因為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讓他成為庸才的代名詞。那么,廖化真的如傳言所說,是個無能之輩嗎?
廖化(?~264年),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時蜀漢將領。廖化本名淳,世代為沔南的豪門世族,初任蜀漢前將軍關羽的主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吳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廖化被俘。
身處孫吳的廖化,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廖化思念漢主劉備,于是詐死,東吳人信以為真,廖化趁機帶著母親逃出吳營,晝夜西行,奔赴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廖化在西歸蜀漢途中與率部東征孫吳的劉備在秭歸相遇。劉備見到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廖化后非常高興,當即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
廖化之所以被劉備任用為太守,除了他的忠心之外,與他的實際能力也不無關系,因為,劉備的最大優點就是會知人能用人。劉備的人才觀,在某種程度上,是高于諸葛亮的。不久,劉備進軍至夷道縣猇亭,再一次重用廖化,以廖化為別督,與陸遜率領的吳軍對戰。但是,同年閏六月,劉備軍被陸遜擊破,廖化隨軍敗退回蜀中。
劉備病逝于白帝城后,太子劉禪即位,廖化繼續受到重用,升任丞相參軍,后來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受到劉備父子二人重用的廖化,并沒有給劉備父子丟臉,在北伐中,屢建奇功。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廣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軍。廖化卻能抓住戰機,在被圍遭殲之際,擊敗游奕的南安軍,廣魏郡太守王赟亦中箭身亡。
延熙十一年(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抵抗郭淮進攻,幫助姜維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
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授予節符,兼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官位與張翼相等,而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當時人所說的“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張翼”,就是對他戰功的充分肯定。
263年,魏將鄧艾、鐘會伐蜀,廖化同張翼、董厥等人率軍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維,繼而與姜維一同退守劍閣。
后來,諸葛瞻(諸葛亮兒子)被鄧艾破于綿竹,廖化等人隨姜維繞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后主劉禪投降的敕令。264年,廖化與宗親被遷徙河南洛陽安家,于半道“憂憤而死”,享年約75歲。
上述史實說明,廖化并非庸碌之輩。“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并非出自正史的《三國志》,也不是自演義小說的《三國演義》,而是出自一部名為《掃迷帚》的“科普作品”。《掃迷帚》是清末作家壯者撰寫的一部反對迷信風俗的書。小說詳細敘述了江南一帶迷信風俗的諸種表現,指出迷信是阻礙中國進化的大害。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一語就是出自《掃迷帚》第二十四回“修志書獨出心裁 施棒喝頓開茅塞”,原文如下:
不期一日正揮毫繕寫間,突來一不知姓名、寬衣博袖、滿臉腐氣的老儒。那人跨進書室,并不向主人致禮,便坐在那靠東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一面說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舊又污的布袋內摸出一京料鼻煙壺,且傾且嗅,旁若無人。
從上文的語境中可以看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帶有貶意,都只是蜀中大將不在,廖化這才擔任起先鋒,指的是廖化年輕,并沒有指明廖化能力平庸。因此,此句也可以理解為團隊里面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結果,在流傳的過程中,“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有貶義色彩了,直接讓蜀漢后期的名將廖化背鍋許多年。
(圖片來自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