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修高速,大雨沖出3000具遺骸,專家考證逝者身份后,淚流不止!大雨沖出路邊3000具遺骸,當地老人淚流不止:他們的身份俺知道!
在古代,有一種特殊題材的詩歌,就是描寫軍旅生活的邊塞詩,其中有不少寫戰爭苦難的名篇佳句,比如唐代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一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詩境凄楚,至今讀來仍令人潸然淚下。戰爭是殘酷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其他人或是“埋骨異鄉”,或是“馬革裹尸”,古今中外亦然。
抗戰期間,許多優秀的中華熱血兒女,為了抗敵衛國奔赴前線,拼死沖殺、血灑疆場、埋骨異鄉,到死家人都不知其魂歸何處。本世紀初,湖北宜昌修建宜巴高速公路時,就發生過令人動容的一幕。
宜巴高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18條橫向干線之一 ——G42滬蓉高速(上海至成都)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于荊宜高速公路白河服務區約3公里處,止于鄂渝交界的火燒庵。2009年7月9日開工,至2014年12月27日全線通車,耗時53個月。途徑宜昌市的夷陵、興山、秭歸和恩施州巴東縣等四個區縣,全長173公里。
宜巴高速施工過程中發生的一件事,至今仍難從當地人的記憶中抹去。2010年9月1日,一場大雨,讓湖北宜昌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突現“驚悚”,被大雨沖刷后的路基旁,發現了許多遺骨。由于遺骨數量巨大,也驚動了當地的文史專家,經過統計,該地的埋骨數量多達3000余具。如此眾多的遺骨被集中掩埋,背后一定有著令人動容的特別故事。
果然,當地有知情者告訴專家,這些遺骸屬于抗日犧牲的將士們。那么,這些犧牲的將士到底是哪一部分的,村民們卻說不清。后來,專家們經過查閱檔案及各種史志,才揭開了這批埋骨黃花的抗日將士的身世之謎——這些遺骨應為抗戰時國軍第七十五軍預備第四師將士的遺骸。
當時,七十五軍預備第四師的師長是傅正模。傅正模是湖南醴陵人,是黃埔軍校一期生,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其后,便開始了他浴血半生的軍旅生涯。1932年1月,“一二八”事變后,任八十七師獨立旅二團團長的傅正模隨師馳滬支援十九路軍抗擊日寇。在張治中將軍指揮下,傅正模配合宋希濂旅在廟行戰斗中強渡蘊藻濱,攻克孫寶、西巷等要地,予日軍以重創,立下戰功。戰后升任副旅長。
1933年初,傅正模升任八十七師二六一旅少將旅長。在日軍進犯古北口,平津震動時曾奉命率旅馳赴北平(今北京)擔任城防任務。此后直至1937年,傅正模歷任三十六師一O八旅旅長、四十九師副師長、八十三師副師長等職。1936年l0月授少將軍銜。
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所部在十四軍在軍長李默庵率領下,奉命參加“忻口會戰”。李默庵為左翼兵團指揮官,所轄八十三師配合郝夢齡的第九軍、晉綏軍七十一師等部隊抗擊日軍最精銳的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血戰十余日。戰后,全師官兵僅能勉強湊編一個營。九軍軍長郝夢齡和五十四師師長劉家琪均壯烈殉國。
“忻口會戰”后,傅正模亦舊傷復發加劇而入后方醫院治療,稍愈,奉命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二期學習。結業后,任第五補充兵訓練處中將處長,在湖南常德召募湘西抗戰健兒,于1938年夏成立第四預備師,任中將師長,編入七十五軍以后率師參加了武漢會戰及陽新、鐘祥、南障、白河、隨州、棗陽、宜昌諸戰役,屢立戰功。
73歲的當地村民秦德標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他說,抗戰時期這里有一處野戰醫院,在保衛宜昌戰斗中受傷的將士們都被送到這里來治療。但由于當時傷兵數量多,醫療條件和技術又比較落后,所以很多士兵不治而亡,最終都被就地埋葬在此處。埋骨黃花鄉那些將士的犧牲時間,就在1938年前后,距離被重新發現,已經過去了整整72年。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