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③,必固與之④。是謂微明⑤,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⑥,國之利器⑦不可以示人8。
[注釋]
1歙:斂,合。
2固:本義堅固,這里是使動用法,使堅固。必、一定。
3取:取得、奪取。
4與:給。
5微明:微,本義隱秘地行走,這里是引申義微小、輕微,微明就是微弱的亮光,是說稍微知道一點道的深奧道理。俗話說的略知皮毛而已。
6脫:離開、脫離。
7國之利器:利,本義鋒利。器,本義器具,在老子之前的時代可能也專指青銅器,青銅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青銅方法制作的各種器物,狹義是指青銅制作的各種禮器,他不僅是禮制、尊卑的象征物,也是國家的實力強弱的象征,比如后母戊鼎作為國家禮器不僅精美而且器具也很大。“器”中最多的要數酒氣,另外還有水器、武器、祭祀用的祭器等等。《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與戎祀”,祭祀和戰爭在商周時代是國家重要的活動,把“器”理解為“武器”似乎是共識,利器就指鋒利的武器。后來指代兵權、杰出的才能。“國之利器”也可能是指祭祀時用的“禮器”,代指是說治國理政的秘密,也就是指代“道”。老子使用“利器”在57章還用過“民(人)多利器,而邦(國家)慈昏”,可見這里的“器”不能做“武器”之類的具體器物來理解,應該是精神類的計謀、巧智有關聯,也就和理解為治國理政的秘密相一致。特別注意的是這句話不同甚理解,筆者認為后一種理解更貼切,詳見參悟中的討論。
8不可以示人:示(qí)本義地神,引申義讓人看、展示、顯示。這里是顯示不是使動意義的展示。
翻譯:快要閉合了,它必定先展開過;要變得弱小了,它必定曾強大過;事物將要廢棄,它必定有興盛過;要想奪取,一定要先給予。能做到這些只說是略微明白道的深奧道理罷了。(道啊)柔弱卻可以戰勝堅強強大的。魚兒不能脫離深水,治國理政的秘密(道)不會輕易地顯示出來。
參悟:這一章又充分發揮老子的辯證法威力,連續用了張合、強弱、興廢、給與這些形而下的實例,說明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想要獲得一方面就要考慮到他的相反的方面,這就是矛盾的統一體,也正是這種對立的統一,才使的事物存在和可以被認識,老子說這些是“道”的淺顯作用的表現。進而提出了他的“道”的一個重要形而上的概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這是中國古老智慧中的重要結晶,后來的道家就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比如太極理論等。
如果僅僅如此,老子還不夠偉大,因為這樣的理論還不具有實踐性,理論只有可實踐才可以被掌握、被轉化,老子明白萬物在“道”的支配下是相互依存的一種對立統一,互為條件的,如果條件改變了其實質也會改變,“反者道之動”,為了說明這個形而上的道理,老子用形而下的“魚兒離不開水”這種現象來說明,為什么要說明這個道理,而且這個道理和上面幾對矛盾的對立統一互為依存并沒有直接關系,但是他說明了水這個條件對魚兒生存的重要性,失去了水,魚也就沒有生命。來提出《道德經》中王“道”中最著名的一個概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是說治國理政的秘訣是不會輕易顯示出來給人看,需要我們按照道的準則去實踐、去探索,任何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故步自封都是不可取,治國理政按著當時的環境條件,依照“反者道之動”的原則,認識發現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
傳統解讀這一章“示”(音qí)為展示的示,具有使動意義,就是有意使之曝光,為什么要這么理解?這段文字的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難道是這樣做是強調集權?強調權威?強調權術?強調特務統治?這都是后人的理解偏差。陳鼓應帛書版斷句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脫于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這中斷句法似乎更接近老子的愿意,這種斷句就使用前面的幾個比喻事實,在修辭上也可以是“異文互見”的一種手法,來說明后面幾種現象,柔弱可以勝剛強,魚兒不可以脫離水,治國理政的方略怎么可能那么輕易的顯示出來呢?是需要環境等因素促成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因時而異、因地而宜。
帛書版“示”作“視”,為什么流傳版改了過來?也許和莊子有關系,都說“老莊哲學”,吾不確定誰先誰后,大約老子在先,比較一致的是莊子是現在的蒙城人,也是故楚之地,和其相距不遠的渦陽相傳是老子的家鄉,再遠點的潁上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管仲的故鄉,那是一個神奇的三角地帶。因為經濟和考古的落后,現在比較一致的認為老子的故地是在河南鹿邑縣。老莊應該是“雞犬相聞”的老鄉,但兩人的性格大相徑庭。莊周在其奇文《胠(qū)愜(qiè)》中姑且認為所引用老子的話吧,是這么說的“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在這篇文章里,莊子非常富有斗爭精神,戰斗力爆表,猜測偉人“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概就是受到這篇文章的影響,莊子在這篇文章里發揚了老子的“絕圣棄智”思想,對所謂的“圣人”火力全開予以痛擊,提出了“盜也有道”的觀點,莊子就是把“圣人”比作治國理政“利器”,這些所謂治國理政者就是“竊國者侯”之類的大盜而已,所以不能明明白白告訴天下,現在的話就是不能給與“曝光”。那么此處的“示”老子原意若是“視”又怎么理解呢?“視”的基本義是“看”,老子豈不是說治國理政的策略是不能讓人看的,難怪這一章被很多人看作是老子善“權術”的依據。從注釋里關于“器”的解釋,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筆者認為是人們對《道德經》理解的最大的誤解之處或者多解之處,有的人指出老子是“陰謀家”,這一章的觀點似乎是再好不過的注解;更多的人把“器”理解為“武器”,這是不準確的,老子通篇“道經”只有四章講述“戰爭”問題,但沒有具體論述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從不同側面講述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探索路徑,因此這里“器”理解為“治國理政方略”似乎更接近老子的愿意,這么理解“國之利器不可輕視于人”就更有了一層深意,他不就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理論注解?不就是“獨立自主”思想的基礎嗎?不就是“中國特色”的中國哲學理論源泉嗎?
這里簡約的文字就是老子式的辯證法,從哲學層面看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從簡單的形而下的事實出發,揭示解決治國理政策略的路徑,其實老子在其道經的最后一章給出了答案。請看下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