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咳嗽神方】《絳囊撮要》;
【主治】咳嗽;
【處方】桔梗1.8克;川貝母3克;白菊花7朵;水梨(連皮)15克。
【功效】潤肺生津,化痰止咳。
【服法】泡水當茶飲。
【按語】咳嗽的主要病變在肺,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所以治療的基本原則為暢肺祛邪,兼以養陰潤肺。本方清潤,用于治療肺津損傷,外感風熱引起的咳嗽,療效可靠。
2、【仙人膠丸】《宣明論方》;
【主治】虛勞久咳,痰涎喘滿。
【處方】人參、沙參、元參、紫團參、丹參、白術、牡蠣、知母、甘草各60克;蛤蚧一對(頭尾全)。
【功效】補肺氣,化痰飲。
【制法】先將全蛤蚧用河水洗凈,文火灸酥黃色。與上藥共研細末。再用麻黃(去根)7500克;枸杞1500克水煎去渣,再熬成膏,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臨睡前用生姜湯化服一丸。
【按語】本方適用于虛勞久咳,氣陰兩虛者尤宜。
3、【久仙散】 《衛生寶鑒》;
【主治】咳嗽;
【處方】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各30克;貝母15克;罌粟殼(去頂)240克。
【功效】養陰斂肺,止咳化痰。
【制法】將罌粟殼用蜂蜜灸黃,與上藥共研細面。
【服法】每服9克。
【按語】此方對于久咳痰多,年老體衰效果尤佳。
4、【深師蘇子湯】 (王燾方)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喘多痰;
【處方】蘇子15克;干姜5克;橘皮9克;茯苓10克;姜半夏12克;人參6克(另煎);桂芯3克;甘草6克。
【功效】溫肺、止咳、化痰。
【服法】水煎服。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次。
【按語】本方是治慢性支氣管炎有效方劑,尤其適應老年人。醫者曾治一位年俞八旬老人,平素體健,患慢支八年余,每遇冬季發作,診時服過定喘湯、小青龍湯十余劑,效果不佳,用西藥噴霧劑,雖能控制病情,但療效不穩,遂疏此方,加麻黃根6克、海浮石10克,連服十七劑,喘息遂平。麻黃確能舒緩支氣管痙攣,平喘降逆。如遇汗多或汗自出的病人,可遵蒲輔周先生的經驗,用麻黃根代替麻黃,頗有佳效。
5、【三子貞元飲】(魏長春方)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多、胸腹悶脹;
【處方】蘇子10克;白芥子9克;萊菔子12克;熟地黃15克;當歸15克;灸甘草12克;地骷髏10克。
【功效】降氣化痰、定喘止咳;
【服法】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按語】本方以三子治肺,主要是蘇子降氣化痰;白芥子溫肺化痰;萊菔子消食化痰,三子合用,治胸腹悶脹,慢性支氣管炎偏于痰逆兼濕者,療效殊好。熟地、當歸、甘草,是明代張景岳的貞元飲,主治氣道阻塞,呼吸急促,提而不能升其氣,咽而不能降其氣,似喘而帶咳,用熟地之溫潤以補腎陰;當歸治血以益元真;灸甘草溫中以降氣逆,三味相合培本扶元。地骷髏可宣肺利水,寬胸消脹。諸藥合用,扶正祛邪,疏納并用,肺腎同治,上下兩圖。便于熱者,去白芥子,加牛蒡子9克;偏于體虛者,又無食滯脹滿者,去萊菔子,加刀豆子9克;兼有煩躁失眠者,去白芥子、萊菔子,加枸杞子9克、無味子3克。
6、【止咳效方】(胡蘭貴經驗方)
【主治】感冒后內熱未凈,咳嗽吐痰不利,胸悶,大便干結。
【處方】白蘿卜120克;秋梨60克;蜂蜜10克;川貝母12克。
【功效】養陰清熱,止咳化痰;
【服法】水煎服。
【按語】本方是感冒過后,表癥已去,但咳嗽不止,內熱未清,痰濕壅肺的有效方劑。醫者曾多次應用,百用百效。尤其是小兒肺炎以后,咳嗽不止,打針輸液效果不佳時,應用本方更是得心應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