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077字。
- 1 -
我最近報了一個在深圳開課的理財規劃師認證班,每隔一周要去上一次課。因為5月份的時候跨省搬了家,為了上課,只能奔波于兩地之間。由于我所在的城市沒有機場,我得先坐地鐵去火車站,轉高鐵去臨近的城市,再從那里的機場坐飛機去深圳。
結果第一次出行就“諸事不順”:地鐵行駛到還差4站到火車站的時候,突然臨時停車。我和一車廂人被在地鐵逼仄的空間里困了近30min。關鍵是,我當時預留檢票進站的時間就是30min,等地鐵終于開到火車站的時候,我要乘坐的那趟高鐵已經開走了。
由于錯過了高鐵,且12306規定臨近時間不能同時買兩張票,且我之前是精確地按照“下了高鐵就去坐飛機”來計劃時間的,所以我是無論如何都趕不上飛機了。
恰好那天我還在發低燒,頭昏沉沉地疼。一個人背著沉重的包,想到自己平時工作遇到的種種壓力,生著病還要去出差,還這么運氣不好地耽誤了行程。看著火車站里熙熙攘攘的人,一時間產生了想要大哭一場的沖動。
于是超級委屈地給劉丞打電話。他說:“喵,咱們不去了,回家吧。”
然后我就真的回家了。各種退票費、酒店預定退費加起來損失了1500。心疼的眼淚都快流下來了。
我一晚上都沉浸在生氣和委屈中,又低燒難受,什么事都沒做。
后來冷靜下來之后,我開始思考前一天發生的事——如果我給換乘交通工具留出緩沖的時間呢?只要在任意兩個換乘之間留出緩沖的時間,都不會改變最終的行程。
而更根本的原因,正是我“拖到了最后一刻才出家門”。并且,由于當天晚上負面情緒爆發,一些本來要在當天做的工作又拖到了第二天。
墨菲定律說,“一切可能發生的壞事總會發生”。
但如果早做準備,即使壞事發生也不會影響你的計劃。
- 2 -
其實早在2017年的時候,我就寫過一篇關于拖延癥的文章,當時給出了詳細的方法論(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癥?)。
那時候,我寫文章的偏好是追求各種方法論。每當我看到一本書寫到關于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我就會把它記下來,等同類問題的解決方案攢多了我就寫一篇文章,把這些方法都盤點一遍,然后說:你們拿去用吧。
但是在過去的兩年間,我開始漸漸意識到,“方法”也許并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昨天有一個喵粉來問我情感問題,她一直沉浸在分手以后的難過中。而且從半年前開始,她就一直在問我相同的問題。我每一次都會對她說,“你不要總是關注這件事,去做ABCDEFG吧,分散一下注意力。”但是半年過去了,她還在為同一件事難過。
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也許她需要的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只是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需要寬慰,需要有人幫她重拾生活的信心。
同樣地,我想飽受拖延癥困擾的各位,也許需要的也不僅僅是“方法”(如果你真的是需要方法戳我上面那個鏈接就好了),而是要“打開心結”。
- 3 -
為什么有些事,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做”,但是遲遲不行動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種。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人認為,“如果我不能保證一件事做到完美,那么我寧可去不做。”所以可能花了10個星期收集資料,但是論文到了提交時間還沒寫完。因為總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準備不夠充分,想等“準備充足了”再去行動。
我有個朋友,是一個挺有名的老師,他的內容質量非常好,內容高贊,出的書也暢銷。他一直想做線上課程,但是從去年說到今年還沒上線。因為他總是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于是就在這個“準備階段”憋了大半年。
完美主義導致的拖延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害怕失敗”。當他們對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現感到失望的時候,他們不僅認為自己在那件事上失敗了,而且還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在他們眼里,
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
換言之,就是“如果我表現好,說明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歡自己”或者“我表現不好,說明我能力很糟糕,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差勁。”如果拖著一件事遲遲不去完成的話,即使搞砸了,也可以寬慰自己“假如我那時花點時間做,一定能做好,都怪我拖延”——這可比否定自己“是個能力很差的人”要舒服多了!
畢竟,責備自己懶惰,比認為自己無能更容易接受。
其實要解決這個癥結也很簡單,就是把這個等式打斷。
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
意思是,即使你在一件事上沒做好,也不能證明你是個能力不行的人。而且,即使你能力不行,也不能證明自己是個差勁的人。
誰也不是與生俱來啥都會的,不會可以慢慢學呀,能力不行總會提高的。只要你去做這件事了,即使失敗,“失敗的經驗”也是十分寶貴的。這意味著你下一次再做同類型的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再犯相同錯誤了。
如果你是因為完美主義拖延,別怕犯錯,只管去做就好啦~
時間預判錯誤
比如我因為“精確出發”沒有預留機動時間,導致錯過高鐵又錯過飛機的,其實就屬于這一類。
經常會有喵粉問小貓,“我想要利用下班后時間去健身、讀書、學做手工,為什么都過去半年了,我還是沒有開始呢?”
其實是因為你沒有正確地計劃好完成這些任務的時間。教你一種十分簡單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非計劃時間表”(由心理學家尼爾·費奧發明)。
你可以在“非計劃日程表”上面列出你一周之內必須要完成事情的計劃。如果你確切知道什么時間會做什么事,就把它記在響應的空格里。例如,周一中午11:45~14:00要參加一個飯局,周二早上9:00~11:00有早會。
這個表填完以后,你會注意到不少問題。比如我要坐地鐵轉高鐵轉飛機,中間的時間間隔太近了,沒有留出機動時間。
比如你想學手繪學鋼琴想讀書,但是“必做事情”幾乎已經把空格填滿了,你根本沒有時間去完成這些“興趣”,就只能“想想而已”。
當然了,如果排完“必做事情”,留給“非計劃的事情”空格還多,你就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啦~
報復心理
有的時候我們拖延是因為被別人逼迫了自己不想做的事,如果因為拖延沒有完成,那么“發號施令”的那個人會感到不爽。而讓他們感到不爽,我們自己很爽。
比如,有的小朋友不想去學鋼琴,但是媽媽逼著他去學,他又不得不去,就會選擇在上課的時候遲到、回家“忙著寫作業沒時間練琴”。
比如,你討厭的領導安排你做一份報表,做完以后要去給更高層的領導匯報。雖然你遲交了報表會挨罵,但是因為你遲交了,你的領導會挨大老板的罵,所以拖一下還是值得的。
其實這種心理本身是人對于“不滿但是又沒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采取的兩敗俱傷的消極解決辦法。但是,報復除了一時的心理快感,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報復心理”引起的拖延需要解決那個觸發你想報復的事情。比如你覺得工作不順心,可以考慮轉崗或者換工作或者和領導溝通,無論哪種方式都比報復性拖延好,對自己的成長和職業發展肯定是沒好處的。
你有沒有真正關注一下,“自己想做的”究竟是什么呢?
目標和回報太遙遠了
假如一個人從來沒有健身的習慣,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叫“14天瘦20斤”,他可能去健身房辦完卡試過一次課就再也不會去了。
假如一個人讀書速度很慢,但是卻要求自己“一年要看200本書”,那他可能一年2本也讀不了。
這一類的拖延癥患者,腦子里往往只有“終點”,至于“怎樣到達”卻不去多想。
各位,我們定目標是要去實現的,而不是給自己搬一座永遠無法達到的高山來打倒自己的。
這部分展開來講太多了,周四的推文剛好要講人生目標,這個到時候一起說吧~
可以先自檢一下你的目標是不是太過“宏大”以至于無法實現。
- 4 -
總結一下:
1. 有可能發生的壞事一定會發生,但是如果早做計劃,就可以減少壞事帶來的后果
2. 如果你有拖延癥,也許需要的是“打開心結”而不僅僅是方法論
3. 拖延癥有四種成因:完美主義、時間預判錯誤、報復心理、目標和回報太遙遠。第一種解決的辦法,是要相信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接納自己;第二種解決辦法,可以試用“非計劃時間表”;第三種,把關注點從別人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來;第四種,自省目標是否合理。
覺得有用記得幫小貓點一下“在看”呀~
7月推文預告~大家還有什么其他想看的可以在文末留言噢~
1. 尋找人生方向,如何探尋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成為什么樣的人 (7.25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