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講韓非
韓非啊,就是韓非子。他是韓國國王的兒子,應該是王子啦。但是韓國國王不喜歡他,所以他受待見。韓非是李斯的同學,荀子的學生。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生于新鄭(韓國都城),bc280-bc233.離秦國統(tǒng)一六國很近了。
社會上一般都說韓非與莊子都是老子的最杰出的傳承者。
韓非的法家思想比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更超前。是秦始皇的治國寶典。
韓非是韓國貴族,生在新鄭,跟荀子讀書。文章出彩,連李斯都自嘆不如。精通黃老之術,而做成法家之先河。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yǎng)非所用、用非所養(yǎng)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
韓非雖然生在韓國,但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韓國最小最弱,當然也是秦國鄰居,第一個被滅的就是韓國,韓非從荀子呢里學的本領想施展,可惜韓國王不用此人,后來韓非名氣太大。韓國王派韓非去秦國。
只是李斯已經(jīng)在秦國成了相國,秦始皇(當時還是秦王)。少東家和掌柜的。掌柜的李斯提出統(tǒng)一六國的通天大計。韓非去了跟秦王說,要保住韓國,消滅趙國,李斯一看韓非就是保護自己國家,耽誤統(tǒng)一大業(yè)。于是和秦王講,千萬別聽他的。韓非欲存韓,李斯欲滅韓。秦王派人講韓非下獄,準備弄死,結果韓非上書,秦王后悔之時,韓非已經(jīng)死了。
韓非子提出來要建設大一統(tǒng)的,全國性的,封建君主制度。并且把“孔孟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更加具體化。要坐實國家脊柱。提出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韓非把臣、子、妻對君、父、夫的從屬關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順逆看成是天下治亂的“常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三綱。
韓非子又提出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要消滅一切貴族,天下事物君主一把抓。然后任用官吏去治理國。君主的叔伯子侄全滾蛋,外戚,全滾蛋。
依法治國,犯罪的,從丞相到老百姓全判刑。
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 《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于耕戰(zhàn)的“邦之蟲”,必須鏟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yōu)、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yǎng)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fā)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制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yǎng)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yǎng)個人勢力的臣下
《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這部書現(xiàn)存五十五篇,約十余萬言,絕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tǒng)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只有法家才能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