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好!今日早讀我們將繼續共讀《為何越愛越孤獨》一書的第三部分內容,對應的頁碼是第131頁-153頁。共讀前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1.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模式?
2. 你與伴侶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否在復制原生家庭?
如果一個看似自信的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挑你的刺兒,令你在他面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么可以大致推斷,這個貌似自信的人有著“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系模式。
小慧大學畢業后,去一家公司實習,她的職務是總經理助理。有一天下午,她給總經理收拾完文件,準備下班時,總經理冷不防冒出來一句話:“我一天掙的錢比你一年都多。”
小慧心里感到一絲自卑,但隨即對他說:“是啊!我賺的是比你少多了,但是你比我更累啊!”總經理這樣的行為讓小慧困惑不解。
現代心理學發現,一個人想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外部關系,就意味著他有一個什么樣的內在關系模式。比如,小慧的上司對她說:“我一天掙的比你一年都多”時,他是想和小慧建立一個“我行,你不行”的關系模式。
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內在關系模式就是“我行,你不行”,確切地說就是他的內在關系模式是“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
作者提到,一個人所謂的性格和人格,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系。當然這是一個概括性的說法,更明確地說,就是我們童年時和重要親人的人際關系互動,都會被我們內化到內心深處。
比如,父母在陪伴孩子玩樂高的游戲時,因為孩子的視力、思維和動手能力都相對父母更弱。所以孩子在拼積木時,會比較慢,也會頻繁出錯,如果父母耐不住性子,替孩子代勞,還嫌棄或者斥責孩子笨。
那么,父母就會在無形中告訴孩子:“你不行,我行,讓我來。”如果父母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行為,一如既往地和孩子這樣相處的話,孩子就會認同父母傳達的意思,從而在心里覺得:“我不行,父母行。”
父母與孩子這樣的互動模式,如果在彼此的關系里,一貫如此,那么,孩子就會逐漸把這樣的模式內化進自己的心里。他的內在關系模式就會被塑造為“內在的父母”行,而“內在的小孩”不行。
如此一來,孩子長大以后,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他的人際關系里,也會經常表現出“我行,你不行”的外部關系模式,就像小慧的總經理一樣。其實,他表面上裝的很自信,經常貶低下屬,其實他的骨子里卻很自卑。
所以我們的一生,便是將內在的關系投射到外部的關系上的一生。當然,成年后的外部人際關系也會部分地改變內在的關系,但是很難實現。
作者將我們內在的關系模式分為以下四種:
1. “我行,你也行”
也即“‘內在的小孩’行”,“‘內在的父母’也行”。假如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同時又給予孩子自由,并認可孩子的獨立空間和能力,那么這個孩子就會發展出這樣的內在關系模式。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就會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能接納自己,也不因別人的成功而生出強烈的嫉妒心。
2. “我行,你不行”
也即“‘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對孩子極其嚴厲,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對待孩子,那么這個孩子就很容易形成這種內在的關系模式。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會表現得異常好斗,見不得別人好過,總想著擠兌,打垮別人,讓別人感到自卑。從而顯示出自己高人一等,但是如果遇見了不卑不亢的人,他就會反過來尊重人家。
3. “我不行,你行”
同樣是“‘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希望孩子溫順而聽話,那么這個孩子就很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系模式。
“我行,你不行”與“我不行,你行”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前者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際關系時將“內在的小孩”投射給對方;后者則以“內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際關系時將“內在的父母”投射給對方。
討好型的人就是后者的內在關系模式,總是對別人生出敬畏之心,所以不由自主地去附和、逢迎他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活得很累,很容易失去自我,隨波逐流。
4. “我不行,你更不行”
即“‘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又經常毆打、折磨自己的孩子,那么這個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系模式。
具備第四種內在關系模式的人,最容易制造兇殺事件,譬如連環殺手或偏執狂。我們經常在新聞里看到丈夫或妻子殺死了對方,這類案件的制造者多是偏執狂,如果發現愛人要離開他們,他們就會感到自己被否定了。
被否定會讓他們感到“我不行”,他們受不了這種打擊,因此,就要殺死對方,以此證明“我奪了你的性命,你比我更不行”。這類人群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會本能地對他們產生防范心理。
然而,對社會危害最大的卻是第二種人,即有著“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系模式的人,他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要么用霸道的方式,讓周圍的人臣服于他;要么以巧妙的方式,讓周圍的人感到自卑。
比如,性侵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狼師,就是第二種人。這樣的人像笑面虎,最會偽裝,可以說殺人不見血,讓人防不勝防。
以上四種內在關系模式,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符合自己的一種,在此基礎上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認識他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學會保護自己、善待他人。
同時,學著重新養育自己“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是我們每個人能為自己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
上面的日簽卡可以保存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