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教學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根據聽報告的體會和個人的感受,我認為必須要做到兩個轉變。
一是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做法。
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習過的知識用來做一張又一張的習題,用大量的機械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取得暫時的成功。聽了幾位專家的報告后,發現我們的做法是多么地錯誤。所以在教學上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影響,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即作為促進者的角色,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何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培養并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教學效果,是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深入探討的課題。張思明老師給了我們這么一段語重心長的話:只有真、善、美的東西才能打動人,它要求我們的教育內容和行為要具有科學性。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我們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必須適合孩子們的心理發展水平,以貼近學生的知識為載體(知識性),聯系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及身性),創設環境讓學生親歷過程、獲得感悟、促成反思(體驗性)。這樣的教育才可能產生一種穿透力量,才能持久照亮學生的心靈,才能內化成學生終身受用的良好品質和習慣。是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俯下身來認真研究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而做到“不要用我們的方式讓他們去接近知識,而是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知識”,引起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
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是教師天經地義的責任,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需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而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在教師的控制之下,應該有教師的要求、指導和管理,而且必須有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習慣養成的內容設計和訓練。缺乏教師的要求、指導和管理,學生往往無所適從。我們教師要意識到,中學教師進入課堂,不是講課,而是教學。中學生是形成學習行為習慣、態度和風格的關鍵期,教師進入課堂的主要任務是教學。所謂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教學生會學習。教學生學習,不僅要給學生講清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訓練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習慣,指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使學生在本學科的課堂上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態度和風格。高金英老師的宏志班就是因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從而遠近聞名。。
在新時期下,學生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北京十四中王建宗校長根據大腦的發展,理論結合實際的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課堂教學中,例如
• 教學中進行快速閱讀訓練、整體感知,培養觀察力。
• 教學中圍繞核心知識進行記憶力訓練。
• 教學中適時調整,進行注意力訓練。
• 教學中進行思維外化導圖訓練。
• 教學中進行短劇角色表演訓練。
• 教學中輔助音樂,進行助學調節訓練。
• 教學中進行適時活化大腦體態語(手指操)訓練。
• 教學中進行核心知識硬筆書法筆記訓練。
• 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訓練。
• 教學中進行自主學習訓練 。
這樣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我以后進行課堂教學的方向。
二是把學習責任還給學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瓊斯堅持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能夠自主學習并終生愛好學習的學習者。但是如果在課堂上一直由教師包辦學生的學習,那不僅對提高教學效率不利,也很容易對學生天生的求知欲也給壓抑了。教師的責任重在創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滿足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感和動機,支持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新的教學理念傾向于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生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要求教師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學生。
學生有責任使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不斷地發展改變,并通過這種方式來記憶和使用信息,學生應當是自我指導、自我調節和自我激勵的學習者。多數學生都渴望責任感、自治和獨立,他們同時也希望參與課堂的活動,與老師共享管理課堂的權利。
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和承擔自我管理的責任。幾位專家在報告中也多次指出,必須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并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例如必要的規章制度應該循序漸進地出臺,用來鼓勵學生逐漸地承擔起更多的自我控制的責任,鼓勵學生自己,設置學習目標,擬定學習時間表,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應對自己的學習環境,嘗試自我評價和自我報答,讓學生留心處處皆學問,細心時時有問題,專心事事可發現,恒心路路得收獲。
我們應該相信,學生有能力對自己的學習以及行為進行最大程度的自我規范,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管理中來,給與適當的指導和鼓勵,使學生形成比較強的自我約束力。
教師是學生生命中的貴人,教師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做好貴人這一角色需要我們的素質必須不斷地得以提高。
首先要對教育充滿著無限地熱愛。有這樣一個公式C=(K+S)A,C是能力,K是知識,S是技能,A是態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態度的重要性,態度可以讓我們的能力呈幾何數的增長,因此我們心中要有對教育無限的愛。只有我們心中有愛,一走進校園,一走上講臺,就有一種職業的神圣感,就會對教育事業充滿著敬畏,就會在課堂教學中全身心地投入,從而在和學生的互動中,智慧的碰撞間實現事業的價值,同時也就會不斷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生,促使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地得到提高。也正因為心中有愛,我們就不會由于從教時間的不斷延長,而產生職業倦怠感。正因為心中有愛,對學生就會有一種親切感,愿意和他們進行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從而贏得了學生的信任,起到了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心中有愛,讓我們事業之樹常青,生命之樹常青。幾位專家不正是因為心中有愛,才有了自己事業發展的內驅力,從而獲得了成功。
其次必須無條件的熱愛學習。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在她的報告中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深刻地闡述,她指出目前還沒有哪一種方式可以替代看書帶給我們的最大收獲,要養成看書的習慣。讀書是學校最重要的價值觀;讀書是保養不是治病,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品;我們不是不合格才需要學習,而是要思考、要成長、要發展才需要學習的。在工作中讀書,在讀書狀態下工作。 是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那股長流不息的一眼泉水,這一眼泉水就是通過不斷讀書而得到的。作為一名教師還要有高尚的審美情操。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很富有哲理的故事,要想使田地里不長雜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田地里種上莊稼。在古代中社會對文人的要求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們現在不必苛求,但教師應該在對文化的某一方面的掌握上比較突出,或善于思考寫作能力較強,經常有文章見諸報刊,或寫就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筆走龍蛇間彰顯文人氣質,或精通一門樂器,動聽的旋律在手指的揮灑間溢出等,可是我們現在的中小學教師除了了解自己任教的學科之外,缺乏的就是這樣一種文人的情懷。如果我們具有這樣的情趣和文化素質,就能博古通今,在課堂上能夠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就會用自己獨具特色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同時自己的生命也是那么地豐富多彩。
三是要不斷反思、不斷提高、勇于創新。建構主義學者說過,成長=經驗+反思,反思能夠使我們不滿足于現狀,任何一個名師的成長,都離不開不斷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在反思中不斷地進行實踐,從而促使了自己的不斷提高。反思是無法取代的,別人的反思不等同于你自己的反思。記得在新課程改革期間,我們學習洋思經驗、學習杜郎口中學等,離開了那片土壤,我們的實驗卻很難成功,為什么?就是因為缺乏反思,缺乏結合實際的創造性地實踐。向名師的學習同樣如此,竇桂梅老師擅長用激情去感染學生,魏書生老師深諳民主管理之道、張思明老師結合實踐的數學建模、高金英老師幽默的管理藝術等,他們之所以成為名師,因為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教學特色,并把這種教學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優化,所以我們的學習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找準自己的個性,在向名師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如果生搬硬套,就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一般,到頭來面目全非,我已不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你給,反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具有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后,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求突破,而是精益求精,在不變中求變,讓自己的教學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教育教學不是短暫的功利行為,它需要我們不斷適應時代、轉變觀念,改革自己的課堂教學,需要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為學生的一生去負責。教育教學是平凡單調的,但在平凡單調中也有探索、創造帶來的神奇、感動、力量和美。它需要老師和學生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用毅力去盛載······,我將用我的心血去灌溉這棵茂盛的教育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