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如今高中辦學的瓶頸,黃繼成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他說就像“戴著腳鐐跳舞”一樣:一方面要遵循教育規律,敦促孩子們提升綜合素質,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家長、社會,無數雙眼睛盯著學校的升學率,211、985、北大清華……這些指標就如一個個緊箍咒,套在高中校長頭上。
“這就需要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黃繼成感慨道,面對迫在眉睫的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他不敢輕言成敗,只希望通過新技術與教學模式的應用,為孩子們筑牢高中三年的基礎,好讓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順暢些。
文章| 夢溪
采訪| 丁小鳥
編輯| 夢溪
攝影| 鑫華
責編| 丁小鳥
濟南市長清第一中學源于1904年創建的“縣立高等學堂”,迄今已經有著114年歷史,就如一株枝繁葉茂的參天古樹,扎根在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濟南市長清區。
隨著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老樹需要因地制宜,不斷調整生長狀態,讓自己巋然挺立于大地;一所百年老校,同樣需要因時制宜,在變革中不斷崛起。
長清一中就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這所百年名校頂著省級規范化學校、濟南市教學示范校、濟南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光環,吸引了無數學子,可在校長黃繼成眼中,長清一中同樣需要求新求變,在這個一日千里的時代中尋找新的定位。
2018年1月25日,長清一中與科大訊飛簽署合作協議,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為依托的新型教學模式為黃繼成破題革新指引了方向。
校長輪值制度:讓校園管理更流暢
破題的第一步,是打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周而復始的校園管理形成良性循環。對于有著百年歷史的長清一中來說,這點尤為重要。
長清一中有多位副校長,分管教育、教學、行政、后勤等版塊,分工的不明確、不具體使得學校以往的工作效率不盡如人意,甚至影響到整個學校管理體系的運轉。
“人家說,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有一所好學校,背后必定有一個好校長,”在黃繼成看來,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人物,學校變革成功與否,校長的胸懷與眼光不可或缺。
從教二十多年來,黃繼成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原則,努力為學生構建起平等互動的學習平臺。在學生們心目中,他是一位令人愛戴的校長,一位真正懂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者,可是黃繼成認為,光有他一人遠遠不夠。
為此,他決定讓每位副校長輪流承擔校長的職責與壓力,在長清一中首創“校長輪值制度”。
“實行輪值制度后,每位副校長、校級干部需要輪流承擔一周的校長工作,”黃繼成列出一份輪值日程表:早上5點30分準時到食堂,查看早餐準備情況;6點15分到宿舍,查看前一晚值班人員入住情況;6點30分開始巡視校園,檢查衛生、安全等情況;7點進教室,查看班主任到位情況;7點10分吃早餐;7點30分站到校門口,迎接老師和學生入校;8點進教室,聽課評課……晚上學生下晚自習后,再到宿舍檢查學生紀律及值班人員到位情況,11點回家。”
用黃繼成的話說,通過科大訊飛智慧校園平臺,輪值校長要做到處處留痕。他笑言自己已經養成了生物鐘,早上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平臺,看看輪值校長是否打卡,又在巡視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哪些地方衛生不干凈,哪些地方燈光不夠亮、存在安全隱患,哪些學生已經到了操場,正在抓緊時間背單詞,這些圖片都會被輪值校長截下,上傳到智慧校園平臺上。
一開始,學校管理層把智慧校園平臺當成“智能打卡機”,通過查閱平臺,輪值校長的足跡一覽無余。可隨著時間推移,設身處地的親歷讓輪值校長體會到管理學校的壓力感與責任感,不需要人敦促,他們就會自動提高工作效率,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的發揮。
“這就跟打通了‘任督二脈’似的,”黃繼成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他舉例說,曾經有副校長在輪值期間一天平均走了三萬多步,只要是巡視期間發現問題,他都會第一時間上傳智慧校園平臺,相關部門即時作出回應,這樣環環相扣,學校的管理體系變得更加流暢,管理層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發揮,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滿意度也日漸提升。
“校長輪值制度”或多或少借鑒了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模式,黃繼成不敢說與國際接軌,只想借助群策群力,為長清一中的自我進化源源不斷地加持動力,“一個人的想法和能力終究有限,如果有一群好校長,彼此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團隊整體的高度也會更上一個臺階。”
智慧課堂:讓課堂教學之路不斷革新
信息化技術帶來的智慧之光,不僅顛覆了校園管理模式,也照亮了課堂教學之路。
對很多人而言,接受新事物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黃繼成也不例外。他自認在教育信息化領域,長清一中一直走在濟南市前列,從早期的語音實驗室,到后來的多媒體、電子白板、錄播教室,再到現在的智慧課堂,現代化技術手段和傳統教學深度融合的腳步從未停止過。
“最開始的變革是在三個新疆班,”黃繼成說,由于教育水平分布不均衡,與普通班相比,新疆班學生接受新知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需要老師耗費更多精力進行針對性輔導。為了提升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為了幫助分身乏術的教師“減負”,2016年,長清一中首次引入智慧課堂。
不過,直到2018年上半年,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才在長清一中全面開花。
“我是在合肥八中受了刺激,”黃繼成半開玩笑地說,2017年,他在合肥八中參觀考察,親眼見證了教育信息化帶給時代的變革。在此之前,長清一中還在同時試用兩家公司的智慧課堂產品,而在此后,黃繼成引入科大訊飛智慧課堂的決心一發不可收拾。
2018年上半年,訊飛智慧課堂系統在高一年級二十二個班全面落地,相較于之前的試點班,這是一個大手筆。黃繼成坦言,他也曾擔心教師們難以接受,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卻給他吃了定心丸。
“推行第一個月,有些老師別說平板電腦,連微信也不會使用,可是一個月后,技術人員從后臺調出老師的使用數據,使用率排名前三的都是教齡三十年以上的老教師。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智慧課堂的滿意度都在85%以上。”
說到這里,黃繼成語氣鏗鏘:“這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改革,正是看到了這些教師求新求變的渴望與決心,我才敢在二十二個高一班級里全面推行。”
“這種改革是顛覆性的,帶給長清一中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大數據教學:讓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空話
其實,不難理解長清一中教師對信息化技術與教學模式變革的渴望。在傳統教學中,一位教師面對五十多個學生是常有的情況,教師精力有限,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一道題目,學生做錯了,為什么會出錯?有哪些學生做錯了?需要推送哪些變式習題強化鞏固?怎么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
“有了智慧課堂和大數據技術,這些全都一目了然,”黃繼成說,在他看來,高效是智慧課堂最大的優勢之一。
不管是批卷閱卷、授課備課,還是對數據的分析,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而這恰恰是許多老教師的瓶頸所在。自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長清一中進行測驗考試共計93次,閱卷量達到912551份,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數據價值,當閱卷結束時,教師可馬上查看學生學情,包括每道題的正確率、得分等多項分析數據,免除了教師人工統計分析學生成績的繁重工作,很好地實現了減負增效。教師的生產力得到釋放,從而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深度調研和對學生成長的關注中。
這還只是智慧課堂帶來的變化中的一小部分。黃繼成感慨道,他在合肥八中觀摩時,聽說八中的一本升學率超過90%,當時簡直嚇了一跳,“光憑優質生源絕不足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更重要的還是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跟蹤。”
而這正是他最希望智慧課堂能帶給長清一中的。
“過去,教師備課是備教材,現在不一樣了,是備學生。教師要根據對學生學情的了解,預設教學重難點,從而實現以學定教。”
無論是對學生學情進行診斷、分析,還是利用人工智能推薦個性化學習資源,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在傳統班級授課中融入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輔導,讓“因材施教”成為現實。這是黃繼成從教多年來最大的心愿,也是所有教育從業者迄今為止追求的目標。
應用的效果很明顯,據黃繼成說,2018年暑假,長清一中和四個兄弟學校進行了統一考試,“入校之初,長清一中的生源是最差的,與兄弟學校相比,高分學生人數相差兩百多人。到2018年暑假,這個差距縮小至不到一百人,可見推行大數據教學以來,成績提升的不止一兩個學生,而是一批學生。”
創客工作室:讓創新創意得到釋放
無論時代怎樣發展,也無論技術如何日新月異,作為一名高中校長,黃繼成對學校的期望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多出尖子生,多培養一些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
可另一方面,隨著山東2017年啟動高考改革,綜合素質占比日漸重要,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一邊是“促進學生個性而全面發展”的訴求,另一邊是學生、家長、社會,無數雙眼睛盯著學校的升學率,211、985、北大清華……這些指標就如一個個緊箍咒,套在高中校長頭上。何去何從,是每一位高中校長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黃繼成顯然也無法回避這個問題,用他的話說,“這就像戴著腳鐐跳舞”,再怎么艱難,也不能裹足不前。在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迫在眉睫之際,他選擇迎難而上,沒有前車之鑒就摸著石頭過河,以信息化技術和創新思維釋放學生個性。
2015年,長清一中投入40余萬元成立了“麥德創客”工作室,力求為學生打造一個創造的陣地。2018年,濟南市中小學創客大賽中,學校的“麥德創客”工作室30名隊員參加了8個項目的比賽,取得了5個項目一等獎,科技創新發明獲得國家專利累計1000余項。學生的創新創造精神也讓他們在參加大學自主招生時凸顯出了優勢,其中不少學生被中南大學、東北大學、哈工大等名校錄取。
然而,面對這些成績,黃繼成卻不敢輕言成敗。他坦言,高中三年是筑基的過程,唯有厚積方能薄發,才能促成大學四年質的升華。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幫助孩子們筑牢高中三年的基礎,好讓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順暢些。
“時代在變,教師在變,學生在變,課堂教學模式也在變,”黃繼成笑著套用了一句爛大街的老話,“變的是人的思維,不變的是百年樹人的情懷。”
他是真這么想的,也是一直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