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痛風急性發作多為濕熱痹阻,熱毒壅盛,不通則痛。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臨床實踐,中醫提出痛風急性期的治療當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當以祛邪為先,以中藥清熱解毒、利濕泄濁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品,聯合患處刺絡拔罐,使邪有出路,臨床收效頗佳。
患某,男,45 歲,職員,2012 年2 月因右足第一跖趾關節腫痛反復1年,再發1d來診。平素嗜酒,患者1年前出現右足第一跖趾關節腫痛,否認外傷史,1年來每因飲酒、受涼后反復發作,紅腫明顯,疼痛如灼,夜間尤甚,痛不能寐,未規范治療,自服消炎止痛藥后于1周內疼痛好轉,昨晚夜宵飲啤酒五瓶,夜間突發右足第一跖趾關節疼痛如虎咬,痛不可觸,活動受限,伴有心煩口渴,小便黃,大便未解。查體:神清,痛苦貌,體型偏胖,右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明顯,觸痛明顯,膚溫較健側升高,舌質紅,苔黃膩,脈弦。輔助檢查:血清尿酸615μmol/L,血肌酐、尿素氮無殊。
診斷:痛風。辨證為濕熱蘊結、痰濁瘀阻型。治以清熱解毒利濕,活血通絡止痛。方選四妙散加味:蒼術10g,黃柏10g,牛膝15g,薏苡仁30g,山慈菇10g,澤瀉10g,土茯苓15g,萆薢10g,石膏40g,廣地龍15g,木瓜10g,忍冬藤20g,等等,7劑,水煎服,1劑/d。再于患處刺絡拔罐,右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周圍0.5cm 范圍內,每次局部留罐5min,出血以3-5ml為宜。
3日后二診時患處紅腫疼痛明顯緩解,7劑后,患者疼痛消失,續服健脾利濕中藥14 劑后,復查血常規、血尿酸恢復正常。隨訪3年,未曾發作。
按:四妙散出自清代張秉成的《成方便讀》,有清熱利濕之功,主治濕熱下注之證。有清熱利濕、解毒泄濁、活血通絡止痛之功,能明顯改善痛風癥狀,降低血尿酸濃度。上述醫案以四妙散為基礎方,臨床可隨癥靈活進行加減。也可根據風友病情體質情況,隨癥加減用量。四妙散加味治療痛風能改善關節紅、腫、熱、痛癥狀,且安全可靠,無明顯不良反應,風友依從性好,從而體現了中醫藥治療痛風獨特的優勢和特色。
刺絡法在臨床上具有通經活絡、開竅瀉熱、消腫止痛的作用,拔罐法能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血管痙攣,從而達到了消腫止痛之目的。刺絡拔罐、中藥內服相互促進,既能瀉熱除濕,又能通經活絡、祛瘀止痛,使局部濁邪得瀉,故痛風癥狀改善加快,充分體現了中醫“內外結合、標本兼顧”的治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