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那時間到了,我們就來上課。
我們上堂課啊,把《莊子》的《逍遙游》篇的一開始,就是大概的起了一個頭。也就是,對于我們人類啊,要追求這個人生的幸福的這個主題呢,我想莊子他給的一個漸漸推展的架構,同學還記得對不對?一開始莊子說這個大鵬鳥跟小麻雀的差別,就是在一個相對的架構里面呢,那還是追求相對的大是比較幸福的,雖然追求相對的大你要付出的代價是比較多的。他用這個,到城外去郊游只要準備一天的功夫就可以回來了,對不對,但是到很遠的地方就要準備很多,做很多的準備功夫。那“三月聚糧”啊,準備很多的路上要吃的便當啊什么的。
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最初級的幸福與不幸福的相對的結構呢,我想,莊子他講到的這個,“小不及大”的這個觀點啊,雖然這不是莊子說的絕對的幸福,但是我覺得還是頗有一點意義的。因為,我覺得,在現在這個社會上面哦,常常會看到有一些人呢,真的就是放棄了生命里面比較“大”的追求,而用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在過他自以為的幸福的人生啊,那這樣子其實還是蠻可憐的。如果是以一般的人來講,有些人就是從小到大都是鬼混對不對?就什么都不用功,不努力,做任何事情都不認真,反正就,隨隨便便過完一生,輕松就好啊,也有這樣子的一種選擇。那這樣子的一種選擇呢,在莊子的眼中其實并不認為是真正的可以接近幸福的一種方式。
那又或者說我覺得臺灣的宗教圈啊,也有類似的一種問題。就是像現在的很多的佛教的“幸福門”,他們可能會往一種“不執著”的方向去發展,然后就走入一種非常退縮的道德觀,就是什么東西只要“放下”,只要“看開”,什么都是“空”,不要在意就好。可是這樣子的一種非常退縮的道德觀呢,到底能不能讓一個人的這個生命力長養起來,我覺得就有一點為難。就是這個是這個,他的效果上來講是很曖昧的。因為呢,我是覺得,在莊子的世界里面噢,當然是有要我們對于物質的世界有必須放手的地方。因為當人的“心靈的財富”跟“物質的財富”面臨二選一的時候,那當然以莊子的觀點來講,還是選擇“心靈的財富”是比較有價值的,所以對于物質的世界當然會告訴我們說不能那么的執著。但是這樣的“不執著”,并不意味著好像連心靈這一塊都處在一種“自暴自棄”的狀態啊。就是,做事情都很不認真,一點追求都沒有。因為我覺得,站在一個心靈的角度來講的話,其實你對一件事情很認真很用功,你長的心力還是會比較多的對不對?那并不是說你什么都放下,都空掉,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心力就會長得比較快啊。那有這樣子的一個情形的話,我覺得現在一般宗教界所頗為流行的一種“退縮的道德觀”呢,那也是有它一定的危險性的。
那再來呢,在這個“小大之辯”的框架里面,我想莊子也讓我們曉得了一件事,就是,啊,我們現在的人哦,往往會把幸福呢,跟一種心理游戲掛鉤在一起,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與否的這個心理游戲。那我上一堂課就有跟同學講,如果用莊子的這個《逍遙游》篇的開場白來說的話,那一個人的自我感覺良好,其實只意味著他的自我標準設得非常的低,對不對?所以他的感覺才能那么的良好啊。那可是呢,我想上堂課講到這里的時候,又好像漏了一點什么。就是,那如果我們說我們的人的自我價值啊,不能夠用自我感覺良不良好這件事情當做一個判定的標準的話,那么我們人,到底什么樣的人是一個道家會比較認同的,所謂的比較有自我價值的人呢?就是我們如果把這個一般人的頭腦很容易上當的這個自我感覺良好與否這個部分拿掉的話,不拿這一塊來看待自我價值的話,那究竟什么樣的人是比較有自我價值的人?在道家的世界里面?(同學:知道自己真的要什么)對,這,啊對對對,比如說剛剛同學講,知道自己要什么跟不要什么,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比較是道家心目中健康的自我價值啊。所以,我覺得道家心目中的那個比較健康的人格,其實是一個比較“好惡分明”的人。就是我喜歡的人生是這樣這樣,我就過我我想要過的人生,那我沒有興趣的事情我不會多花時間跟它打交道。
我想,就像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覺得他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有非常大的快感。就是他能夠在跟人做心理咨商啊,或者是跟人家有所,心靈的交流溝通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快感,所以他很樂意,一直讓他的工作能夠跟人打交道。可是我就覺得,我不太有這種快感。那,我也覺得說,這個無所謂說誰比較對誰比較錯對不對?就是有些人他可能他內心深處的呼喚是要往人際關系這方面去發展的,可是我就是那種比較往阿宅的方向發展的那種人對不對?對我來講,我身邊一個人都沒有,我在家里面對著一本書我覺得非常的幸福啊。就是,個人有個人的好惡,而這種好惡,也不見得需要勉強的。所以就是在道家心目中的自我價值呢,可能并不是一般人認為的這個人很隨和。因為如果你的生活里面容納了太多你完全沒有興趣擁有的人生的話,你的人生會變得很疲倦,那疲倦到底會有很多的情緒對不對?所以,今天上課之前助教問我說,最近日本在流行的一個丟東西大法,叫“斷舍離”噢,這個跟道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我說大概在這個地方是十分之相通的哦。就是借著你把你家里面的東西,一樣一樣的出清,丟掉,只留下你真正愛的東西的時候,你才會開始開始明白,你的生命之中,有很多你不愛的東西,你不小心就把它留在身邊了啊。你就會發現說,什么?從前為了老公花心氣得要死,現在就覺得老公這種東西就像野狗一樣嘛,我要用的時候在家就好,其它時間趕快出去花,對不對,根本不要回來煩我,因為我沒有那么愛,對不對?就是這是一個很有可能的事情。
所以,這個,道家真正的自我價值哦,并不是在自我感覺良好不良好。那當然我隨便地,再舉一兩個例子來說的話,比如說,講到,《漁父》篇的時候,會講到,道家認同的自我價值是一個人他不太容易受到恐懼支配做決定。我想我們現在有很多人都是為了恐懼而在做決定對不對?怕小孩子將來不幸福啦,所以就跟小孩講說,你現在應該要怎么樣用功讀書拿到學位這樣才能幸福,對不對?可是這樣子做了之后小孩子真的能夠一定就會很幸福嗎?我覺得其實我也看到很多人真的是書讀得很好,被他媽媽爸爸逼上那種很高等的學府,然后后來畢業之后就到科技園區去當科技新貴,然后薪水很高,可是,過的人生還是蠻辛苦的噢。就是還是,并不一定有很幸福的感覺。所以,這也是一個需要,我們以后會慢慢花時間去處理的一個議題。
然后呢,當然這個“好惡分明”也包括,我們的自我價值也包括能不能對我們當下,現在擁有的事物,擁有的人生感到幸福這件事情。就像很多人,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的。就是,可能有一個人,他是人家心目中的很好命的人,就是什么嫁入豪門啦,或者很有錢啦,或者事業很成功啦,之類之類的。可是,他活在這樣的人生之中,他本人是不是會覺得很幸福呢?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應該說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想,每一個人真正能夠享受得到的人生是不太一樣的對不對?像有些人他就是每天在家里面掃掃地洗洗衣服燒燒菜他可以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有滋味,可是有些人他就會覺得他一定要出去沖業績,有一種挑戰的快感,他也覺得人生很快樂,是不是?這是不一樣的。但是重點是我們能不能讓自己誠實到,就是說很誠實的去過自己,會覺得幸福快樂的人生啊。
另外一點呢就是,我覺得在道家認同的一種,幸福的感覺包括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啊,被自己的內在品德所滋潤。什么叫被自己的內在品德滋潤呢?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情況哦,就是,某某人,比如說我好了。我可能會覺得這個人很討厭,因為他很不守信用、很會遲到、很會爽約,或者我覺得那個人很討厭,因為他很會說謊,講話都常常騙人這樣子。那可是當我們會去挑剔我們外在的人的種種的問題的時候啊,我覺得我們必須要先反省到的一個點是,我們有沒有被自己內在的品德所滋潤。我認為道家的要求是這樣子的,就是說,如果我是一個從來都不說謊話的人,那么,我有可能會變成我能夠被我自己的一個很誠實的品德所滋潤到,于是別人是不是說謊話你沒有那么在意。因為你會覺得你不說實話是你可憐有些人活的躲躲藏藏的,對不對?你看到別人做錯會覺得很可憐。
那或者是,如果,我是一個,比如說,我們如果用客觀的標準來,客觀的角度來說。比如說現在,地球上面如果各個國家做一些幸福度的調查哦,有一些國家的人他是,在地球上的各個區域來講是相對幸福的。比如說,瑞典人還是丹麥人我忘記了,在北歐某個國家噢,他們覺得他們很幸福,而他們的幸福是在于他們每一個人不管他再小眾,他說出來的意見都能夠被聽到,就是人與人之間有一個彼此的信賴跟尊重。那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信賴跟尊重讓他們的人際關系里面感覺到一種幸福。那當然我們在臺灣其實這件事是很難的對不對?因為臺灣的人都是有一個很“好辯的頭腦”哦,“好辯的頭腦”是我們莊子《齊物論》要來處理的,所以有時候你講出一句話如果意見跟人家不一樣,馬上就會被撲殺對不對?被說服,你并不會感覺到別人是信賴跟尊重你的是不是?可是呢,我們能不能從自己做起,就是在我們面對外在的每一個人時候,我們對于每一個不同的聲音,都能夠有信賴跟尊重的態度?那我覺得如果我們自己內在能夠擁有這樣的品質的時候,那就算外在的能量不是那么可愛的話,我們還是有可能被自己內在的品德所滋潤,而感覺到活得相當幸福。所以我們臺灣,如果跟那個世界上面一些所謂的幸福地區相比哦,大概是充滿了種種的不幸福的客觀條件。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借著道家的修煉哦,讓自己里面能夠主動的分享出這些幸福的品質的話,那我想,我們還是有可能活得蠻幸福的哦。
那當然還有就是,道家的幸福也包括一個,講究秩序的這件事情啦。就像是,所謂的秩序就是說什么事情啊,我們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對不對?要先顧好自己才能顧別人。所以我從前在這個啊,上中醫課啊,講到了五臟與情志的時候常常在說,人吶真是不能犧牲,只能夠分享。簡單來說就是什么樣的人叫做“赤子之心”啊?就是像小孩子一樣,因為小孩子如果手上有一塊蛋糕他很愛吃的話,你要他給你的話,他會很不高興對不對?會哭鬧。可是呢,如果他吃到他已經覺得很夠了,然后還剩下一點,那看你順眼就會分你對不對?所以這就是“赤子之心”哦。那這個“赤子之心”呢,在人類學會孔融讓梨之后就被毀滅了。那可是我覺得其實這樣子是一個比較幸福的狀態。就是我們要能夠先借著自己的修養,讓自己個人活得很幸福,然后呢,再有多的時候,再去分享給別人,那這樣子才是一個道家比較認同的一個幸福的順序。
那如果不遵守這個順序呢?我就覺得我們人生之中哦,會出現一些不合邏輯的事情。什么叫不合邏輯啊?就像是我記得我從前哦,幾年之中,有的時候會對這種,一些小孩的父母啊,會講這句話。我說,阿姨啊,你何必對你的小孩有那么多意見咧?你都已經活到五十幾歲了,還是活得不很幸福,代表你對于幸福這件事根本就不很在行,或者可以說是很不在行啊。那你自己都很不會這件事情,你還要跟你的小孩講說怎樣怎樣才會幸福,這不是好像找一個不會教英文的人來當你的英文家教一樣,讓人覺得很不可信賴嗎?對不對?那你的小孩子,看到你每天活的那么不快樂,然后你跟他講說怎樣怎樣就會幸福,他就會看到你就會覺得好像你在騙人,那種信賴是不可能產生的嘛是不是?所以,我覺得我們對于別人哦,如果說要有所要求,或者有所教育的話,我們一定要分清楚。比如說我們對我們周遭的我們的另一半,或者我們的家人有意見的時候,到底真的是認為我的意見可以讓他好起來,還是只是因為覺得那個人讓我們很不舒服,我們在哀求他放過我們?這個要分清楚哦。如果真的是哀求他放過我們的話,那事情就會很簡單,就是看人家看不順眼的時候就要說,“非常不好意思你這個樣子我看了非常的痛苦,可以請你饒了我嗎?”對不對,就這樣子求饒就好,這樣才合乎邏輯嘛,是不是?就是不要高高在上說你這個人怎么這樣子應該怎樣應該怎樣。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別人的,在能量的層面哦,一定會覺得你是一個騙徒,因為你自己就不夠幸福還要告訴人家怎么樣可以變成幸福。那這個,我覺得,我教《莊子》這些年哦,我覺得,如果我能夠奉勸天下父母一句什么話的話,我都會覺得說,你永遠不要去在意你的小孩子聽不聽你的話,你需要在意的是你有沒有比你的小孩子快樂很多。就是如果你的人生的的確確是比你的小孩子快樂非常多的話,那你的小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覺得,我想要學我的爸爸媽媽,我想要像你這樣子,因為跟你一樣我會比較活得快樂。這是一個自然的流動,你不需要花力氣去說服任何人,人家只要在你身邊就會覺得,誒,真的誒,像你這樣子想,像你這樣做會比較快樂。但是重點是你有沒有真的很快樂?那,我剛剛說的這種理想狀況的相反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些,身為長輩啊,或者是身為老師輩,或者是身為人的家長哦,他們把自己的很多的不快樂噢,深深地埋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然后假裝他自己人生是很成功的,道貌岸然的樣子,但是實際上他的人生他的心底是埋藏著很多痛苦的。那這樣子的假裝是很有修養的父母,往往他們的小孩子里面會出現一個到兩個是讓人家覺得為什么,這么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小孩子會是精神病患者。你知道,他那個壓力的部分會有,他的家人會有很敏感的人搶先感應到這個父母不對勁的地方,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來。就是你覺得社會上好像很受人尊重的那種人,但是他家里面卻有一兩個人是發瘋的,就是這種投射出來的問題是蠻危險的。
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我們自己里面哦,是不是能夠,真的能夠弄得很干凈而不是很虛偽的哦,就去做一個好像道德上面好像很了不起的人,那這些都是在道家來講是有一點危險性的啊。當然我們現在講一講也是,幾乎是有一點扯到閑話了啦。但是這些東西要怎么做到呢,我想,我們之后的這個《莊子》的內七篇,會慢慢的,讓我們變成能夠摸索到一些逼近這個目標的一些方法。
然后呢,上個禮拜的課,也講到了一些就是說關于我們的人吶,其實情緒這個東西是,基本上來講應該是獨立的,就是我們講到這個,“通傳”對不對?“宋榮子境界”。就是說在相對的大小的分辨之后有“宋榮子境界”,就是人要,情緒是要跟這個世界獨立的,然后在“宋榮子境界”之上呢,還有“列子的境界”。那“列子的境界”就是說,你的人生要有一個你很愛的正面在追尋的東西。那當你有一個你很愛的東西的時候,其實你就不太會把精神花在那些你不愛的事情上面了,對不對?就是當我覺得我的人生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我真的不想把時間花在跟我的另一半吵架,或者跟小孩子慪氣上面啦,是不是?
那至于說,我們人的情緒基本上是獨立的這件事情,那上一堂課也舉了那個空船這個例子嘛,是不是?那,空船的這個例子就是說,人往往是要有一個他覺得可以勒索的對象存在的時候,他的情緒才會起,引起這個情緒的結構。如果他是沒有可以勒索的對象,就好像你走路不小心撞到玻璃門,這個我很會啦,就是,那,其實呢自己去撞玻璃對不對?也好像不能怪誰。那那個時候就算撞得很痛很痛,可是你也不太,不太知道該怎么生氣對不對?那個受到的傷害是一樣重的,但是呢,你不會覺得很氣。可是如果你是走在路上人家不小心從后面踩到你的腳一下,雖然不很痛,可是有可以責怪的對象,“啊,這個人怎么走路的!”對不對?整個的情緒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很有心的余地去承認啊,就是情緒是一個非常內在的事件,是一個非常孤單的事件,是我們自己里面制造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可以向外在發作的一個東西。那當然這件事情我現在在臺上講是很輕松啦,可是如果你的生命中是有你的另一半,對不對?朝夕相處的另一半的時候,你真的能夠在每一個當下,當你覺得你被對方惹到有情緒的時候能夠看得到,這是我自己里面的程式讓我有情緒的吧,那這個其實就需要很高的定力了哦。但是這個我覺得是需要慢慢的在實踐人生之中去承認這樣的事實。然后,承認了這樣的事實,然后要求自己越來越做到,這樣子我們的人生才會比較幸福。因為,如果我們用一般社會上面講的幸福論的方法哦,往往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
好比說我們這個社會上面噢,過去的女性角色是很被欺壓的,因為我們過去的年代就是父權年的社會比較嚴重對不對?于是呢,到了近代就有所謂女權主義的思潮,是不是?所以女人可以爭人權,女人可以怎樣,可以不要受欺負。當然,以不要被欺負的角度來講,你要求自己站在一個公平的待遇的角度我覺得這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呢,在現在的一些,訪談里面,一些社會普查的結果呢,又發現一個很吊詭的現象。就是呢,那些完全不知女權為何物的,比如說那種,比如說回教國家,他們那種很三從四德的那種,我們心目中是那種被壓迫被欺壓的婦女,跟那種完全女權已經開發解放的國家的女人相比哦,你以為那些女權已經開發解放的女人會比較幸福嗎?結果沒有。這是一個很慘的事情。就是我們花了很多的力氣搞了一個運動,讓我們知道如何對這個世界說出我們要什么,結果沒有比較幸福。
那個問題到底在哪里?我想,如果我們講個最低俗的例子反而可能比較容易明白,就是像是那個從前從前有一個美國喜劇片啊,叫做《我的又肥又大希臘婚禮》,你們有沒有看過這個電影?就是女主角的爸爸是一個很頑固的希臘老頭對不對?那這個老頭根本就是糞坑里的一塊石頭嘛,就軟硬不吃嘛,誰也拿他沒辦法嘛對不對?可是呢,當他的這個女主角呢,媽媽跟阿姨提到這個頑固得不得了的爸爸的時候就怎么說,“誒,你爸就那種人,不要管他!”對不對?因為你知道就當你覺得對他根本不必有要求就絕望就好繞過他就好了,其實人生就忽然豁然開朗,對不對?但是呢,我們現在知道自己要爭權利的時候,我們反而讓我們自己被綁在一些對象身上放不開了。你如果可以跟他多要到一些什么,其實這是非常愚蠢的,就是那個人就是那個樣子。不管你有女權還是沒有女權,其實他都是糞坑里的一塊石頭不要管他,這樣比較,這樣比較快樂,比較自在。就是你就承認他是這個樣子,就是要看仔細這個人就是這種人,就是一個家里面的巨大垃圾,對不對?你就這樣看清楚,然后就發現不用有要求,然后你的人生就自由了,因為你再也不用把力氣花在這個人身上了。所以,這個權利這個東西其實根本上來講是一個很虛幻的東西。人家是人家,我們是我們。我覺得我們在講權利之前,我們更加要先承認的是人生的孤獨,對不對?我們實在不能影響別人到什么程度的,那當我們能夠承認這個孤獨的時候啊,才會有一個比較自由的人生。
那像是這種,那至于說這樣一種“空船理論”啊,其實可以運用在很多的方面。就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國際上哦,都會有一個大約的感覺,就是日本人啊,好像英文學得比較差一點,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日本人他們對英文好像就有一種,好像很沒有feel的感覺,就像勉強講了也是有一點坑坑巴巴的味道。可是呢,因為我是文學院畢業的哦,我當年還沒有畢業以前我的志愿是要當語文老師,所以我是很努力地在搜集各種語文的教材,就是現在在“斷舍離”的階段,中間又有大量的這個日文英文教材可以出清。但是我真的是家里面搜集得這個地方琳瑯滿目的語文教材。那我覺得啊,最讓人覺得感人肺腑的英語教材啊,就是日本人編的。日本人編的那個英語教材真的是從文法到舉例到插圖到那個插圖如何表現出情境啊,然后附贈光碟,CD,什么什么無微不至,把你呵護到極點。那我就覺得說,看到這么親切的教材,你會覺得日本人的英文講不好真是奇跡啊!你知道就是沒有人的英文教材可以編到像日本人編的這么好了。
可是等到我學了莊子的“空船理論”之后我就發現,果然這,就是教材編到這么好,所以日本人的英文才會這么爛。你知道日本人他們說他們的這個世紀,他們曾經有過一些日本人的英文是講得非常的好的。那些英文講得非常的好的日本人是怎么產生出來的呢?就是那個時候,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戰敗國嘛,對不對?所以有很多的美軍啊,駐扎在日本,那那個時候就有一些人呢,要學英文的話就去跟那些美軍的太太們混,來學英文。那那些美軍的太太們的姿態都是高高在上的,就她們是完全不會日文的,所以她一開始就用英文跟你溝通,然后完全不考慮你的日文是什么東西,就是沒有一點體貼的。結果那群跟美軍的太太們混的日本人的英文是有史以來學得最好的。就是沒有任何的體貼跟妥協跟將就,跟呵護,結果是學得最好的。結果到了后來日本人發展出偉大的英文教材的之后,對不起,大家英文都很糟了。所以這個“空船理論”的應用大概也包括在這種方面啊。我有的時候也會想到這個日本人學英文的故事啊,就會想到說,我的中醫課是不是有的時候教的太過于體貼了啊,就是,就是這樣子,讓大家這個醫術好不起來哦,就是可以教得再殘忍一點,大家的醫術才會突飛猛進哦。就是,身為一個教書者有的時候就忍不住,會反省這樣的事情哦,當然這也是一個很無聊的反省啊,基于商業考量還是要教得溫柔體貼一點。
那么,接下來呢,再高于這個列子的境界呢,莊子就講到這個“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的這個“無待境界”,對不對?那講到“無待”,我就覺得可能可以稍微來定義一下《莊子》這個《逍遙游》的“逍遙”是什么東西啦。要定義這個東西呢,我想我還是要稍微跳開一下啊,因為我們在第一堂課就先講了,《莊子》這本書呢它是一個透過故事,把這些故事當作是一個“象征物”噢,讓我們透過這些象征符號來看他背后要講的是什么東西的一本書,所以我們還是再多講個故事可能比較能夠多一個角度去猜啊,莊子心目中的“逍遙”是什么。那我們現在就翻到這個《山木》篇好不好?我們看一下《山木》篇的最前面。
【原文】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黃帝、神農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那我也是快快念一念就好了啊。他說“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就是莊子這本書里面動不動就出現一棵大樹嘛對不對?一棵大樹是莊子常有的象征物啦。那莊子走在山里面呢,見到一棵大樹,那“枝葉盛茂”啊,就是枝葉都長得很大。那“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那那些要砍樹做木材的人呢,就只是停在這個樹旁邊啊,看一看,可是呢,卻不去砍這棵樹。那么,莊子就問他說,“欸,這么大的一棵樹,你為什么不砍啊?”結果這個伐木的工人就說“無所可用”啊,就說這個樹呢是一個木材不好的爛樹,所以呢,就沒有砍它。于是呢,莊子呢,就跟他的學生講,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就是說這個樹啊,就是因為它材料不好,所以呢,可以活到那么久。因為這是《人間世》篇會一再講到的事,就是你,如果你是一個很有利用價值的人,就會很快地被用掉的對不對?就是大家就會馬上把你砍掉,會變,會變成社會的消耗品,所以你必須要很多地方是社會覺得你這個人沒什么好用了才能夠放過你。所以從這一面的邏輯來說,好像莊子在說,這個人吶,果然是不能太有用噢,要沒有用一點才能夠自在地活。
那可是呢,這是這個故事的第一個面向。那第二個面向是“出于山”噢,他們離開了這座山呢,“舍于故人之家。”住在莊子的老朋友家里呢,“故人喜”,就是老朋友很高興莊子來看他啊,就“命豎子”啊,命他們家的小朋友,那小朋友也不知道是傭人還是小孩啊,“殺雁而烹之”,啊,就是殺一只這個野鵝之類的東西呢,來燒給莊子吃。然后他們家的這個小孩子呢,就問這個主人說,“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就是,這我們家兩只鵝啊,一個會叫一個不會叫,那應該殺哪一只啊?那主人就說“那殺不能,不會叫的。”因為會叫的呢可以早上當鬧鐘還有一點用哦,那不會叫的呢也沒什么大用了,不如吃了吧。
然后呢,那結果呢,莊子的學生就感到非常的困惑啊,對不對?老師昨天說因為這個樹沒有用,所以呢被放過了,可以活得那么久變神木啊。然后第二天呢就出現一個相反的故事哦,就是,這個雁呢,因為沒有用呢,所以就被殺了吃了。那,所以第二天呢,弟子呢,就問莊子說啊,“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就是說,一個因為沒有用所以能夠活下去,一個因為沒有用所以就死翹翹了,所以老師啊,你要選哪一邊啊?那當然這種二分法的思考哦,代表他們是還沒有練過《齊物論》的啦。那莊子就回答說啊,“莊子笑曰”啊,莊子就說,“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這個是這一篇,這一小段的第一段論證。莊子就說,“所以呢我要,我要站的地方呢就是介于“有用”跟“沒有用”之間。”
我不曉得各位同學啊,看到這句話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啊,會不會很有感觸。就是,我覺得啊,當一個上班族,會過得最苦的,就是“廢物員工”跟“萬能員工”。“廢物員工”是完全沒有用,“萬能員工”是什么都會做,這兩種上班族是最可憐的。各位上過班的人都有沒有這種感覺?我會覺得啊,上班族能夠活得最幸福的那種就是,我來應征工作的時候跟老板談好,說這個月你給我一個月的薪水是這個五萬塊,而我會貢獻的能力是什么什么什么。然后我就在上班的時候就只做我跟你約好的那個什么什么什么,其它之外的所有事情都不關我的事,因為這不是我們當初談的價碼的內容。對不對?我只要能夠把我分內的事做得非常好這樣就可以了。
像我有一個朋友就是一個快樂的上班族。那這個快樂的上班族呢他就跟我講說,我呀,在旅行社工作,有一些事情呢,別的同事都沒有我做得好,所以老板都不敢fire我,因為fire我的話他找不到人可以取代我的這一兩樣能力。可是呢,其它所有他希望我做的事情他都恨得我牙癢癢的我都不做,所以我上班非常的快樂。我覺得這實在是很對。
因為,我曾經看過的另外一個人,因為他好像,我那時候是嘲笑那個人說你上班好像是去跟老板談戀愛的噢。就是你去一個地方工作,然后呢,你就什么事情好像只要你盡得上力的你都會插一腳進去做,然后就在那邊瞎攪和,然后每一件事你都沾到一下,然后到最后你自己份內的事做不好了。那這樣子反而是所有的責備都會落到他頭上,這樣子是過得非常不幸福的。像我過去每一屆教《莊子》的時候都會講到我從前一個公司的同事,我們叫她雅琦姐姐噢,因為我,那時候我們這些工讀生啊,還有我們這些做同事的,都覺得雅琦姐姐是過著優雅的貴婦人生活啊。就是她是一個非常會打報表的職員,就是我們公司如果沒有她的話,報表一定打不完,因為沒有人打得比她快,她的打的速度是別的職員跟老板的八倍左右,啪啦啦打得非常快。可是呢,我當初去那家公司上班的時候,那個老板就講過一些話是,好像是在鼓勵我,但是有一點點哦,就是對雅琦的一種失落。他說,嘖,我當初啊,也是想要培養雅琦當一個全才的員工,讓她去面對客戶,但是呢,雅琦一面對客戶就變得非常畏畏縮縮話都講不清楚了,所以我只好放棄了,她只能做內勤,我沒有辦法再栽培她往更多元的方向發展。可是雅琦就是這樣子過得很好啊,她什么事情都不用沾上,她只要在公司打報表。而且她因為她打報表的快的速度是超過了老板的想象,所以老板以為她會做八個鐘頭的事情,她其實三個半小時就做完了。那她做完之后,她跟老板的座位之間有一堆書當城墻擋著,她電腦按個鈕就切換到上網模式,就開始看小說啊打電玩啊這樣子,日子過得非常之好。那我覺得這就是“材與不材”之間的做人的藝術啦。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哦,有太多的自我,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的話,你往往就不能夠踩到這個非常幸福的點,反正這個幸福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幸福啦,這個還是莊子的辯論法則里面的相對的范圍啊。
可是呢,像我當年呢,其實,我說瑩瑩的例子其實我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其實那是我自己經驗過的事情,后來我看到她這樣子重演我看得很心痛噢。就是,瑩瑩她的前一任男朋友哦,就是那種很強勢的那種男生,就是什么事情都好像很能干。然后呢,瑩瑩跟他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又很多決定或者是什么東西都是聽那個男生的意見,所以瑩瑩跟他相處的時候就變得很沒有,很沒有自我。對不對?那等到有一天他們分手了之后噢,然后瑩瑩就有一段時間就顯得非常的茫然,就像她沒有這個男的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那種樣子。那我就覺得說,這個男的哦,當初在跟瑩瑩交往的時候真的是做的實在是不夠道德。就是他在這個兩人關系里面,讓自己顯得太有用了。有用到哦,去廢了對方的武功了。我會覺得,如果你最后是要分手的話,你要想到一個人你應該如何放生對不對?就是一個從小在家里面養大的老鷹或者是熊噢,放到荒郊野外前要先讓它學會打獵對不對?就是,這種事情實在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互動。
那當然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我自己身上其實從前也有過噢,二十幾歲的時候有過個女朋友,我也是跟她相處的時候都太強勢了。然后后來變成說,分開了之后,她變成對下一個男朋友非常的兇,就變成好像把我當年對她的那一套完全轉嫁到下一個人身上,我覺得那也是很恐怖,看她在怎么樣虐待下一個男朋友的,我才覺得開始反省我當年是怎么樣虐待她。
還有我從前在出版社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同事啊,他也是有一次,這個同事我不知道他為什么會找上我來。因為,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平常跟我交情有多好的同事。就是,在公司午休的時候啊,忽然跟我抱怨起他的太太啊,是一個多么情緒失控,就是霸道跋扈的一個女人。那因為前一陣子才公司一起去旅游,所以我有機會看到這個同事的太太,那的確這個女人是很猛哦,就是什么事情都很囂張,你知道,就是對她先生完全不留情面這樣子,就是很任性很霸道那個樣子。
可是當那個同事那樣子跟我抱怨的時候,我就跟他講,我說,這個女人變成這么可怕的一個狀況噢,是不是你在追她的過程里面把她塑造成這樣子?就是你在追她的時候,為著合她的意,拍她馬屁,她說什么你都百依百順,那她習慣就是我要的就是你這種奴才然后才嫁給你的。也就是說她的情緒的失控呢,其實是你前面一段時間寵溺她把她廢掉了,所以你現在跟我抱怨你的太太是這種人的話,我是不是可以猜想,其實你太太會變成這種人你是有責任的。因為如果你一開始就有一個底線的話就是說,你再鬧情緒的話就分手哦,一拍兩散嘛,對不對?如果你不容許你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囂張跋扈的人的話,你就不會遇到那么多囂張跋扈的人。問題就是說你為了要讓那個女的覺得你是全世界最好用的男人,所以你就一直讓她囂張跋扈,對不對?最好是全世界沒有別的男人受得了她,只有你受得了她,所以名正言順是你接受她了,就是你先把她廢掉然后再擁有她。那像這樣子的一種情況我覺得都是人的這個“有用”“無用”之間非常危險的點哦。所以這個是前一個部分講到這個“材與不材”的時候,我想我們第一個要反省的。當然這個東西跟莊子說的逍遙境界是沒有關系的啦啊。這個只是前言而已啊。
那可是,莊子接下來說否定他前面的一個論點啊,他說,可是呢,“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啊,我們今天說的一個成語似是而非就是從這邊出來的。他說可是呢我真正要的東西哦,我們道家真正的處世之道,其實并不是這個有用無用之間。也就是說,在我們肉眼可以觀察的角度哦,道家的確會講究一個所謂的,講究一個所謂的中道,我說的這個中道啊,并不是我們那個儒家說的中庸之道,這個中道比較是印度佛教的開始之前的一個東西。就是說,印度的那個,釋迦族的王子啊,那個Gotama Siddhattha喬達摩·悉達多,這個逃家之后,那他在一個什么菩提樹下反省是不是?然后消除我執,然后開悟了,然后煉成了一個,現在叫什么?釋迦牟尼佛對不對? Shakyamuni Buddha,就是Shakya是釋迦族,muni是像稀奇的寶石一樣很珍奇稀有的,Buddha是開悟的人對不對?那,那他變成了Shakyamuni Buddha之后呢,他講出來教人的這什么八正道之類的東西嘛,但是在他還沒有領悟出這個八正道以前,他在菩提樹下反省的內容呢,是叫做中道。那中道如果你要講到比較像今天說的內容的話,就是所謂的雙贏原則。就是說,一件事情你如果做了的話,應該是對自己也好,對別人也好,這樣事情才值得做。對不對?如果做一件事情是,你對自己好可是傷害到別人的話,這樣子不好吧?對不對?不合乎雙贏的原則,所以這個是佛陀在開悟以前用來當做他反省的標準的這個中道。
那我覺得,莊子的這個“材與不材之間”的這個作為呢,其實比較像是佛教開始之前的那個中道的一個要求狀態。那當然,我自己用我們中國的俗話來說的話,我也不常用中道這個字,我用中國的通俗話來講的話,我常常會說我們能不能過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生”。就是說,如果你對別人太好讓自己吃虧了,你會有怨對不對?可是如果你對別人太不好,那你又會想起來應該會有所后悔吧,是不是?所以如何不要有怨氣也不要有后悔,這樣的一個活的方法是一個很要緊的做人的技術哦。當然我說無怨無悔,莊子說這個材與不材,那這個,佛教之前是用中道,就是不松不緊噢,不即不離這樣的說法在講這個東西。
可是呢,雖然這個人哦,他如果是以一個道家的要求來講,他能夠,他做出來的行為我們會覺得他是,對自己也好,對別人也好,不會因為要表現自己很強就讓別人萎縮掉,就是一個合乎中道的行為。但是呢,并不是一個,但是如果你在生活之中哦,就是,很嚴格地去想說,我這樣子是不是能夠做到雙贏哦,這樣子是不是能夠無怨無悔,其實還是會有一點心理或者頭腦上的疲勞。莊子就說“故未免乎累”,就是這樣子你還是免不了一個好像背著一個什么重東西的感覺。就是因為你到底是在以一個頭腦在這邊用一個計謀在生活。
就像我覺得,雅琦姐姐在公司能夠過著貴婦優雅的上班族生活,那也是很“奸計得逞”的一種狀態對不對?所以你還是有一點點好像在跟人勾心斗角,你的頭還是不很放松的一個狀態哦。當然我們現在是還沒有,還沒有練成道家的逍遙之前,可能必須要靠這個有一點奸計的狀態去過日子啦,但是道家真正要的,并不是這個東西哦。
那么,莊子就說“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但是呢,如果你是能夠游戲在這個,飄蕩游戲在這個道德之中的話,就不是這樣。那應該是怎么樣他就說,“無譽無訾”,就是你會得不到別人的贊美,可是也得不到別人的毀謗。那“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這個地方我想,這個“一龍一蛇,一上一下”這個地方,說不定我把它看成一個好像寫對句的狀態哦,會比較簡單,比較能夠好讀一點。“一龍一蛇”應該就是對“一上一下”嘛對不對?然后呢,后面“與時俱化”應該是對到“以和為量”。然后下面是“無肯專為”,然后在這邊這個是“浮游乎萬物之祖”啊,隨便,這樣子一個對句。
我覺得剛剛這個東西這樣子并排起來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在腦海里面有一個畫面哦,就是,莊子認為一個人的狀態哦,好像是有一個比較“上面”的狀態跟比較“下面”的狀態。那么比較“上面”的狀態就像一條龍,比較“下面”的狀態就像一條蛇。那一個人為什么會有一個像一條龍那么巨大的自我,跟一個像一條蛇那么小的自我呢?那這樣的一個并列哦。因為我覺得,《莊子》這本書,它的一個非常基本的原則就是,它不是一本“靈界旅游導覽”,就是它沒有在告訴你說人死了以后,他靈魂會在哪里呆幾天,要到哪里投胎,然后就怎么樣又轉生到哪里去。《莊子》沒有講這個東西,就是所有看不到的世界的種種,莊子都不直接說,他只能夠用一種非常象征性的說法,在那邊淡淡的,很朦朧地暗示這個東西。
那我會覺得,當他的文字啊,寫成這樣的一個排比的時候,約略可以想象就好像是,我們哦,一個真正的人啊,很可能不只是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擁有這個肉體活一輩子的這個我。你想想看,如果,我當然這是一個高度假設性的發言啦。就是如果我們這個靈魂呢,是一個已經來過地球很多次的靈魂的話,那是不是,在另外一個世界那個比較完整的我們,等于是很多很多輩子的所有的經驗值的總和對不對?那一定是很巨大的嘛是不是?就好像這一輩子當過廚師,上一輩子當過畫家,再上一輩子當過醫生對不對?可能是一個非常豐富而巨大的存在。而這次我們再一次出現在這個地球上面擁有這個肉身,然后從零開始學起的這樣的一個狀態,會不會好像只是有一個人他把他的一根手指頭伸在一個舞臺上演一個布袋戲那種感覺?就是,所以,我覺得莊子他在那邊勾勒出的一個畫面哦,比較像是,我們人真正的狀態可能是在另外一個世界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靈魂人的一個狀態。而我們現在呢,在這個地球上面,就好像是,我常常舉例子是說像,因為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哦都在打線上游戲對不對?就是,像現在打什么,那叫什么?RPG是不是?那個是,RPG不是線上游戲啦,是角色扮演游戲哦對不對?就是當你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你選擇在這個電影里面說我這次是扮演一個什么?有什么角色可以選?武士?(助教:戰士)戰士?(助教:巫師)巫師,是不是?之類的對不對?就是我們在玩游戲的時候選擇一個角色,然后在這個游戲的場所里面扮演這個角色。那身為一個在電腦外面的玩家的角度的話,來看的話,我們是不是,游戲中我們所扮演的這個角色,應該是遇到困難我們就要克服困難對不對?要打敗大魔王,要找到寶藏對不對?現在游戲有沒有要救公主之類的?(助教:很少啦)很少啦啊?對不起,我這個是老梗了啊,從來不玩這種游戲的,所以完全不曉得。反正就是,就在游戲的世界里面怎么樣能夠讓這個角色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活得最精彩,得到最高的分數,對不對?這是一個在游戲外面的玩家會有的一個想法。
可是呢,如果,像我們現在的狀況就很麻煩,就是,我們呢,現在是高度地認同自己就是這個肉體人的狀態,我們并不會覺得我們是一個,在這個世界之外的另一個玩家在游戲中扮演的一個角色。所以呢,我們現在的地球人的生活常常是怎么樣啊?就是遇到比較困難的局面的時候,就會想,哎呀,好麻煩哦,我好倒霉哦,對不對?然后就會想,什么都想,這些困難的事情最好都讓我逃避掉,像現在很多人說我一輩子追求的什么?就是“太太平平的人生”啊對不對?但是問題是“太太平平的人生”,以一個在游戲之外玩家的角度來講,“太太平平的人生”是什么東西?就是有一個游戲,你玩了它八十年,然后這個人就這樣一直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然后走了八十年然后結束,沒有大魔王沒有恐龍沒有寶藏沒有分數,對不對?就是個什么樣的游戲?不是超級難,超級無聊的游戲對不對?
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一旦是以一個比較小的自我,就是一個肉體人的自我在思考的時候,其實大家都要玩這種超級沒分數的游戲為優先是不是?可是,如果我們能夠跳出這個層次,假設自己真的是在這個物質世界之外的一個玩家所扮演的一個角色的話,其實我覺得人生觀有可能很不一樣的對不對?就是你會覺得遇到困難就是要讓我變得更強的,就是讓我增加分數的對不對?你的生命之中遇到一個,因為你知道,我們,就是以“肉體人”跟“靈魂人”的不同的角度來過日子的時候,那個心情上會差很多。就比如說,你現在如果上班,遇到個很難搞的上司對不對?你就會覺得“天吶,我怎么那么倒霉,遇到他真是我太衰了哦”,就會有這種感覺,就會覺得自己很苦命,覺得自己很可憐。
可是呢,我覺得,等到,不要說學《莊子》啦,就算你是學佛家也是一樣啊。就是學這個修道的門路哦,學到一個程度以后,你有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新的余地會想,說“今天會遇到這個上司哦,這么討厭的一個上司,都不曉得是我出生以前在另外一個世界多么拜托,托關系,千拜托萬拜托才拜托來的咧”,對不對?那個就是希望他能夠增長我的功力,所以才要拜托你安插一個大魔王來幫我練功啊,是不是?就是他那個整個的對事情的看法跟角度是會有一點不一樣的,而那個不一樣的的確確是會讓人覺得以一個靈魂人的角度來過肉體人的一生噢,會覺得比較幸福,會覺得人生比較有意思,有趣味。這是以有意思跟有趣味來講。
那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的話呢?你也可以說,你知道,我們現在哦,很多年輕的小孩,被父母這樣教育,就是說,可能父母都是從小就曉得愛護小孩子的肉體對不對?希望小孩子不要出車禍啦,不要生病啦對不對?要吃好啦,要穿好啦。就是以一個肉體人的角度在教育這個小孩。然后呢,這個父母又會跟小孩講,所以呢,為了你要能夠一輩子平平安安地過一生,所以你要努力用功哦,然后拿到文憑,然后找一個好工作怎么樣怎么樣,對不對?可是,當一個小孩子他以平平安安過一生為目標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往往他會有一種,好像做起來有一點沒干勁兒的感覺,就是好像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想要混的感覺。就是,比如說考上某某資格,然后當公務員,就可以在立法院上班對不對?立法院職員,哇,好混啊對不對?每天都有很多社團活動噢,就是大家都過著很悠閑的生活對不對,之類的。
就是他們的人生??就是說當我們完全以肉體人的安全為考量過的人生哦,往往是一種不很認真的人生。可是呢,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哦,像,你看現在,有一些小孩子哦,在網咖里面打線上游戲哦,居然會打到過勞死而暴斃,這是多么認真的活動啊?對不對?就是當你的自我是一個在游戲之外的玩家的時候,你在游戲中會遇到的困難,你完全不覺得是困難對不對?你會覺得我要努力突破,是多么的奮發向上,對不對?多么的認真奮斗,是多么的樂觀,對不對?就是,那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觀,就那個人生處在一個完全燃燒的一種狀態。
所以,我覺得,你不要以為《莊子》是教人很消極退縮的一種人生觀,不是的,是你一定要能夠跳出這個肉體人的框框,用一個玩家的角度來看待你的人生,然后你遇到每一個困難都會覺得你在打電動,在玩游戲一樣,才會面對每一個片刻都活得很認真,然后很有熱情,然后遇到任何困難都會覺得我趁這個機會增加功力這樣子。這樣子整個人生的那個基調是不一樣的,而這樣的一種以世界之外的游戲者的角度來過肉身人的人生的這種自我感,我覺得這才比較是莊子認為的逍遙。
“逍遙”這個詞其實更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啊,就像《詩經》這個《鄭風》里頭,講那個在河上泛舟啊很快樂的一個詩句,什么“河上乎翱翔,河上乎逍遙”就是你坐著一個船噢,在河上面飄來飄去,所有的景物在兩岸略過,那這個時候你覺得好像你很超然。像這樣的一種感受在《詩經》里頭是用“逍遙”這兩個字。所以我覺得,把這個語感再套回《莊子》,就是你知道真正的你不只是這個肉體人,你只是在這個世界上面暫時扮演這個角色,玩這個游戲。然后你的目標是借著扮這個角色,破更多的關,得到更多的分數。那當你有這樣子,處在世界之外的玩家的自覺,而在你的人生里面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一般人認為是很痛苦的事情的時候,你都會覺得我要趁機破關,好好玩哦。那這個時候,《莊子》的第一篇的標題才會出現,“逍遙”,下面一個字是什么?是“游”對不對?“游”這個字就是“玩”。
那這個莊子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于無窮者”,就是遇到任何狀況你都覺得你在“玩”。那那個“玩”的感覺是非常要緊的。那可是如果我們不能夠跳脫這個肉體人的自我的話,我想每一件事都是很沉重很無奈的哦,就人生不會有“玩”的感覺,對不對?但是如果你能夠,我們能夠漸漸地借由修煉《莊子》這本書啊,讓我們的自我開始比較偏向那個電腦之外的那個玩家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人生里面就會覺得越來越好玩。就是你原來覺得那種,你看到他你就會覺得我真想去上吊的那個老公,就會覺得,這個人在我人生中出現,真好玩,就是會有這樣的不一樣的感覺。原來讓你覺得很頭大的爸爸媽媽,讓你覺得很煩的那個親戚三姑六婆,你會覺得這個人在我人生中出現,真好玩!就是這樣的一種“游”的感覺,我覺得這是莊子認為的一個很重要的人生的里程碑。
這堂課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就休息二十分鐘哦,再回來講后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