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容易波動,其實可以簡單概括為多愁善感。
提到多愁善感,其中的翹楚當屬《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傷春悲秋的林妹妹還有葬花之舉。
而現實生活中,雖然極少有達到林妹妹這種高度的,但也不乏多愁善感的人。
多愁善感,一般是指一個人心思細膩,感性,內心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接下來我想從人類個體的七種易感心理來解釋多愁善感的性格是怎么來的。
一、被認可的需要
你對別人的批評和好評非常敏感,你覺得有必要讓別人高興。
比如你會很容易為別人的好評高興一整天,你也很容易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而難過一整個星期。
比如你可能會覺得只要你足夠努力,對別人足夠好,就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比如你覺得對你來說,讓別人認可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比如你不敢拒絕別人,因為你會覺得如果拒絕了別人,會讓別人不高興。
然而真相是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哪怕你是人民幣,也有更喜歡美金的人不是嗎?
二、被愛的需要
當別人贊揚或者愛你的時候你覺得最高興,如果沒有了這些,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被拒絕;
如果某個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你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愛。
比如你可能覺得TA不愛你,是因為你不夠招人喜歡,不值得被愛。
比如你需要別人不斷的說愛你,你才能感覺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才有安全感。
比如你會覺得只有在別人表揚你,說愛你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得到快樂。
然而真相是愛你的人不一定會時時說愛你,說愛你的人并不一定時時都愛你。
三、成功的需要
你覺得你必須至少在一個領域是突出的;
如果你沒有獲得成功,你會覺得失敗和低人一等。
比如你會覺得只有實現了你設定的目標,你才會有價值感和成就感。
比如你會覺得如果生活中沒有設立遠大的目標,那這樣的生活就沒有意義。
比如你會覺得只有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你才有和別人平等的感覺。
然而真相是每個人眼里的成功都是不同的,對成功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
四、完美的需要
如果事情不能完美地完成,就根本沒有去做的必要;
不夠完美就是沒有價值,最多是乙等甚至丙等,犯了錯誤就是災難。
比如你會覺得除非把這件事做得非常完美,不然做這件事就沒有意義。
比如你會覺得必須按照設定的標準框架去做事,不然就是錯的。
比如你會覺得如果沒有把事情做到最完美,你就是一個非常無用的人。
比如你會覺得你很難達到自己設定的或者別人設定的高要求。
然而真相是世上本不存在什么完美,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
五、理所應當感
如果你不能獲得你有資格得到的東西,那就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以及挫敗。
如果你是熱情友好的,別人就應當報之以友好。
比如你覺得你對TA那么好,TA也應該對你好,然而TA卻不理你,TA真是狼心狗肺的一個人。
比如你覺得你工作那么認真努力,你應該能拿很多年終獎,然而最終卻沒有拿到很多,于是你覺得真是不公平。
然而真相是這世上并沒有那么多的理所當然,要么需要自己努力去爭取,要么就是別人愿意給予你。
六、能夠影響所有事情的感覺。
如果某些事情發生了,或有些人感到不舒服了,那就是你的過錯,您應當為此負責。
比如你曾經虧欠過某個人,從此以后只要TA有任何不順,你都覺得這是你的錯。
比如你今天遲到了一會,公司里有個同事被炒魷魚了,你覺得要不是因為你遲到讓領導心情不好,這個同事也不會被開除。
然而真相是別人也許并不需要你負責,而你也負不起所有的責任。
七、快樂取決于外部事物
你覺得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幸福依賴于外部因素。
比如你會覺得只有不停的購物才能讓你有安全感。
比如你會覺得只有TA開心你才會開心。
比如你會覺得只有和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很開心。
然而真相是當你的快樂取決于外部事物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快樂的主動權。
其實前兩種需要是人類正常的心理需求,然而不管什么事都有個度,容易多愁善感的人就是超出了那個合適的度,走了極端。
縱觀這七種易感心理,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注意力過多的放在了外界。
而當我們對外界的期許,和現實不同之時,我們就會有非常大的心理落差。
這樣帶來的后果就是,一旦外界有什么風吹草動,就能觸動你那根敏感的神經,讓你的情緒泛濫成災,多愁善感的性格就這樣誕生了。
仔細對照一下這七種心理,看看你究竟占了其中哪幾種。
若想改變這樣的自己,那就請你遇事盡量往中間看,而不要偏向兩頭的極端,同時做自己的好朋友,讓快樂更多的來源于自己而不是外界。
慢慢的你就能做到:任它風吹雨打,我自不動如山。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咨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