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注冊的合作社已經達到140多萬家,合作社類型越來越多,劃分也越來越細,功能也越來越全。然而,這140多萬家合作社中,真正實現盈利的還不到50%!因為很多合作社沒有找準符合自身發展的模式。下面來看看有哪些模式能讓你的合作社賺起來。
指導生產,集中銷售的合作社模式,就是農業合作社將同類生產農戶聯合起來,農戶自己依然享有土地使用權并做好自己的生產,農產品通過合作社渠道統一出售。同類農產品的生產者,比如種玉米、種蘋果、種水稻的農戶,數量比較多,而且每戶種植的面積也相差不大,大家都是自己親自參與農業生產,都有著基本相同的服務需求。合作社把大家組織起來,為社員提供農資、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服務。大家“擰成一股繩,抱團闖市場”,對內實行民主管理,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提高市場話語權。
有合作社擔保,只管種好菜,不愁銷路
所謂土地合作社,形象地說就是:“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有地不種地,收益靠分紅。”
土地合作社在保持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上,農民自愿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經營合作土地,比如出租或者自營。農民由原來的自耕自種的“小地主”,轉變為收取紅利的“股東”,不再參與農業生產與經營。
合作社集中種植的西瓜,銷售渠道不用愁
土地合作社在我國目前的實踐中還不是主流,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農業人口雖然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但依然把土地作為自己最后的保障,不放心把土地交給別人使用;另一方面,經營土地的方式方法需要進一步創新,不斷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讓農民看到利益,以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土地合作社的運營中。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這種模式在未來將越來越流行。
以工人身份參與勞動拿工資,苗子變錢再分紅
土地“托兒所”,也就是土地托管,本質就是土地經營權還在農戶手上,合作社為農戶“打工”,掙的是服務費。
沒有精力和時間經營農業生產的農戶,通過加入合作社,享受到合作社高效低廉的生產服務,比如耕地、播種、施肥、打藥、澆水、收割等。如果僅僅購買一部分服務,就是“半托”式的合作社;如果全部托付給合作社打理,最后只管收獲裝在袋子里的糧食,這種就叫做“全托”式的合作社。
托管的土地可以分糧了
土地托管比較適合當下的中國農業現狀,農村里留下種地的大都是“老人”、“小孩”,年輕力壯的都在外地打工。但家里的地不能讓它閑著,希望保留土地使用權但有不想親自種地,土地托管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使用這種模式的地區一般人均土地面積較小,或者土地比較貧瘠,或者是經濟效益不理想,農民只靠土地無法致富,正需要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的服務。這種模式適合部分農村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