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傷寒論》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等三個方劑中,可知:一兩等于24銖,一升等于十合。半夏半升等于二兩半(60銖)。
假如漢代一兩等于現代15g,半夏半升就等于37.5g。本人用廣口瓶分別測量清半夏和吳茱萸等藥物三次,取平均值:清半夏一瓶為312g,吳茱萸一瓶為268g。半夏312g:37.5g(半升)和吳茱萸268g/X(半升),換算吳茱萸(X)半升為32克。吳茱萸湯方吳茱萸用量為一升,即為64克,分三服,一次用量為21克。這是過大用量,是不安全的用量。
若按清代至現代一兩為9g計,半夏半升為二兩半,即為22.5克。換算吳茱萸半升為19克,一升為38克,分三次服,一次用量為12.6克。這個用量還是在安全范圍內。
若以一兩為15克計,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為60克,芒硝半升為48克,一次頓服,這是過大的不安全劑量;大青龍湯麻黃六兩,計為90克,分為三次服,一次用量為30克,這也是過大的不安全劑量。
以一兩為現行9.375克計,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為37.5克,芒硝半升為30克,一次頓服,這是常規安全有效劑量。歷來調胃承氣湯驗案,大黃芒硝用量普遍都不超過20克。大青龍湯一次用量為18克,也是常規安全有效的劑量。
以安全劑量用藥,不效可以再用。以過大的不安全劑量用藥,出了事故,后悔就晚了,人死不能復生!
國家《藥典》標識的用量,是常規安全有效的用量。有一個說法,“《藥典》標識的用量太小,對中醫臨床用藥限制太多。”這個說法,沒有從安全用藥的角度考慮問題。假如用藥量超出了安全范圍,出了事故,誰來負責呢?藥典標識的常規用量,臨床上并不是不能突破。藥政主管部門有明文,臨床用藥超過常規用量,須醫師本人雙簽字,以示負責。只要醫師雙簽字,藥房就要按照醫師要求給予配方。我們醫院經常有超過常規用量的中藥處方,藥房人員要求處方醫師雙簽字,而處方醫師都是改小了用量,大都不作雙簽字。這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假如有信心,怎么不雙簽字呢?不要寄希望于改大《藥典》用量,臨床取得了療效歸醫師,而臨床出了事故,由《藥典》埋單。《藥典》用藥量必須保證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傷寒論》第一方桂枝湯方的服法,是“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治感冒,服桂枝湯二、三劑,就是服六至九次,也不加大桂枝的用量,直至病愈,就是為了安全有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