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藍皮書:未來10年學齡人口年均減860萬
□ 翟高
3月1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
《教育藍皮書》涉及我國學齡人口每年均減860萬、基層學校缺乏績效工資評價“抓手”、35座城市調查廈門滿意度最高、小學生課業負擔高于其他各階段學生等內容。
學齡人口每年均減860萬
《教育藍皮書》顯示,自2011年起,我國各級教育的學齡人口均呈下降趨勢,未來10年將是我國人口自然變動對教育沖擊最大的時期,學齡人口規模將保持每年860萬的平均降幅。
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小學和初中學齡人口就已經呈下降趨勢,高中教育學齡人口也于2007年后開始下降。小學、初中和高中學齡人口的下降勢頭將分別持續至2018年、2021年和2024年。大學學齡人口規模的下降趨勢在2011年開始出現,并至少持續至2028年。
《教育藍皮書》稱,人口變動的影響將導致小學、初中面臨持續性供給過剩,高中教育階段將在2012年以后出現供給規模的過剩。
當前,我國學齡人口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供求關系日益寬松,是中國教育的轉型和科學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對此變化趨勢,《教育藍皮書》提議,我國應嚴格控制初中等教育階段教育規模的擴張,建立城鄉區別的教育發展策略以應對人口變動的沖擊。
與此同時,高考棄考的人數也在增加,出現了新一輪留學潮、移民潮,高等教育必須未雨綢繆,提高大學教育競爭力,應對生源流失和減少的危機。
基層學校缺乏績效工資評價“抓手”
《教育藍皮書》認為,績效工資實施后,總體上教師的工資增幅明顯,但基層學校在績效工資體系下缺乏評價的“抓手”,績效工資的落實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改進。
《教育藍皮書》的調查顯示,無論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實施績效工資前,工資水平在1500元~2000元之間的教師數量最多,占調查總人數的28.85%;2000元以下的占調查總人數的59.16%;3000元以上的只有7.07%。發放70%的工資后,以各地平均計,每月工資2000元以下的降到26.39%;2000元~3000元的上升到43.76%;3000元以上的則增加到24.90%。總體上看,教師們的工資是增加了,而且增幅很明顯。
東部地區變化明顯,2000元~2500元之間的人數下降,但2500元~3000元、3000元~3500元、3500元以上的人數顯著增多,工資數量越高,教師數量越大。西部地區2500元~3000元的教師也比實施前增加了8.70個百分點,而1000元~2000元的人數則下降了26.09個百分點。
選擇“每月工資沒有增加”的教師,西部、中部與東部有明顯差異,西部(11.80%)和中部(11.29%)幾乎是東部(5.91%)的兩倍,這反映出西部和中部的績效工資尚未到位。
30%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涉及更多關鍵性的考核標準,直接關乎能否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等問題。政策明確了“師德”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同時,考核標準不得與升學率掛鉤。對此,《教育藍皮書》調查顯示,同意用“師德”作為考核標準的有60.88%,不同意的占17.35%。明確不同意用升學率標準考核教師績效的占67.97%,且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教師對此表現出高度的一致。
同時,《教育藍皮書》顯示,在調查過程中,教師們提出“為什么不進行月度考核”“依然以職稱學歷教齡為主,難以體現實際工作差異”“吃大鍋飯的情況不少,對突出的教師獎勵不夠”“部分行政人員可以不勞而獲”等問題。部分教師還表示,考核沒有更好的標準,最后可能會“過分與成績掛鉤,過于細化,導致教師追求成績和升學率,使減負變增負”,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
《教育藍皮書》認為,政策實施前超過一半的教師認為,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會提高;但實施后,這一比例下降到19.31%。此外,實施前,態度不明的人不少,但實施后態度不明的人大量減少,而認為“沒什么變化”的人卻大量上升,由此前的21.02%上升為62.34%。
此次績效工資政策非常清晰地界定了一個標準,即“績效考核不得與升學率掛鉤”,對此,《教育藍皮書》請被調查者就“實施績效工資后教師是否更重視考試分數了”的問題作出回答。選擇“沒有變化”的教師高達47.67%,意味著“應試教育”沒有松動,這可能與政策實施不久尚未見到效果有關。選擇“是”的教師竟有33.25%,反映了在考試評價制度未改變的前提下,難以達到教師不重視分數的預期;同時反映了基層學校在績效工資體系下缺乏評價“抓手”、急需外部支持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