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中,一個小學年齡的孩子正在與chatGPT進行互動學習。人工智能清晰、緩慢地朗讀單詞,并提示孩子進行跟讀,它口音標準,耐心十足,如同一位有條不紊的專業家教。這正是人工智能參與教育行業的一種方式。
AI正全面滲透教育生態
從課堂到課后,從課程設計到教育管理,人工智能正悄然重塑教育格局,帶來變革契機。
中國積極擁抱這一變化。2023年5月,教育部印發方案,強調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教師隊伍建設融合。隨后,多地積極行動。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北京選取首批25所中小學開展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并要求到2025年,打造100所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標桿學校;上海印發行動方案,鼓勵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人工智能教學實踐;深圳發布工作方案并修訂課程綱要,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及師資體系建設。
2024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
政策助力下,“人工智能+教育”賽道發展強勁。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達807億元,同比增長29.53%,預計2025年超1000億元。《2024年人工智能+教育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2023—2027年在線教育市場的AI貢獻率預計從7%提升至16%左右。
圖片由AI生成
部分在線教育機構憑借自身技術儲備,靈活轉型,率先投身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比如伴魚旗下的伴魚智學,基于AI能力,為學生打造專業的AI私教老師,提供講解、答疑、鼓勵等服務。作為AI Native類型產品,其功能、教學方法、教研內容都基于AI技術,應用比例達100%。
伴魚智學業務負責人,伴魚技術、數據、AI中臺負責人陳現麟認為,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iPhone時刻”已至:“隨著當前技術的進步,AI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多模態理解、多模態生成和推理能力等多方面都已經超過了大部分人的能力。我們可以基于AI的能力,為學生去打造一個專業懂他的私教老師。”
人機協同助力教育發展
從教育的本質和發展需求來看,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教育,對推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孟子也曾提出“教亦多術”,即教育有多種方式方法。針對學生需求精準施教是教育界的共識。
然而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學生數量眾多,長期以來,傳統教育模式受限于教師精力與教學資源,難以精準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如果請1V1私教,在超過2億的K12學生群體面前,優質私教服務相對供給不足,且價格昂貴。
人工智能的崛起,為這一難題提供了破解之法。
“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內容和形式相對固定和統一。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滿足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背景之下,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需求。”在公立學校有十余年教學經驗的伴魚智學數學首席教研負責人海明闊,向記者介紹了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的方法。
人工智能可以依據每個學生學習進度、認知能力,提供精準化學習內容,還可以記錄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的表現數據,依據數據評價調整學生學習計劃。
圖片由AI生成
同時,人工智能還大大減輕教育工作者負擔。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批改作業、分析成績等重復性工作占據了教師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教師能夠從這些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具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中。
伴魚智學英語首席教研負責人,曾多次主持全國新課標教師培訓工作、從教二十多年的英語教師韓秀慧表示,一線教師的功夫其實并不在40分鐘一節的課堂,大把精力消耗在課前備課、課后批改,以及培優補差的補償性教學上。像篩選學習資源、設計不同維度的預習、練習等工作,極為耗時費力。
而AI的原生語言就是英語,數據儲備豐富,能極大拓寬教學資源的選擇范圍,輕松改編適合學生水平的文章,還能依據新課標篩選問題鏈,快速給出作業評價反饋。如此一來,教師能節省大量時間,更易達成教學目標。
“我們希望通過最先進的AI技術和教育理念,為每一個學生都定制一個懂他的私教老師,通過科技實現因材施教,讓學習更有效,讓教育更公平。”陳現麟說。
AI融入教育,是否會帶來陣痛?
人工智能已全面滲透中小學教育各環節,從預習到課堂、作業、復習,再到考試、課外補習,全方位賦能教學與學習。
然而,任何新技術在初始投入應用時,都無可避免地潛藏風險,人工智能深度參與教學全流程這一新興模式亦不例外,其中有諸多問題值得我們審慎思考。
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技術能力是首要挑戰。陳現麟表示:“在研發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非常非常多的問題,最大的技術挑戰就是如何確保AI私教回答的內容是正確的。”
盡管人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偶爾會出現錯誤,但對于人工智能而言,由于其不受主觀因素的干擾,人們對其準確性的要求顯然更高,任何微小的錯誤都難以被接受。為了解決因數據偏差或審查機制不完善而導致的內容可靠性問題,伴魚智學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通過優化算法、強化數據審核等多種手段,確保 AI 提供的內容既正確又合法合規。
圖片由AI生成
內容方面,雖有強大數據調用能力,但人工智能并非完勝人類。由于缺乏人類教師的生活閱歷與教學智慧,在需要結合社會熱點或學生自身經歷進行教學時,人工智能可能會顯得有些刻板,導致學生對新鮮事物預期降低。
另外,人工智能雖對學習效率等有積極影響,但這依賴學習體系是否正確,受底層邏輯設計是否科學、準確、全面、系統,以及是否契合學生當下學習目標的影響。
韓秀慧認為,當前用 chatGPT 學習英語就有此類問題:“我預期這種方法的優勢是更自由、更個性化,也更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但劣勢是,學生會在漫無天際的知識海洋中迷失自己,看似學了很多,實則是碎片化的知識垃圾。”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盡管人工智能在融入教育領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引發一些問題和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介入教育的時代潮流已勢不可擋。
曾多次參加市級研討課的數學教師海明闊表示,目前一些教師已經開始借助人工智能,實時了解學生課堂情況,以此優化教學。多數教師也在逐步將其用于課堂創新。
未來,生成式 AI 教師很可能成為教學的核心陣地。在此趨勢下,人類教師的職能將發生重大轉變。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會在實踐中逐漸磨合,形成一種平衡且有益的協作關系。
對此,教師們有著清晰充分的理解。談及教師與人工智能未來將呈何種關系的問題時,韓秀慧說:“人類教師將不再把重心放在教學事務上,而是更多地轉型成為AI教學的監督者與優化者,確保AI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動未來教育朝著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持續發展。”(記者 李欣哲)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