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1.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于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并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陸游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表現了他們忠心報國,獻身邊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車行》則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
8.愛恨情長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鑒賞方法:
(1)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背景資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詞語或典故,運用想象,感知形象。
(4)注意細節描寫。
方法一:知人論世,結合背景,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試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異常孤獨苦悶的詩人形象。前兩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寫出空間的遼闊,第四句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突出孤獨的詩人形象。表現了懷才不遇的曠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為、語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1)人物形象的特征: 刻畫了佳節之夜客居旅館,徹夜難眠,思念親人的孤獨的游子形象。
(2)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抱膝”二字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只有影陪伴著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孤寂心情。
(3)作者是怎樣寫“想家’’的?作者用虛實結合手法來寫想家:先寫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圍坐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夜行之人,這樣構成兩地相思,使想家情緒更濃。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詞語或典故,運用想象,感知形象。
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試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詩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孤苦無依、年老多病然不忘報國思用的儒士形象。詩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寫自己孤獨漂泊之苦,還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尾聯用“老馬識途”的典故表明還可為國家效力,也含有對朝廷的怨憤。作者借這一形象抒發了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和雖已晚年仍報國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四:注意細節描寫
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答案: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備。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語言清麗可誦。
(三)如何鑒賞古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1.命題方式:
(1)這首詩歌刻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2)請分析抒情主人公當時的心情?
2.分析步驟:
(1)找出詩人在描寫人物形象時所用的相關詩句,分析人物形象并識別其性質;
(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結合詩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的意義。
3.答題步驟:
(1)詩歌描繪了什么樣的形象(概括形象)
(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結合詩句分析)
(3)形象的意義是什么(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例1:簡析下面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訴衷情 陸游
答: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形象的特征)。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形象的意義)。
例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長,號青藤居士。天資聰穎,才華橫溢,詩文書畫戲劇皆佳,然終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步驟1)詩歌塑造了一個飽嘗辛酸、懷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驟2)首句既寫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寫出了現狀的落魄;但“獨立書齋嘯晚風”一句卻寫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氣概;三四句以“明珠”為喻,既指畫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驟3)詩人借此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社會的傲視和嘲弄。
例3、(2010福建)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訪隱者
[宋]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注]①塢:山坳。
結合第三、四句,賞析“隱者”的形象。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能力。題干要求結合第三、四句來賞析“隱者”的形象,詩人通過“酒熟不出門”寫隱者足不出戶,獨飲自己釀造的美酒;通過“殘花滿地”的景物描寫進一步烘托隱者避世、隨行自然的形象。
答案:詩歌描寫了一個隨性的隱者形象,通過描寫隱者獨飲自己釀造的酒,足不出戶,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訪、無人酒掃的隱居生活,表現了隱者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情懷。
二、課堂練習
1.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鷓鴣天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這首詩塑造了怎樣的藝術形象?
答案:這首詞描寫了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思婦。她“眼底”充滿了“離恨”,明知視線已被青山遮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著樓上的闌干(欄干)遠望,充分地表現了思婦的癡情。
2.分析李清照的《點絳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答案】塑造了一個活潑嬌媚、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又略帶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動作描寫,寫出了少女的活潑快樂;第二句寫少女的神態,展現了人物嬌媚的風姿;第三句寫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狀;第四句在“走”與“回首”的矛盾和“卻把青梅嗅”的掩飾中展現了想見又怕見的微妙復雜的心理(含羞、好奇、愛戀等)。這表現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對封建禮教束縛的輕視的一面。
3:分析下列詩中塑造的陸鴻漸的形象。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答:(步驟1)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驟2)前四句通過對陸鴻漸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最后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步驟3)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總觀全詞,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閑人。上闋借景抒情,通過一幅幅畫面,展現詩人那種百無聊賴、無可奈何的心境;下闋直接寫人物的抑郁,結尾點出主題,一個得過且過,是復一日地消磨歲月又無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閑適、悠然、豁達”是一方面,“得過且過又無可奈何”是另一面)
(第二課時)
一.景物形象
(一)1.一些常見意象比較固定的文化內涵
長亭:陸地送別之所,寫到長亭,一般就與送別相關。
楊柳:由于“柳”與“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楊柳”與離別相關;又因古人常把柳種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達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芳草:喻離恨,也與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種凄苦之音,常與凄涼悲傷相聯系。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雨打芭蕉往往讓人覺得凄愴。
梅花:初用于贈別,后為一種堅忍不拔、高風亮節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卻勇往直前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隱逸不隨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樹木,經冬不凋,象征孤直剛正的品格。
菊花:清麗淡雅,芳香襲人,欺霜傲雪,在詩詞中常常是恬然自處、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蓮花、蓮子:“蓮”與“憐”諧音,“子”為第二人稱敬詞,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表達愛情。又由于蓮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視為處于濁世而仍保持氣節的高潔之士的象征。
竹子:虛心、有節、根固、質堅、瀟灑、挺拔,所以,詩詞中多為“堅貞”“高雅”“氣節”的象征。
寒蟬:由于它棲于高枝,餐風食露,所以常用來喻指人的高潔人品。又因秋后的蟬命不久長,寒蟬也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鴻雁:鴻雁是侯鳥,春秋遷徙,常常觸動人的故鄉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濃濃的鄉愁。又因它曾為蘇武傳書,也常比作信使。
鷓鴣鳥: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杜鵑鳥:是凄涼、哀傷、思歸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織”,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在一起。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著年華老去、青春不再,兼有傷春、悲春之意。
猿猴:叫聲哀傷,凄厲,引人傷懷。
鳥:飛鳥可任意飛翔,象征自由。鳥聲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寫照,或是幽靜的反襯。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斷,也喻愁懷別緒。
雨:綿長細密,如愁緒;點點滴滴,如眼淚。雨是言情造勢之首選。
月:月圓總易讓人想起團圓的話題,所以月便成了思鄉的代名詞。月皎潔無瑕,高懸空中,常為詩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來去自由,喻游子、飄泊、自由。二是遮蔽光華,喻小人。
露:人生的短促
2.常見意境特點舉例:雄渾壯麗壯闊蒼茫 蒼涼悲壯 閑適恬淡
(二)如何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意境、自然景觀類形象?
1.命題方式:
(1)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的意境?
(2)這首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分析步驟:
(1)找出詩人描寫景色的相關詩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所營造的氛圍;
(3)結合詩歌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
3.答題步驟:
(1)描繪詩歌中所展示的圖景畫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寫的方式再現畫面。描繪時一要忠于原詩,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語言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的詞語(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冷、清新明麗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發的情感。表述時切忌空洞,要具體闡述。答出“為什么”或“是如何表現的”。
4.一 般 表 達式:本詩通過描寫……等景物,營造了……氛圍(描繪出一幅……的圖畫),表達了……的感情。(特別提示:題目中如要求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一定注意結合原詩中的意象進行具體闡釋。)
例1
簡要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答案:這首詩取西風、雁啼、紅葉、黃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節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種濃深的秋意,蕭瑟中帶著熱烈,抒發了游子身處異地,思念家鄉的濃烈的愁情.
例2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
答案:“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客船、“無燈”野(小)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氛圍”“心緒”各2分。)
例3.(2009寧夏海南)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詞的上闋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關鍵是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對所有意象的特征進行歸納概括。如本詞中萌發新芽的桑樹,孵出幼蠶的蠶卵,細嫩的青草,黃色的牛犢,夕陽,晚歸的烏鴉等,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
答案: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例4.(2008山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詩歌是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考生在作答時要注意句中的動詞、形容詞。
答案: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花、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二、課堂練習
1.閱讀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烏夜啼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參考答案]詞中寫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風等景物,描繪出一幅凄風苦雨打落花的悲涼畫面。
2.閱讀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答柳惲①
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②。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③。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注:①這首詩是吳均與朋友柳惲的贈答之作,此詩源于柳惲要出門遠行而作了《贈吳均詩三首》,吳均這首詩正是答他的詩而作。②催軸:即催車上路。這兩句也是說曉行露宿,飽嘗風霜之苦。
③原陸:高原和平陸。這兩句是說,你這一去遠隔高原和平陸,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詩的第三至六句選取哪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3.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詩歌后兩句作者是怎樣寫景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參考答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對比、襯托也對)白鷺屈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上,意境安謐;忽然船尾傳來“撥剌”的聲響,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末句寫動、寫聲,以動、聲襯靜,愈見其靜;極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點同時又最富于詩意的情景。透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
4.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①
辛棄疾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云。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注】①耒陽,湖南省耒陽縣;張處父,詞人好友;推官,官職名。
②招魂,《楚辭》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詩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詞的上片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悲
南宋·黃公度
萬里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
迢迢別浦帆雙去,漠漠平蕪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鳥樂,寒聲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關時事,不學楚人兒女悲。
【注】詩人黃公度因反對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譏謗”國事的罪名,貶為肇慶府通判。
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答案】頷聯融情于景(1分),詩句描寫了遠處的別浦、遠去的行舟,廣漠而靜謐的荒野,寥廓蒼茫的天空等蕭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詩人的悵惘、孤獨的情感(1分)。
6.閱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青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請結合全詩景物描寫的特點,賞析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一、事物形象
詠物詩:描寫客觀的“物”,細致刻劃其外在形態或表現其內在精神品質,借以抒懷興感,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如何鑒賞古代詩歌中的物象?
1.命題方式:
(1)這首詩歌刻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2)這首詩歌中的某物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分析步驟:
(1)找出詩人在描寫物象時所用的相關詩句,分析物象并識別其性質;(2)概括物象的特征;(3)結合詩歌主旨分析物象的意義。
3.答題步驟:
(1)描繪詩歌中的物象。(2)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3)歸納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發自己的情懷,或借物自況)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案構成(1)概括物象特點(2)物象的內在品格精神(3)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
例1: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早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
問:詩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驟1)本詩展現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風而發的形象。(步驟2)“寒”字點明早梅生存條件的惡劣;“迥”字表現出早梅的孤單;“白玉條“之喻、疑梅為雪之錯覺,鮮明地表現出早梅冰清玉潔之質。(步驟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
例2:分析下面詩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答案:刻畫了一個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間的石頭形象。詩歌通過對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若等閑,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清白長留人間的石頭的描寫,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例3:分析下面詩歌中的形象。
小齋即事 劉一止①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②方。
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
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注】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察御使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作者為什么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懷?(6分)
答案: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琴弦、棋盤具有正直、方正的特點,與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相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二、課堂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山園小梅
答案:通過對梅的描寫,寫出梅的美而不艷、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達詩人的高潔的品質。但詩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種自我標榜的味道,不太大氣。
2.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
答案:李詩中的牛是一個耕耘過許多田地,讓人收獲過千萬擔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時,卻遭到冷遇,沒有人同情,但牛還是懷著讓眾生皆飽的美好愿望。李詩的牛是流盡血汗仍奉獻到底的形象,是詩人為國為民不惜自身的真實寫照。
3.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小松(唐
注釋:刺頭:指松樹苗長滿松針,又直有硬。
說說詩人借小松表達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的堅強的小松,表現了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的戰斗精神。
4、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答題。
白梅(元)王冕(略)
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征。表達了詩人堅持理想節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孤雁
注:①渚,水中的小洲②矰,短箭;繳,系箭的繩。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達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詩歌塑造了孤單凄涼的飛雁形象。飛雁因暮雨失群,獨自在惡劣的天氣中飛行,行程艱辛,驚魂未定,不敢下寒塘。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現了他飄泊異鄉的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
6.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畫 菊
背景: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達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詩歌塑造了傲骨凌霜,自甘寂寞,錚錚鐵骨,堅守節操的菊花形象。詠菊寫人,贊美菊花傲然不屈,表達自己凌然的民族氣節和忠貞愛國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