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在看一篇文章的時候發現了一句非常的經典的句子,那就是“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看到這句話真的是被感動到了,中國的歷史上還真的是有超多的這樣的事情了,那么這一句話又是誰說的呢?下面就著這些事情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這句話是出自水滸傳的佳句。用來形容功高蓋主,帝王一旦得了天下就大肆打擊功臣,把權力獨攬。類似與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卸磨殺驢的意思。
所以說還是要學習范蠡,劉伯溫激流勇退才是正道。
語出元代《賺蒯通》雜劇第一折。施耐庵《水滸傳》里也曾引用。天下太平的局面本來是將軍創造的,但是將軍卻不被允許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兩句話揭露封建統治者卸磨殺驢的兇殘本性。
此話意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打下江山后大肆屠殺功臣,這也是帝王之術,打天下時,需要把權力分攤出去,才能發揮人才的能動性,但天下一統之后,分散的權力就成了統治的不穩定因素,必須重新集權與中央,就有了不許將軍見太平的事情,相比之下,杯酒釋兵權算是仁慈的了。
在《水滸傳》中的出處:
這句話節選自《水滸傳》的第一百一十四回“寧海軍宋江吊孝,涌金門張順歸神”
話說當下費保對李俊說道······
自古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此言極妙!今我四人,既已結義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氣數未盡之時,尋個了身達命之處,對付些錢財,打了一只大船,聚集幾人水手,江海內尋個凈辦處安身,以終天年,豈不美哉!”
歷史上不殺功臣的皇帝只有三個
古代社會中,流行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很多功臣在危難之中為帝王打下了江山,卻難以逃掉太平時的殺身之禍。這句話就出自于古代最著名的例子——范蠡和文種的下場。
范蠡在越王勾踐即將取得抗吳的最后勝利時曾說,越王此人,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勸文種早做打算,然而沉浸在即將勝利喜悅中的文種把范蠡的話當了耳旁風。從此兩人的人生便截然不同,遠走他鄉的范蠡成了館陶巨富陶朱公,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文種卻落得了和伍子胥一樣的下場。從此,范蠡這種審時度勢,明哲保身的行為也成了文人智者的最高目標。但功成身退,卻并不是這么容易的。
在中國古代之中,臣子憑借自己的智慧去保全自己實在太難了,很多情況下,都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所以能碰到一個好的皇帝則成了所有文臣武將最夢寐以求的事情。
而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還真有三個這樣的理想君主:
第三位的就是一統六國的秦始皇。秦始皇雖然崇尚法家,律令嚴苛,但是對身邊的功臣可真的會死沒話說。其中最典型的有三個,一個是全家上下先后執掌秦軍大權的王家,王翦,王賁,王離都是一脈相承的。還有著名的蒙恬將軍所在的蒙家,以及伐楚失敗的李信,秦始皇也沒有算后賬,這使得李家成為了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
第二位更被世人所熟知,他是中國古代君明臣賢的典范——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屬于李世民嫡系的也不過占了三分之一,但是李世民一視同仁,不為親,不避親。所以才能迅速抹去了玄武門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用太宗皇帝自己的話說就是:““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我則見人之善,若己有之。”
最后一位帝王則是典型的懷柔代表,身為開國之君,年輕有為,成就帝位之后,不但不擅殺功臣,反而賞罰分明,君臣歸心。唐皇李世民,就是模仿了劉秀的云臺二十八將搞了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有向劉秀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當然,劉秀能夠善待功臣也是有他的獨特背景的。
首先,劉秀采用的是懷柔的政策,講究休養生息,這使得手下的文臣武將相信皇帝的善意。其次,劉秀建立東漢,少不了南陽地主們的支持,劉秀和這些功勛家族的關系也是盤根錯節的,通過聯姻的手段,早就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所以劉秀才能在還未取得江山之前,就大肆封賞功臣。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功臣們也能配合劉秀的圣旨。三公成了擺設,大司馬也沒了兵權。
最后,劉秀的兒子不同于劉邦要傳位的劉盈,朱元璋要傳位的孫子朱允炆那樣孱弱。劉莊是個性格強悍,并且極具手腕之人,這也給了劉家江山最穩的一道保險。劉秀自然不需要去大肆屠殺功臣了。但是漫漫歲月,只有這三位帝王能夠善待功臣,臣子們的環境還真是艱難。
有句話說得好,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相思意自然是皇恩浩蕩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