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誕生以來,戰爭一直是一個重要話題。從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等人的戰爭,到后來軒轅皇帝與蚩尤的大戰,甚至是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而戰爭也帶來了很多社會與變革以及人類的反思。
其實回顧這些戰爭,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每一場戰爭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有的時候實力碾壓固然可以取得勝利,但也有的時候一些小小的細節就會導致戰爭的扭轉,進而引發一場社會反思。
例如,在春秋時期就爆發過一場尷尬的戰爭。鄭國和宋國展開大戰,本來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結果卻因為一碗羊湯而導致宋軍統帥華元被抓,戰爭失敗。那么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這一事件被記載于《左傳》,大概發生于公元前607年。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華元,此人的來頭可不小。根據史書記載,此人乃是宋戴公的五世孫,本身因為家族緣故,擔任宋國六卿之一。
之后他又連續經歷了昭公,文公,共公,以及平公4代君王,歷史稱之為四朝元老,長期執掌國政。
關于此人的故事歷史上記載,有很多一般都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政治新人物,一方面他在天下大亂之際,為宋國撐起一片青天,但另一方面,他又曾經干過很多有違春秋禮法的事情,例如他擔任過刺客,而且還當過敗軍之將。
可以說此人在宋國有著無上的光芒,一度被當成是全民政治人物,但在他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卻也有很多的出糗。這些出糗的事件中,最讓人不忍直視的就是因為一碗羊湯引發的失敗。
史書記載,當時在公元前607年,鄭國作為強敵環繞之下的肥肉,因為不遵從楚國的命令,結果遭到了鄭國的討伐。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宋國和楚國的實力差距很大,不過和鄭國的實力差距有限,所以,華元帶著軍隊與之對抗,想要通過戰爭打出和平。
就在雙方整頓軍隊進行比拼之前,為了鼓勵士氣,華元殺羊犒勞將士,希望士兵能夠一鼓作氣打敗強敵。本來這個想法是好的士兵吃了羊肉以后,斗志昂揚,而且感覺渾身充滿力量。但一有意思的是,由于出站人員較多,偏偏華元又是一個明星人物,講究身體力行,親自給大家分湯。所以忙碌的有些過頭,于是就忘了一份名額。這份名額就是華元自己的馬夫羊斟。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一個統帥忘記給一個馬夫分羊湯,好像不是什么大事情,畢竟戰場是由士兵說了算,絕不會因為馬夫而改變。
但事情卻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因為古代社會的馬夫可不僅僅只是架馬的,而是春秋時期駕車的重要駕駛員。根據中國通史的解讀,春秋戰國時期戰車是主要作戰工具,兩國的戰斗往往是排好戰車,進行廝殺較量。戰場的勝負不僅僅取決于士兵的作戰能力和力量,更取決于司機的駕駛技術。
很明顯,華元漏算了這一點留下了一個致命隱患。
果不其然,等到第2天開戰之時,雙方約定好了作戰時機,然后擺好了戰車戰陣。就在這關鍵時刻,羊斟突然拉住了馬車,然后對華元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御,我為政。
翻譯過來就是說,分羊肉湯的時候你說了算,但今天如何駕駛戰車就只能是我說了算了。
于是,羊斟直接開著車一路狂奔,沖向了鄭國軍隊。由于戰國時期戰車都有嚴格的規定,士兵不得私動,所以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主帥狂飆沖入敵營。
就這樣,宋國的主帥被人輕松俘虜,這場戰爭以鄭國輕松獲勝。
回顧這段歷史,作為現代人讀來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一場大戰居然因為一碗湯而結束,實在是太離譜了。對此有的人認為,華元好心辦壞事,的確是出丑到家。但也有的人認為,羊斟是一個妥妥的叛國者,是一個奸佞小人。僅僅因為沒有喝到一碗湯就背叛自己的主人,這樣的人簡直是不可理喻。
對于當年的歷史我們不好評價,但是,當我們了解了當時的背景,以及《左傳》這本書的側重點,就會明白當年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根據當時的背景來看,自從西周建立的國度,就一直強調國家以禮樂為根基。這點最明顯的就是孔老夫子一直強調仁義禮智信,并且為此奮斗了一生。所以說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李奔月壞,但是各個國家和諸侯還是有人強調堅持。
例如宋國的宋襄公,他就一直講究戰國禮儀,當年他和楚國博弈的時候,明明自己的實力不如對方,所以士兵請求他在楚國渡河的時候進攻對方,但是宋公表示拒絕。之后楚國人渡河列陣之時,又有人請求進攻,宋公依舊表示反對,并且指出對方沒做好準備就偷襲是不道義的行為。
除此以外,孔子的徒弟子路在面臨國內政變時,雖然彼此之間已經殺得頭破血流,但有人打落了他的帽子,他居然停下了打斗,指責對方不應該打掉他的帽子,然后正衣冠,結果被人殺死。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依舊有很多人堅持禮樂,所以,華元不給自己的馬夫羊湯,這在現代人看來只是個小事件,但在戰國時期的人看來,尤其是宋國人看來,這無疑是對其榮譽的侮辱,其仇恨程度簡直不共戴天。所以這位馬夫才會干出如此荒唐舉動。
此外,《左傳》這部作品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在講述戰爭的時候,往往強調三個方面,一個是戰爭理由,一個是國內支持,還有一個是國際支持。所以,這部作品中講述到了很多的戰爭,往往要師出有名,往往要強調禮樂規矩。除了這場這荒唐的戰爭以外,還有當年秦國和晉國之間的戰斗,齊國和楚國之間的大戰。里面都強調了,秦國和齊國因為不合禮法,因為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戰爭都失敗了。
所以以上這個故事也體現了《左傳》的特色,名不正,言不順,則戰爭容易失敗。
不過,雖然當時有這樣的認知,但是歷史對于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后來歷史將這一事件濃縮成了一個成語,叫做羊斟慚羹,一般用來指代因為個人私事來損壞公事的人,并以此來警示后人。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認知,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不管出于何種考慮,任何人都不能因為個人私利而背叛國家,這也是故事帶給我們現代人最直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