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位于安徽省境內,東與碧波蕩漾的太平湖相鄰,南與名滿天下的黃山相接,山勢雄偉,林木蔥蔥,飛瀑清泉,風景十分秀麗,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據《太平御覽》記載:“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痹娙死畎兹蔚桥R此山,見層巒疊翠,九峰如蓮花,寫下“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之詩句,始名“九華山”,也有的說“九華山”之名是從李白詩句“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而來。
九華山共有99座大大小小的山峰,其中以天臺、十王、蓮華、天柱等九座山峰尤其出類拔萃,所以古人稱之為“九子山”。九華山群山眾壑中遍布蒼松翠竹,與清流飛瀑相映成趣,十分清幽秀麗,其間怪石古洞、名勝古跡交相錯落。
眾峰中以十王峰為第一高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天臺峰,海拔分別為1337米和1306米。其他群峰千姿百態,各具神韻,峰間云霧繚繞,氣象萬千。奇峰多怪石,天臺峰西側右一石名為“大鵬聽經石”,傳說是一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感化而成;而觀音峰上的“觀音石”,則因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而得名;其他還有十王峰西側的“木魚石”,缽盂峰上的“石佛”等,可謂千姿百態。
九華群峰密林之間,點綴著眾多小溪、泉水、瀑布,它們或逶迤于山間,或盤桓在谷底,或隱藏在綠樹花海之中,有的緩緩前行,從容不迫,有的激流直下,珠玉飛濺,涓涓流水映襯著鳥語花香,使得九華群峰生氣勃勃。
這里清幽脫俗的自然環境使得歷史上很多一心求仙問道之人來此修行。早在漢代陵陽縣令(今青陽縣陵陽鎮)竇伯玉因一心求道,遂辭去縣令之職,入九華山修道;三國時趙廣信和東晉時著名道士葛洪都曾來九華山采藥煉丹;唐干寧年間道士趙知微在鳳凰嶺創建延華觀,并煉丹于沙彌峰。
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九華山創建茅庵,傳經布道。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羅(今朝鮮南部)國王的近親金喬覺來九華修行,潛心修持75年,99歲圓寂圓寂后,葬于九華。據《九華山志》記載,金喬覺圓寂后,安放南臺,盤坐在一個特制的大缸中,三年后開缸,不但肉身不腐,而且面目栩栩如生。這是九華山記載的最早的圓寂后肉身不腐的高僧。
另一個圓寂后肉身不腐的高僧是明代高僧無瑕,相傳無瑕自幼一心向佛,云游四方后來到九華山,在東崖摩空嶺的摘星廳旁的一個石洞中苦修。后來人們在石洞里發現了他的遺體,那時無瑕和尚已經死后數年,他的遺體始終不腐,于是人們將無暇的遺體裝金,建庵供奉,庵名為“百歲庵”。
后來崇禎皇帝封無瑕為“應身和尚”,賜庵名為“百歲宮”。相傳,清朝咸豐末年百歲宮遭遇大火,眾僧向無瑕禪師的肉身跪求救火,火勢兇猛之時,眾僧發現無瑕禪師的雙手做遮火狀,當即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澆熄大火。
唐以后,九華山寺廟日增,僧眾云集,香火綿延,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明、清鼎盛時期,寺院多達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游“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華一千寺,撒在云霧中”之說。九華山現存寺廟90余座,以化城寺、祗園寺、甘露寺、百歲宮、旃檀林、肉身寶殿,天臺寺、慧居寺等寺廟規模較大。這些廟宇藏于深山密林之中,或依山就勢,或高低錯落,具有皖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鐘靈毓秀的自然景觀以及豐富的人文景觀,歷朝歷代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風流雅士。詩人李白三次游歷九華山,留下數篇感懷詩章,相傳李白在現在的太白書堂院內種下兩株銀杏,已是古木參天;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九華,對其風姿贊嘆不已,認為天下名山無以出其右;宋代王安石登臨九華,感于九華群峰之雄偉奇絕,寫下“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的詩句。
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倡儀在九華山建書院講學,獲得哲學家湛若水,人稱“甘泉先生”支持,湛若水的弟子謹遵師囑,在九華營建書院,以師雅號為名,即“甘泉書院”。湛若水即赴九華講學,并手書勒石的“甘泉”石刻,當時學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
九華山鐘雖然比不上泰山之巍峨,沒有黃山的雄奇,但是它以鐘靈毓秀、清幽雅致的風姿,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間,使它具有讓人難以忘懷的動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