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服務業的特點與趨勢
現代服務業是中國特色的提法。在國際上,正式使用現代服務業概念的并不多見,但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曾有劃分傳統服務業和知識密集服務業的先例。如OECD國家將信息服務業包括通信、金融服務業、教育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健康保健服務業等五大類列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又稱戰略性服務業,它是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成長性最高的產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之后,正在邁向服務經濟時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進入21世紀,全球產業結構又出現重大調整,開始由“服務經濟”主導進入向“現代服務業”為主導轉變的新階段。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而其現代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已達到60%以上。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將其視為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推動力。
國內正式使用“現代服務業”這一名詞,最早見于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后在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五”計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和改造傳統服務業”。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而使現代服務業成為我國產業發展政策中的一個正式提法。但十六大報告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只是在解讀十六大有關概念的解讀中,將現代服務業界定為“不生產商品和貨物的產業,主要有信息、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行業”,認為“現代服務業大體相當于現代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也沒有確認現代服務業的界定范圍。2006年,國務院出臺《“十一五”期間加快服務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多項政策支持。
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對應,是一種現代化、信息化意義上的服務業。主要是指伴隨工業化進程并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而發展起來的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的行業。它既包括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型服務業,如網絡通信、數字影視、網絡傳媒、IT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遠程教育、電子商務等;也包括以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和提升的傳統服務業,如通信業、信息咨詢、金融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的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而其核心則是發展技術、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從當前國內外視角看,現代服務業有以下六個特點或發展趨勢:
1、密集化的智力資本
現代服務業主要是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更為精細的專業化分工,把傳統上由企業內部組織進行的服務活動外置出來,由擁有專門人才和專業技術的服務機構應用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客戶提供某一領域的特殊服務,從而提高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它具有技術化、知識化的特征,高素質的人才成為該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在發達國家,服務業正從勞動、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過渡,其發展日益依靠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知識化趨向。服務業的知識化轉向,主要表現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迅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顯著依賴于專業性知識和技術,向社會和用戶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中間產品或服務。那些知識、技術占主導地位,高附加值的諸如法律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設計服務以及金融、計算機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十分迅猛。
2、城市化的空間分布
高度發達的服務業是城市發展的主要特征。城市經濟的發展要以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為根基。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主要是先進科技和專業人才,這些生產要素會流向城市,并通過城市集散。大型城市良好的制度環境也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服務業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和空間上是不可分的,服務業的規模對當地的市場容量依賴性很強,人口規模和密度是決定城市服務業比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型城市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集中地。在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中,生產性服務業是核心,它包括生產環節的外包、人力資源開發、解決方案、軟件服務、咨詢調查乃至金融、保險、專業服務、市場調查、科研等。作為溝通生產企業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生產性服務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服務于企業,探索合適的應用模式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3、信息化的服務方式
信息化與服務業的融合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內涵。現代服務業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信息技術是其發展的動力源。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的主要區別就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滲透程度。信息技術在服務業中的應用,也經歷了從硬件設備為主轉向軟件服務為主的過程,目前正向服務應用的階段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高級階段就是信息化階段,現代服務業正是依托信息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滲透才得到快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既需要體現現代技術水平的服務設施設備,也需要有與服務勞動相應的技術能力。現代的銀行與傳統的銀行、錢莊、票號不同,現代的銀行已經成為應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最多的行業。伴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服務業的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涉及技術、產業、組織、管理、業務流程等方面,推動了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和升級,產生了大量的服務新業態、新產品、新方式,專業店、連鎖店、無店鋪銷售等新型業態正在發展壯大;B2B和B2C等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教育培訓管理咨詢、研發設計、市場營銷等領域也涌現了很多新的服務業態和經營模式,無線射頻、自助服務機、商業智能等正引領商務服務業的發展潮流。
4、生態化的服務業態
與二產業相比,服務業本身屬于無煙產業,具有消耗低、污染小、親近自然、環境友好的特點。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們的生態理念和環境意識不斷增強,服務業的廢棄物排放和環境污染問題也開始受到人們的注意。政府在服務業發展方面不斷出臺綠色規制的政策措施,消費者也更加強調健康消費、綠色消費。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化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轉向。現代服務業的生態化轉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服務過程的清潔化、生態化,二是生態型服務業的創生發展。由于環境規制和消費理念的轉變,服務企業逐漸把實現服務過程的清潔化和生態化作為服務改進的重要目標,開展綠色營銷,不斷創建清潔化、生態化服務的新途徑,進行綠色服務,注重資源能源的節約,強調清潔生產,注重對廢棄物的處置,強調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另一方面,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始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轉變。適應消費者綠色健康消費需求,服務業不斷發展創生出諸如氧吧、生態旅游等生態型服務業態,為人們提供綠色健康、親近自然的服務產品。
5、服務化產業結構
20世紀70—90年代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轉換和優化的時期,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是向服務化轉變。表現為主要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無論在產值構成,還是在就業構成上均發生了質和量的轉化,以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次產業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形成了所謂“后工業化社會”的產業特征。特別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經濟中增長幅度最快的行業,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在轉變為某種意義上的服務企業,服務化成為制造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制造業高度發展呈現出“服務化”的新趨向,其附加值中有越來越大的比重來源于服務,而不是加工制造。許多優秀制造企業由“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由關注產品生產,轉向涉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市場調查、產品開發或改進、生產制造、銷售、售后服務,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與服務業邊界日益模糊。制造業服務化還表現為制造企業越來越多地進行“服務外包”或“服務剝離”。許多制造企業將內部在產前、產中或產后的服務功能獨立出來,原來的服務活動(如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物流銷售、員工招聘、信息管理等)轉而由其他企業完成。這一轉變促使提供生產服務的專門企業迅速發展。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使得第三次產業成為城市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城市問的相互作用不再以有形的貨物聯系為主導,資金的流動、信息的交換和知識的溝通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國際大都市作為專業化服務的供給基地和金融創新產品及市場要素的生產基地,其地位越來越取決于它的金融、信息等服務產業在城市系統中的地位,而不是具體物質生產部門的影響。
6、集群化的產業集聚
現代服務業集群化發展是一種世界潮流和趨勢。集群化,就是指某個特定產業中相互關聯的若干企業和機構,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對集中。在我國許多地區,服務業的集群特征表現的十分明顯。由于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相對集中,集群化發展具有很強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現代服務業集群內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利用地理接近而節省相互間物質和信息流的運輸移動費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集群內大量的專業信息、個人關系及種種社區聯系網絡式的信息流動很快,可以使集群區內企業迅速準確地掌握市場信息,有效展開競爭與合作,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地域集中使集群的外在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應、彈性專精等效應和知識“外溢”效應使產業和區域競爭的優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