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志林
魯肅,是孫權的重要謀士和將領,在周瑜死后,接替周瑜統帥東吳兵馬。
魯肅雖然幼年失怙,跟奶奶一起生活,但不知后來是經商還是大地主,反正家里很有錢。魯肅為富多仁,經常救濟窮人,在家鄉落得個好名聲。周瑜當時做居巢長,也才二十出頭,事業剛剛起步,生活困頓,軍需匱乏。慕魯肅之名,率人來借糧,當時魯肅家有兩囷糧食,當即用手一指:“這一囷糧食就是你的了!”極其豪爽,周瑜也大吃一驚,從此與魯肅結為至交。后來,周瑜將魯肅推薦給孫權,使魯肅撥云見日,拉開了壯麗的人生序幕。
魯肅對東吳的貢獻,對孫權的幫助,從大的方面說起來,我認為有“兩定”:
定方針。孫權初見魯肅,告訴他,自己繼承父兄的遺業,只是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成為諸侯的霸主。而魯肅則直言不諱地說:你的愿望實現不了,因為北方一個曹操你就很難除掉,所以你的目標應該分兩步走,首先鼎足江東,立穩腳跟,然后再謀統一全國。雖然表面上孫權沒敢應承,但從內心已經被征服了。從張昭當時對魯肅空口無才的指責來看,目標的確高遠。后來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孫權派眾將一齊迎接魯肅,并說:我為什么牽馬墜蹬,不足以使你榮耀嗎?魯肅則說,這根本不夠,你應當成就帝業,統一四海,用最好的車子接我,才使我榮耀。可見魯肅的信心有多大!歷史的發展證明魯肅的眼光是多么遠!
定大計。曹操揮師南征,劉琮投降,曹軍實力大增,兵強馬壯,對江南志在必得。一時間嚇壞了東吳群臣,投降的論調甚囂塵上,孫權也一籌莫展。但此時魯肅力挽狂瀾,主張抗曹,不僅成了孫權的救命稻草,并且為孫權獻上兩個策略:一是立即把周瑜召回,付與江東兵權;二是聯合劉備。后來又力排眾議,把荊州借給劉備做根據地。事實證明,這兩個決策確實奠定了抗曹勝利的基礎。如果沒有魯肅的建議,或許三國的歷史真的要改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魯肅是三國鼎足思想的東吳版本的肇始者,是三國形成的有力推動者。
這么一個偉大的人物,有兩點能夠給我們以啟示:
其一,凡事歷史有公論,不必計較一時之得失。孫權在魯肅死后與陸遜的評議中,高度肯定了魯肅的豐功偉績。但對他力主借荊州給劉備一事耿耿于懷,認為這是魯肅的一大失誤。可事實上果真如此嗎?當時劉備新敗,在樊城立足未穩,聞劉琮投降,便急忙要渡江南撤。當孫權借給劉備荊州后,劉備才以此為根基,實現了與孫權的聯合抗曹。而當時僅以東吳一家的力量是不足以抗住曹操的,所以史書記載曹操正在寫信,聽說孫權把荊州借給了劉備,嚇得連筆都掉在了地上。暫舍一荊州而得保全了整個國家,這是魯肅的大智慧。只是后來屢要而劉備不還,才落得孫權的埋怨。為人處世,再以怎樣的仁心、公心,也可能構怨于人。但只要一心處正,邪正自有后人評說,歷史總要還你公道,所以為人且不可計一時得失。
其二,遇到了周瑜,是魯肅之幸。魯肅在安葬完祖母后,他的好友劉子揚給他寫信,要他馬上接了母親去投鄭寶。因為鄭寶當時拉起了一支隊伍,聲勢浩大,劉子揚認為依附鄭寶可成大事。魯肅聽從了劉子揚的建議,整裝欲發。正好魯肅的母親被周瑜接到了吳郡。見到周瑜后,周瑜又幫他分析了東吳的形勢,魯肅又聽從了周瑜的建議,孫權立即召見魯肅,開啟了一段君臣同心的佳話。由此觀之,人生有很多的十字路口,不論選擇哪條道,本意都是沖著光明大道去的,但結果也可能走向一條崎嶇的小路,甚至是絕路、死路。所以在路口為你指路的朋友太關鍵了。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遇見幾個貴人,如周瑜之于魯肅,那才是人生幸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