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陽不足,溫煦興奮功能失職,產熱減少,全身機能衰退,則表現出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冷痛,另一方面表現為生殖機能的障礙,男性可見陽痿不舉、精冷,女性可見宮寒不孕、性欲減退;蒸化失職,則水液不化而見水腫、尿少或癃閉;封藏失職,可見尿頻清長,遺尿,男性早泄滑精,女子帶下清冷等。腎陰不足,形體失于滋潤,可見腰膝酸軟,耳鳴眩暈,口咽干燥,健忘,齒松發脫,女子經少或閉經;陰不制陽,虛熱內生,則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失眠,顴紅盜汗;熱擾精室及血室,則表現為遺精、早泄或崩漏;陽熱相對偏亢,性機能虛性亢奮,則見陽事易興,女子夢交,性欲亢進。
由于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所以腎陰和腎陽亦是各臟腑陰陽的根本,調節著各臟腑的功能活動。故《景岳全書·傳忠錄》說:“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可見,腎之陰陽在維持整體陰陽平衡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故腎的陰陽失調,會導致其他臟腑的陰陽失調。如肝失腎陰滋養,水不涵木,可致肝陽上亢,甚則肝風內動;心失腎陰上承,可導致心腎陰虛或心火上炎;肺失腎陰滋養,可致肺腎陰虛而燥熱內生。脾失腎陽溫煦,可致脾腎陽虛而內生寒濕或水氣泛溢;心失腎陽溫煦,可致心腎陽虛而水氣凌心等。反之,其他臟腑的陰陽失調,日久也必累及于腎,導致腎的陰陽失調,此即“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景岳全書》)的規律。另外,由于腎陰、腎陽是就腎中精氣而劃分為陰陽之氣,因此,當腎陰虛到一定程度可傷及腎陽,腎陽虛亦可累及腎陰,形成陰陽互損的病理狀態,然其本質都是腎的精氣有所不足。
(5)藏精舍志:志是指人的識記活動。《靈樞·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即心接受反映外界客觀事物,并對所反映的事物映象加以貯存謂之志。《靈樞·本神》又云:“腎藏精,精舍志。”腎精生髓養腦,維持人的識記能力,故腎之精氣不足,腦失所養,則記憶力減退,甚則癡呆。
2.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故腎又有“水臟”之稱,如《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人體水液的代謝是一個多臟腑參與的復雜過程。腎之主水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腎陰和腎陽,特別是腎陽對參與水液代謝過程的各個臟腑有調節作用。水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通過胃的受納腐熟,小腸的泌別清濁,大腸的主津作用,然后經過脾的運化,肺的宣發肅降,以三焦為通道而輸布于全身。腎陰、腎陽為諸臟腑陰陽之根本,因此,上述諸臟腑的功能活動都受腎陰、腎陽的調節,特別是腎陽之溫煦蒸化,能促進諸臟腑對水液的代謝,而腎陰則可促進津液的生成。所以,腎陽虛可導致肺、脾、腸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司,使水液輸布障礙,而形成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類證治裁·痰飲》曰:“若腎陽虛,火不制水,水泛為痰,為飲逆上攻,故清而澈。”腎陰虛一方面可導致津液生成不足,而見口舌干燥,皮膚枯槁等;另則虛火妄動,煎熬津液為痰,或水不潤金,使肺失清肅,不能布津而為痰為飲。《類證治裁·痰飲》云:“腎陰虛,火必灼金,火結為痰,為痰火上升,故稠而濁。”
二是腎陽對水液的蒸騰氣化作用,調節著尿液的生成。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臟腑組織代謝后產生的濁液通過三焦水道下輸于腎,在腎陽的蒸化作用下,再分清濁,清者重新吸收后,經脾氣的轉輸作用通過三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