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血常規(guī)各項指標分析及意義.doc

血常規(guī)化驗單

[英文縮寫] blood routine; :RT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英文縮寫]CD

代號

項目

 結果

參考范圍

WBC

白細胞 

 

 成人

4.0-10.0 10*9/L

6個月-2歲嬰兒

11-12  10*9/L

新生兒

15-20  10*9/L

 RBC

 紅細胞 

 

成年 男性

4.0-5.5  10*12/L

女性

3.5-5.0  10*12/L

新生兒    

6.0-7.0  10*12/L

HGB 

血紅蛋白 

 

成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HCT或PCV

 紅細胞紅細胞壓積   

 

男性

0.42- 0.49 L/L或42%-49%

女性

0.37-0.43L/L或37%-43%

 PLT

 血小板 

 

100-300  10*9/L

 MPV

平均血小板體積 

 

7-11fl

 PCT

血小板壓積

 

0.11-0.28%

 MCV

平均紅細胞體積 

 

82-95 fl

MCH

平均血紅蛋白量 

 

27-31pg

MCHC

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320-360g/L

 NEUT%

中性細胞比率

 

桿狀核 0.01-0.05  (1%-5%)

分葉核 0.50-0.70  (50%-70%)

LYMPH

淋巴細胞比率

 

 (20%-40%)

 MONO

 單核細胞比率 

 

(3%-8%

EO%

 嗜酸性粒細胞比率

 

(0.5%-5%)

BASO%

堿性粒細胞比率

 

 (0%-1%)

 NEUT

中性細胞數 

 

桿狀核0.04-0.5   10*9/L

分葉核2-7   10*9/L

 LYMPH#  

淋巴細胞數

 

0.8-4.0   10*9/L

MONO

單核細胞數

 

0.12-0.8   10*9/L

EO#

 嗜酸性粒細胞

 

0.05-0.3   10*9/L

BASO#

堿性粒細胞

 

0-0.1     10*9/L

 RDW_SD  

紅細胞分布寬度 SD

 

37-51%

 RDW_C

紅細胞分布寬度CV

 

11.5-14.5%

PDW

血小板分布寬度 

 

15%-17%

P-LCR

大型血小板比率

 

13-43%

ESR

 

男性0-10 mm/L

女性O-15 mm/L

1血細胞計數儀 檢測項目:WBC,GR#,GR%,LY#和MON#,LY%和MON%,HGB,MCHC,PLT,HCT及推算項目RBC,MCV,MCH,PCT,MPV,RCDW,LCDW。

2三分群血常規(guī),就是說五種白細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間群

GR%     粒細胞群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

3中文名稱、英文縮寫

(儀器不同,某些縮寫也不同,僅供參考)

中間細胞絕對值MO#,MONO#,W—MCC

粒細胞絕對值GR#,GRAN#,W—LCC

淋巴細胞絕對值LY#,LYM#,W--SCC,

淋巴細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間細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細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驗問答總匯

1.問:血常規(guī)檢查包括哪些內容?

 

答:血常規(guī)檢查是醫(yī)院中最常見的一項化驗,用于對病人身體狀況的一般了解和對疾病的初步判斷和對治療療效的觀察。血常規(guī)一般應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和白細胞分類計數。但由于現(xiàn)代實驗室中做血常規(guī)檢查常使用多參數血細胞計數,一次測定可以得到多達十幾項參數,所測定的項目除上述四個參數外還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參數、紅細胞各項指數、白細胞分類結果等許多參數,甚至還有三個細胞分布直方圖。所以血常規(guī)的概念可以擴大為含有多項紅細胞參數,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分類等多達十余項指標的一組實驗內容,較為常見的是含有16~18項參數的血常規(guī)化驗結果。血常規(guī)具體各項目的名稱、參考值、臨床意義參考書中各項目的詳細介紹。

 

2.問:什么是血象?

 

答:這是一個習慣的稱呼,某些臨床醫(yī)生和病人習慣將血常規(guī)檢查稱為“血象”,在某些書中甚至專業(yè)書中也有類似的寫法。如醫(yī)生說:“先去查個血象”,實際上這時候要病人做個血常規(guī)檢查,這個血象檢查指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就是人們所說的血色素)和白細胞分類等一些最常見的檢驗項目。

 

3.問:為什么要常做血常規(guī)檢驗?

 

答:在醫(yī)院看病時,醫(yī)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個血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檢驗雖不是什么特異性的實驗,但由于血液不斷的在全身循環(huán),流經身體的各個重要器官,滲透到各組織中,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jié)和維護人體各處機能活動和內外環(huán)境的平衡,人體各部位稍有異常改變,都會由血液攜帶其各種信息傳達出來,故檢查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量和質的變化即可協(xié)助判斷肌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血常規(guī)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為具有診斷參考價值,所以,許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時都要做血常規(guī)檢查。另外,一些已經明確診斷或治療過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經常做血常規(guī)檢查,這時觀察治療效果、用藥或停藥、繼續(xù)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fā)或痊愈的常用指標。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在化療、放療及血液病等特殊病人中,血常規(guī)檢查是個非常重要的和經常需要檢測的觀察指標。

 

4.問:儀器化驗和打印的血常規(guī)檢驗內容又多又復雜,如何看懂?

 

答:現(xiàn)在在一般大中型醫(yī)院做血常規(guī)檢驗,多采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患者拿到的是列有十幾項參數的化驗結果。因為醫(yī)院采用的儀器不同,打印結果的編排順序也不一樣。表1、2、3列出自動血細胞計數儀測定血細胞各項參數的中文名稱、英文縮寫(儀器不同,某些縮寫也不同,僅供參考)、參考值、測定單位。

 

表1 多參數血常規(guī)項目、縮寫、參考值和單位簡表

中文名稱   英文縮寫      參考值范圍       單位

 

紅細胞計數 RBC 男4.0~5.5 女3.5~5.0 新生兒6.0~7.0 10*12/L或106/μl

血紅蛋白(血色素) HGB或Hb 男:120~170 女:110~160 新生兒:170~200 g/L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0~98 fl

平均細胞血紅蛋白 MCH 27~31 pg

平均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20~360 g/L

紅細胞壓積 HCT 男:40~50 女:37~48 %

紅細胞分布寬度 RDW 11~15 %

白細胞計數 WBC 4.0~10.0 10*9/L或103/ml

中性粒細胞 NEU;NE;GR; 50~70 %

桿狀核粒細胞 1~4 %

嗜酸粒細胞 EOS 2~6 %

嗜堿粒細胞 BAS 0~1 %

淋巴細胞 LYM;LY 20-40 %

單核細胞 MON;MO 3-8 %

血小板計數 PLT 100-300 10*9/L或103/ml

平均血小扳體積 MPV 6.0-11.5 fl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 PDW <20% %

血小板壓積 PCT 0.115-0.285 %

 

表2 多參數血液細胞分析[血常規(guī))化驗單打印樣式

(日本光電MEK6108K型)

日期和時間 17/AUG/98 16:12

標本編號 NO.0113

白細胞 WBC   7.7x10*9/L

淋巴細胞百分比 LY%   23.3%

中間細胞百分比 MO%   8.3%

粒細胞百分比 GR%     68.4%

淋巴細胞絕對值 LY      1.8x10*9/L

中間細胞絕對值 MO       0.6x10*9/L

粒細胞絕對值 GR         5.3x10*9/L

紅細胞 RBC              3.06L×10*12/L

血紅蛋白 Hgb             92g/L

紅細胞壓積 HCT           27.2L%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9fl

平均紅細血紅蛋白量 MCH   30.1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38g/L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RDW       13.5%CV

血小板 PLT                     174x10*3/mL

血小板壓積 PCT                 0.11%

平均血小板體積 MPV              6.8fl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 PDW         18.9%

 

表3 多參數血液細胞分析(血常規(guī))化驗單打印樣式

(日本東亞 SYSMEX F-820型)

編號和日期 NO.10 25/8/98

時間 10:00

白細胞 WBC         7.0x10*9/L

紅細胞 RBC         4.48x10*12/L

血紅蛋白 HGB         133g/L

紅細胞壓積 HCT       0.397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8.6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MCH   29.7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35g/L

血小板 PLT                     103x10*9/L

小細胞(淋巴細胞為主)百分比 W-SCR   0.285

大細胞(粒細胞為主)百分比 W-LCR     0.715

小細胞(淋巴細胞為主)絕對值 W-SCC   2.0x10*9/L

大細胞(粒細胞為主)絕對值 W-LCC      5.0x10*9/L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RDW-CV           0.121

血小板分布寬度 PDW                 12.2fl

平均血小板體積 MPV                   11.4fl

 

5.問:紅細胞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紅細胞測定有何意義?

 

答:紅細胞是人體中最多的一類細胞,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過細胞內所含有的血紅蛋白進行氧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紅細胞的壽命約為120天,每天有許多細胞因衰老而死亡,另有許多新生的紅細胞取代衰老的,使紅細胞數量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以保持身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需要。機體發(fā)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礙、紅細胞破壞嚴重或紅細胞異常增生等問題時紅細胞數量都可發(fā)生變化。此時需做紅細胞計數以得到紅細胞的確切數量。

  紅細胞英文縮寫為RBC。正常人紅細胞因性別和年齡差異有所不同:

 

  男 性:(4.0~5.5)x10*12/L

  女 性:(3.5~5.0)x10*12/L

  新生兒:(6.0~7.0)x10*12/L

 

  (1)紅細胞相對增多 血漿容量減少而使紅細胞數量相對增多,超過參考值上限或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比例失常。常見于以下情況:嚴重嘔吐和腹瀉、大量出汗、大面積燒傷所致的脫水、尿崩癥、晚期消化道腫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漿中水分丟失過多而使紅細胞呈現(xiàn)相對增加。

 

  (2)紅細胞絕對增加 此為多種因素引起紅細胞數量的增加。如居住在高原地區(qū);新生兒生理性紅細胞數量相對增加;嚴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可使紅細胞數量呈病理性增加;血液系統(tǒng)疾病之一的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也屬紅細胞數量病理性絕對增加。

  紅細胞數量減少可以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和大量失血三種主要原因。

 

  (3)紅細胞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纖維化等;各種慢性疾病導致肌體長期消耗,如惡性腫瘤、尿毒癥、肝病、風濕病、內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4)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紅細胞數量的減少,多見于溶血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機械性溶血性貧血等。

 

  (5)各種急性慢性失血,如外傷大出血、手術大出血、產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潰瘍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

 

6.問:血紅蛋白是用于評價人是否貧血的主要指標嗎?

 

答: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呼吸系統(tǒng)的載體,它具有易與氧和二氧化碳結合的特性,可將人體吸入的氧氣從肺部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再將組織中的二氧化碳運送到肺后呼出體外。血液的顏色是紅色的,這也與血紅蛋白有關。

  血紅蛋白確是用于評價是否貧血的一個重要和常用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醫(yī)生常說的貧血和不貧血也多以血紅蛋白測定值為主要依據。這里需要解釋的是,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具有基本相同臨床應用價值,血紅蛋白與紅細胞還有特定的比例關系,如每升血液中有1.00×10*12個紅細胞,相當于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為30克(30g/L)。可以通過這個比例關系分析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數量是否平行。如有較大的差異則說明紅細胞的體積大小和形態(tài)有所改變,或紅細胞內含的血紅蛋白的量有所改變,此時應該注意MCV、MCH、MCHC等幾個紅細胞參數,他們也是分析判斷貧血的幾個重要指標。

 

7.問:“你有幾克血”是怎么回事兒,血紅蛋白的參考值是多少?

 

答:臨床工作中經常聽到有病人說“醫(yī)生,我的血色素有幾克?”;“我有幾克血?”這樣的問題。其實這里面所涉及的只是一個常用的測定項目:血紅蛋白。血色素即是血紅蛋白,是非標準的稱呼,或者叫“俗稱”,英文縮寫可寫為HGB或Hb。血紅蛋白可以用“克”這一單位來計量,是表示單位體積血液中攜帶的血紅蛋白量。慣用測量單位是每百毫升(分升)血液中含有多少克血紅蛋白,而現(xiàn)在多統(tǒng)一采用國際單位制,以每升(一千毫升)血液中有血紅蛋白多少克為準。例如以前人們說“我的血色素是15克(15g/dl)”,而現(xiàn)在應該說“我的血紅蛋白是150克(150g/L)”。血紅蛋白參考值因性別和年齡不同而略有差異,國內較為公認的參考值如下:

 

  男 性:120~160g/L,最高不應超過175g/L。

  女 性:110~150g/L,最高不應超過165g/L。

  新生兒:170~200g/L。

 

  兒童的血紅蛋白量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降低而接近于成年人,居住在高原地區(qū)的人血紅蛋白比居住在平原地區(qū)的人偏高,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增高。

  血紅蛋白與紅細胞的使用價值近似,血紅蛋白的升高和降低可參考紅細胞升高與降低的臨床意義。

 

8.問:什么是血色素,觀察人的皮膚和眼皮能判斷貧血嗎?

 

答:血色素是習慣稱呼,現(xiàn)在統(tǒng)稱為血紅蛋

8.問:什么是血色素,觀察人的皮膚和眼皮能判斷貧血嗎?

 

答:血色素是習慣稱呼,現(xiàn)在統(tǒng)稱為血紅蛋白,是評價病人是否貧血的一個重要指標。各種原因造成的血液丟失和減少,使得血紅蛋白低于參考值時即為貧血。長期貧血的病人除了有具體的臨床表現(xiàn)外,還可能在外表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皮膚顏色和鞏膜(俗稱白眼球)與血色素高低有一定關系,一些有經驗的醫(yī)生和人士可以通過仔細觀察人的鞏膜,眼皮、面頰、指端、嘴唇等部位初步判斷是否貧血及貧血的程度,如發(fā)現(xiàn)上述部位呈現(xiàn)蒼白色,沒有健康的血色或粉紅色,即疑及貧血問題,但最終的和準確的血紅蛋白結果還必須由實驗室測定后得到。

 

9.問:表示貧血的紅細胞參數有哪幾項? 如何用它們判斷貧血類型?

 

答:醫(yī)生用于判斷貧血的主要指標是血紅蛋白濃度,除了血紅蛋白外還可參考紅細胞數量,如二者比例失調,還應進一步參考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傳統(tǒng)上貧血可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細胞性貧血、單純細胞性貧血和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它們的分類方法是按照MCV、MCH、MCHC的不同而設定的,詳見表4。

 

表4 貧血的MCV、MCH、MCHC分類法

貧血類型 MCH(pg)   MCV(fl)  MCHC(g/L)

(參考值)   27~31   80~98    320~360

 

大細胞性貧血

>正常32~50   >正常,100~160  正常,320~360

正細胞性貧血

正常,27~31 正常,80~98  正常,320~360

單純細胞性貧血

<正常,21~24  <正常,70~80  正常,320~360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正常,12~29  <正常,50~80   <正常,240~300

 

  大細胞性貧血,常見于因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妊娠期或嬰兒期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等。

  正常細胞性貧血,常見于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和海洋性貧血。

  單純細胞性貧血,常見于慢性感染、炎癥、肝病、尿毒癥、惡性腫瘤、風濕性疾病、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貧血。

 

10.問:RDW是什么參數,它與貧血的分類有何關系?

 

答:RDW是一個新的紅細胞參數,它的全稱是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它的所表達的內容是紅細胞體積大小的均勻程度,如果紅細胞體積大小均勻一致,則該參數較低,在參考值范圍以內。如紅細胞體積大小不一致,差異較大,則該參數高于參考值。參考值為:11%~14.5%。RDW作為一種新的紅細胞測量參數。它只能出現(xiàn)在用自動化細胞計數儀測定的結果中。它同樣可以作為貧血分類的指標之一,一般可以通過RDW和MCV這兩個參數進行貧血的形態(tài)學分類。具體貧血分類指標和常見疾病如下:

  (1)MCV降低,RDW正常小細胞均一性貧血。常見于慢性疾病、輕型地中海貧血、兒童。

  (2)MCV降低,RDW升高小細胞非均一性貧血。常見于缺鐵性貧血、β-型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H病、血紅蛋白S病。

  (3)MCV正常,RDW正常正常細胞均一性貧血。正常人屬于此種情況。其他異常表現(xiàn)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脾切除術后、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后等情況。

  (4)MCV正常,RDW升高正常細胞非均一性貧血。如早期或混合性營養(yǎng)缺乏、血紅蛋白異常的貧血癥、骨髓纖維化、骨髓發(fā)育不良、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

  (5)MCV升高,RDW正常大細胞均一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前期、冷凝集素升高等。

  (6)MCV升高,RDW升高大細胞非均一性貧血。加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部分鐮刀狀細胞性貧血。

 

11.問:什么是紅細胞壓積,測定紅細胞壓積有何意義?

 

答:血液經抗凝處理后,通過離心可以把血液分為兩大部分,血漿和血細胞。如果將血液放在一個特殊的試管中(溫氏管)按規(guī)定的時間和速度進行離心,最終使得紅細胞完全壓實在試管的底端,紅細胞之間互相接觸密切,盡可能排除所有血漿,此時血漿會全部被擠出到血細胞的上面,這時紅細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我們所要得到的紅細胞壓積,即壓實的紅細胞所占的體積數(或百分比),也叫紅細胞比積或紅細胞比容。測定紅細胞壓積還可用毛細管法和血細胞計數儀法測定。紅細胞壓積通常縮寫為HCT或Ht,測定單位現(xiàn)在多用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占有多少升來表達(L/L)。

參考值:

  男:0.40~0.50L/L(40%~50%)

  女:0.37~0.45L/L(37%~45%)

  紅細胞壓積的測定有助于了解紅細胞的增多與減少,當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絕對值增高時,紅細胞壓積也會有相應的增加。血液濃縮時紅細胞壓積可達50%以上,臨床上常用于了解脫水病人的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計算補液量的參考。紅細胞壓積降低于各種貧血有關,因紅細胞體積大小的不同,紅細胞壓積的改變并不與紅細胞數量平行,需同時測定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并用于計算紅細胞各項平均值才有參考價值。

 

12.問:血液是由那些部分組成的?

 

答:血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維持著人體各部分的生理功能,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成分之一,沒有了血液,人的生命將不會存在。血液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血液的組成是怎樣的呢?

  簡單地說,血液主要由血漿和血細胞(就是人們所說的血球)兩大部分組成,將血液用抗凝劑抗凝處理后,放在離心機內離心或靜置一段時間后就可發(fā)現(xiàn)血漿和血細胞明顯分為兩部分,血細胞因為分量較重被沉淀在底部,懸浮在紅色血細胞上面的黃色透明液體就是血漿。

  血細胞部分是由有固定形態(tài)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部分組成的。

  血漿中含有91%~92%的水分,其他的主要成分是血漿蛋白、激素、營養(yǎng)物質、代謝產物、酶類、電解質、微量元素和血液氣體等。

  如果血液不經過抗凝處理,讓其自然凝固,血液也會分成兩大部分,沉淀在下面的是凝固在一起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種有形成分;浮在上面的清晰透明的淡黃色液體是血清,血清中不含有血細胞和纖維蛋白原成分。

 

13.問:血液是如何循環(huán)的,人有多少血液?

 

答:血液是一種黏稠的紅色液體,它流經人體的各個部分,從心臟出發(fā),經過動脈到小血管到毛細血管,再到靜脈,回到心臟,經過心臟將血液送入肺內,靜脈血在肺臟的肺泡中進行氣體交換后,血液重新帶足氧氣變?yōu)轷r紅的動脈血,再回流到心臟中,進行下一輪的循環(huán)。

  一個成人大約有相當于體重的8%的血液在全身各個部位循環(huán),也就是說如果體重為60公斤的人約有4.8公斤的血液。血液的比重約為1.060,因此4.8公斤重的血液約有4.5升。

 

14.問:化驗中要求的全血、血漿和血清有何區(qū)別?

 

答:血液經抗凝處理后的全部血液為全血;離心除去血細胞后所得到的淡黃色液體為血漿。

  如血液不經抗凝處理,讓他自行凝固,則在抽血后的一段時間內,血液會自動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發(fā)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一個整體,再經過一段時間或用離心機離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會與一些清澈淡黃色的液體分離開,這些液體稱為血清。血清與血漿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么不同,但其內在的主要區(qū)別是血清中不含纖維蛋白原,是未經抗凝處理過的血液凝固后得到的。

  抽血做化驗中常遇到某些化驗要求用血清測定、用全血測定、用血漿測定,即是指血液標本的三種主要處理方式和要求。

  血清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測定;血漿多用于凝血等方面的測定;全血則多用在血細胞、血常規(guī)、血沉等方面的測定。

  血液的抗凝處理需要抗凝劑,選用什么抗凝劑應根據具體的實驗要求進行選擇。

 

15.問:血液應該是鮮紅的,為什么有時抽出的血是暗紅的或黑紅色的呢?

答:前面說過血液有動脈血和靜脈血之分。人體動脈多處于身體的較深部位,因此不易看到,動脈中流動的血液因含有較多的氧份而呈鮮紅色,因此在動脈末梢部位如耳垂或指尖部取血或皮膚外傷后流出的血常顯紅色或鮮紅色,此外略有貧血的患者血液也多顯鮮紅色。靜脈一般分布在身體的表淺部位,如在肘部、手背、大腿和腳面極易看到,并且呈青紫色,靜脈中流淌的血液為靜脈血,靜脈血因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產物而顯得顏色暗淡。做血液化驗時多從肘部靜脈抽血,因此你看到的抽出的血液常為暗紅色或黑紅色,此時也可表明你的血液中含紅細胞和血

紅蛋白較多。此外當血液濃縮時或患有肺心病的病人靜脈血可呈黑紫色。

  在指尖等末梢部位取血時也有可能見到血液的顏色較深,類似于靜脈血,這是因為它們多來源于末梢靜脈一端,或血紅蛋白濃度較高,或血液濃縮等因素造成

 

16.問:抽靜脈血化驗之前有哪些準備?

 

答:提到化驗,病人就會聯(lián)想到抽血和疼痛,心情就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小孩還可能會大哭大鬧。抽血固然會疼,但程度很輕。緊張甚至恐懼主要是心理作用。為保證化驗結果的穩(wěn)定和準確,病人應給予積極的配合,保持放松狀態(tài)。

  抽血檢查一般采靜脈血,靜脈血化驗除特殊要求的項目以外,一般要求在上午抽血,抽血前盡量減少運動量,不要吃食物,保持空腹,可以喝少量的水,除某些必須按時服用的藥物以外,盡量將其他藥物移到抽血之后再服用,以免對某些實驗結果有所干擾。如是住院病人,應在比較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由醫(yī)生或護士為您抽血。抽血前應盡量清潔抽血部位的皮膚。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據化驗內容的不同及項目的多少來決定的,抽血量一般在2~20毫升,最多不會超過50毫升。經常聽患者說“抽了這么多的血需要多少營養(yǎng)才能補回來呢?”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和緊張,因為這只占人體全部血量的0.5‰~3‰,不需要任何補充和特殊營養(yǎng),人體完全可自動進行調整和適應。

  抽血后醫(yī)生或護士會將血液分配在不同的試管內以適應不同的實驗要求。

 

17.問:采末梢血有何要求和準備?

 

答:末梢血主要有耳垂取血和指尖取血兩個部位,嬰兒可在腳后跟取血。耳垂取血痛感較輕,但取血量較少,特別是耳垂較小的人比較難于取血。指尖取血痛感較明顯,但采血量較多,特別是對于血常規(guī)化驗,可得到較為穩(wěn)定的測定結果。

  采血前應將皮膚清洗干凈。在冬季寒冷的室外進到室內后不要立即取血,應使身體暖和以后,特別是應使采血的耳垂和手暖和起來。在采指血前不要用熱水燙手,保持手指干燥,如指尖有傷口、甲溝炎、紅腫或皮膚病應避開使用此手指。指尖采血一般用無名指,因無名指刺破后不會影響手的日常生活功能,當然也可用中指或食指,無特殊區(qū)別。采耳垂血時應將耳垂上的耳環(huán)等掛飾物取下,采血后不要立即掛上。

  采血后應用消毒棉塊或其他消毒止血物品壓緊針刺破處,不要觸及臟物,不要立即浸水洗手。

 

18.問:末梢血可用于哪些化驗?

 

答:末梢血因其取血方便,多用于一些簡單易行,用血量少,測定快速的化驗檢查。較為常用的項目有血常規(guī)化驗、血型、微量法或稱快速血糖(使用血糖試紙條法)、微量法血沉(潘氏法血沉)、微量紅細胞壓積測定等。

  由于現(xiàn)代化測定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一些原來需用靜脈血或用血量較大的項目也有了快速的微量法;這些項目也可使用末梢血,如與肝功能有關的谷丙轉氨酶、膽紅素、谷草轉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澳抗)等測定;與腎功能有關的肌酐、尿素氮和尿酸;與血脂有關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測定;某些酶類如激酸激酶、乳酸脫氫酶、胰淀粉酶、微量元素的測定等。許多新的可用微量末梢血進行快速檢測的項目還在不斷建立中。

 

19.問:許多實驗為何要求空腹抽血?

 

答:空腹抽血已成為許多項化驗檢查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原因:

  (1)許多抽血化驗項目的正常參考值均來源于正常人群空腹抽血的結果,經統(tǒng)計分析后得到的。

  (2)進食后可血液中許多化學成分可發(fā)生改變,因而不能得到準確的化驗值,如進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后可使甘油三酯明顯升高數倍;食用高糖食物兩小時內可使血糖迅速生高。在頭天晚間進食后到第二天清晨,空腹時間達十小時以上,體內各種物質已達到相對穩(wěn)定和平衡,食物性因素對血液成分基本沒有影響,此時抽血可得到相對穩(wěn)定準確的結果。

  (3)人體生物周期的變化,某些項目指標因采血時間不同,變化較大,如皮質醇分泌高峰在早晨,下午至晚間則逐漸下降,因此在同一時間測定的結果具有可比性。

  (4)人在早間運動較少,而進食、勞動、運動、工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可使一些化驗指標波動,有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不利于與以前所做結果的比較。

 

20.問:耳垂血、指血、靜脈血、動脈血各有何用?

 

答:人體血液是通過心臟和動脈、靜脈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細血管進行循環(huán)的。人們在醫(yī)院中進行抽血化驗主要有兩種方式,即靜脈血和末梢血。

  靜脈血一般采用肘靜脈(俗稱:胳膊血),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根據化驗項目不同及項目多少不同,抽血幾毫升至幾十毫升不等,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狀腺功能等生物化學及免疫學實驗和絕大多數特殊實驗。

  耳垂血和指血統(tǒng)稱為末梢血,常自耳垂部或指尖取血,采血量較少,多在0.1毫升左右,常用于血常規(guī)檢查、血型、快速血糖等簡單快速的實驗,但現(xiàn)在有許多醫(yī)療單位血常規(guī)檢驗也用靜脈血來做,可獲得更準確穩(wěn)定的結果。

動脈血因攜帶氧氣,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能量,通常用于做血液氣體分析

 

小兒貧血概論

 

 

[定義]   

貧血(Anemia)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癥狀或綜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單位容積內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壓積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項明顯低于正常。由于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此三項正常值國內外均有差異。因為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二者與紅細胞壓積不一定平行,故臨床多以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作為衡量有無貧血的標準。須指出的是,由于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與血容量有關。例如在血容量減少時(脫水),雖然單位容積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是正常,但可能已有貧血。此時單憑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就不能反映貧血的真實情況。

[分度]     

臨床上根據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數降低程度的不同而將貧血分為以下幾度:血紅蛋白在9-12克/分升為輕度,6-9克/分升為中度,3-6克/分升為重度,3克/分升以下為極重度。 紅細胞數在300萬-400萬/立方毫米(以下單位同)為輕度,200萬-300萬為中度,100萬-200萬為重度,100萬以下為極重度。

必須指出的是,血紅蛋白量的減低與紅細胞數的減低程度在不同種類的貧血可不平行,例如在大細胞性貧血時,紅細胞數的減低較血紅蛋白量的減低為顯著,在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量的減低則較紅細胞數的減低為顯著。

此外,在診斷貧血時必須參照不同年齡小兒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數的正常值作比較,才能較準確地判斷貧血的程度,例如新生兒初生時,其血紅蛋白量如為12克%,這與初生時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比較,則表明患中度貧血。   

[分類]   

由于貧血的病因和發(fā)病原理多種多樣,因此,迄今尚無一個既能闡明病因與發(fā)病原理,又能指導臨床的統(tǒng)一分類法。目前一般采用形態(tài)分類和病因分類。  

一、形態(tài)分類  

這種分類的基礎是根據紅細胞平均容積(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紅細胞)的測定結果而將貧血分為四類:1)大細胞性貧血  MCV>94立方微米,MCH為>32微微克,MCHC正常。屬于此類貧血者有營養(yǎng)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2)正細胞性貧血 MCV、MCH和MCHC均正常。此類貧血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后貧血。3)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MCV為<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腎臟疾病所致的貧血屬于此類。4)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MCV<80立方微米,MCH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此類貧血見于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  

二、病因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疾病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類,故對診斷和治療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造成貧血的原因是由于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二者不平衡所致,據此將貧血分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類:

1)失血性 急性失血(如創(chuàng)傷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和慢性失血(如潰瘍病、鉤蟲病、腸息肉等)。

2)溶血性  

紅細胞內的異常(內因性)包括(1)紅細胞膜缺陷 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2)紅細胞酶缺陷 如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癥、丙酮酸激酶缺陷癥等。(3)血紅蛋白合成與結構異常  如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紅細胞外異常(外因性)包括 (1)免疫因素 存在有破壞紅細胞的抗體,如新生兒溶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2)感染因素 因細菌的溶血素或瘧原蟲等對紅細胞的破壞。(3)化學物理因素 如苯、鉛、砷、蛇毒、燒傷等可直接破壞紅細胞。(4)其他 如脾功能亢進。   

3)造血不良  

如缺乏造血物質(缺鐵性貧血,營養(yǎng)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骨髓抑制 (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惡性腫瘤,血液病等)。  

以上兩種分類法各有其優(yōu)缺點,目前國內外多采用病因分類法。由于形態(tài)分類可用于推斷病因,對病因診斷起輔助作用。因此,可互相補充。

[臨床]   

貧血的臨床表現(xiàn)與其病因,程度輕重、發(fā)生急慢和年齡等因素有關。一般而論,急性的貧血如急性失血或溶血,雖貧血程度較輕,亦可引起嚴重癥狀甚至休克。而慢性貧血,早期由于機體各器官的代償功能較好,可無癥狀或癥狀較輕,當代償不全時才逐漸出現(xiàn)癥狀。小兒對慢性貧血的耐受性一般較成人為大。個別慢性貧血患兒(如重型β-地中海貧血),在重度貧血時仍可走路上樓。由于紅細胞主要功能是攜帶氧氣輸送全身,貧血時,血液含氧量減少而呈低血氧癥,這就引起組織與器官功能減退而產生各系統(tǒng)癥狀。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三方面;  

一、 一般表現(xiàn)  

皮膚、粘膜蒼白為突出表現(xiàn)。由于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含量減低,使皮膚(面,耳輪、手掌等)、粘膜(瞼結膜、口腔粘膜)及甲床呈蒼白色。重度貧血時皮膚往往呈蠟黃色,每易誤診為合并輕度黃疸,相反,伴有黃疸,青紫或其他皮膚色素改變時可掩蓋貧血的表現(xiàn)。此外,病程較長的還常有易疲倦,毛發(fā)干枯,營養(yǎng)低下,體格發(fā)育遲緩等癥狀。  

二、 造血器官反應  

嬰兒期由于造血器官的功能尚未穩(wěn)定,當造血需要增加時,往往骨髓外造血器官和組織呈增生性反應,回復到胎兒時期的造血狀態(tài),出現(xiàn)肝脾和淋巴結不同程度增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外造血一般不增強),末梢血液中可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幼稚粒細胞。   

三、各系統(tǒng)癥狀   

1)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  

這兩個系統(tǒng)的癥狀是互相聯(lián)系的,貧血時,由于組織缺氧,可出現(xiàn)一系列代償功能改變,如通過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來達到增加運輸氧氣的能力(活動后更明顯)。體格檢查可發(fā)現(xiàn)心率加快,脈搏加強,動脈壓增高,有時可見毛細血管搏動。到重度貧血代償功能失調時,出現(xiàn)心臟擴大,心前區(qū)收縮期雜音,甚至發(fā)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2)消化系統(tǒng)  

胃腸蠕動及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均受到影響,出現(xiàn)食欲減退、惡心、腹脹或便秘等。偶有舌炎,舌乳頭萎縮等。   

3)神經系統(tǒng)  

常表現(xiàn)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易激動等,腦組織嚴重缺氧可出現(xiàn)昏厥。年長兒可有頭痛、昏眩、眼前有黑點或耳鳴等。

[治療]   

一、去除病因  

這是治療貧血的關鍵,但尚有某些貧血趵病因尚未充分明了,對此,應積極加以研究,明確其病因,并予以去除。   

二、一般療法  

適當護理,預防感染,注意飲食療法,飲食的質和量應取決于小兒的年齡和病情。  

三、藥物療法 

治療貧血的藥物主要有:鐵劑、維生素Bl、和葉酸。鐵劑僅適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l和葉酸適用于營養(yǎng)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此外, 氯化鈷、睪丸酮、中藥首烏、阿膠、當歸、雞血藤、熟地黃等均有刺激骨髓造紅細胞的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用于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貧血。  

四、輸血療法  

重度貧血或因貧血而引起心功能不全,輸血是搶救措施。長期慢性貧血者,若代償功能良好,可不必輸血,必需輸血時宜注意輸血量和速度。輸血量一般10ml/kg/次。輸血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腫。對于貧血合并肺炎的患兒,每次輸血量和速度更應減少和減慢。

五、并發(fā)癥處理 

嬰幼兒貧血易合并急、慢性感染,營養(yǎng)不良,消化紊亂等,對此,除應積極處理外,還需要考慮某些特點,如貧血患兒在消化紊亂時,對于體液失調的調節(jié)能力較無貧血的患兒差,在處理時宜結合具體情況,仔細分析觀察,并及時給以對癥和針對病因的治療。

血細胞計數儀及其臨床應用

作者:楊慧    文章來源:好醫(yī)生    

 

利用血細胞計數儀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查項目,正確合理地使用和解釋檢驗項目及結果是臨床診斷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多參數血細胞計數儀的使用為臨床提供了大量普通手段難以測量的參數,使血細胞形態(tài)學觀察不再局限于顯微鏡下少數細胞的微觀結構,對血細胞的體積分布情況,離散程度,特別是異常體積血細胞的數量、分布區(qū)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使形態(tài)學和病因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更能反映病因學。利用血細胞計數儀對血細胞進行分析,其優(yōu)越性不光表現(xiàn)在血液病的篩查與早期診斷上,對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動態(tài)觀察也是其它檢查所不能及。現(xiàn)就常見的血細胞參數變化及血細胞直方圖等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血細胞計數儀的優(yōu)點

最新出現(xiàn)的血細胞計數儀采用了電子、光學、化學等技術,可以更全面、更準確、更快速對單個或多個樣本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等進行分析,精確度高,成本低廉,在第一時間為臨床醫(yī)生提供了準確、豐富的實驗檢查資料。數據儲存方便、利于提取和分析,已成為臨床醫(yī)學實踐中最為重要的診斷方法之一。

    比起傳統(tǒng)的手工方法,血細胞計數儀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如果操作不當,結果的可信度也會大打折扣。

 

二、如何保證血細胞計數儀結果的可信度?

保證標本的生理狀態(tài) 采集標本應嚴格按照標準的操作流程,避免溶血、污染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防止“垃圾進垃圾出”。

分析中做到準確、精確 使用血細胞計數儀進行分析是要做到操作熟練,參數設置恰當,保證監(jiān)測信息的準確可靠。

合理評價檢測結果 由于血細胞計數儀獲得的數據是立體的,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全面、詳細地分析和評價試驗的結果,切不可武斷行事,同時應該結合病人的臨床癥狀給出正確的診斷結論。

三、血細胞直方圖的臨床應用

直方圖是血細胞計數儀用電阻抗原理對血細胞進行檢測,以細胞體積為橫坐標,細胞的相對數量為縱坐標,表示某一種細胞數量分布情況,可反映細胞體積大小異質性的直觀的表達方式,主要由白細胞直方圖、紅細胞直方圖和血小板直方圖共同組成。不同型號的血細胞計數儀的分析結果稍有不同,本文以KX-21型血細胞計數儀為例,分別就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直方圖的臨床應用進行討論。


    下面讓我們先看看報告的組成吧

(一) KX-21型血細胞計數儀報告組成 

1. 普通血常規(guī)結果

包括白細胞總數(WBC)、紅細胞總數(RBC),血紅蛋白濃度(HGB),紅細胞比積(HCT)、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以及血小板計數(PLT)等。這些指標的正常參考值見表1。

表1 血常規(guī)正常參考值

 

2. 正常白細胞直方圖特征

白細胞分類及正常參考值見表2,主要有6個部分,分別如圖1所示。其中:(1) (2) 表示滴入溶血劑后的小白細胞個數比率和個數,相當于淋巴細胞;(3) (4) 表示滴入溶血劑后的中細胞個數比率和個數,相當于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5) (6) 表示滴入溶血劑后的大白細胞個數比率和個數,相當于嗜中性粒細胞。

表2 白細胞正常參考值

 

 

圖1 正常白細胞直方圖

3. 正常紅細胞直方圖特征

紅細胞分類及正常參考值見表3,圖2是正常紅細胞直方圖的分布特征,(7)表示RDW-SD,即紅細胞分布寬度—SD,它是將直方圖頂點的高度定位100%,自下而上高度為20%時紅細胞分布寬度,是反映紅細胞體積異質性改變的參數,能客觀地反映紅細胞大小不等的程度。主要用途是①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和療效觀察;②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的鑒別診斷;③有助于貧血的病因學分類。

表3 紅細胞正常參考值

 

 

圖2 正常紅細胞直方圖

4.正常血小板直方圖特征

血小板分類及正常參考值見表4,圖3是正常血小板直方圖的分布特征。(8)PDW:血小板分布寬度,將直方圖頂點的高度定位100%,自下而上高度為20%時血小板分布寬度,對檢測血小板凝集,與紅細胞的重疊等有意義。(9)MPV:平均血小板容積,低鑒別線和高鑒別線之間的血小板平均容積,被認為可以提供血小板早血功能,體內血小板動態(tài)等有用信息。(10)P-LCR:大血小板比率,12fl與高鑒別線之間的血小板比率,對檢測血小板凝集,與紅細胞的重疊以及監(jiān)測血小板造血功能等有意義。

 

 

圖3 正常血小板直方圖

    下面讓我們著重看看這些直方圖的臨床意義

(二)白細胞直方圖的評價

1.白細胞系統(tǒng)的指標(表5)

 

表5 白細胞系統(tǒng)的指標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細胞總數

WBC

中性粒細胞百分率

GRAN%,絕對值GRAN

淋巴細胞百分率

LYM%,絕對值LYM

中值細胞百分率

MID%,絕對值MID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

EO%,絕對值EO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率

BASO%,絕對值BASO

單核細胞百分率

MONO%,絕對值MONO

變異淋巴細胞百分率

ALYM%

2.白細胞直方圖

(1)嗜中性粒細胞增高,核左移

如圖4所示,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或淋巴細胞比例減低時,白細胞直方圖表現(xiàn)為粒細胞峰明顯變大,淋巴細胞峰明顯變小。嚴重細菌感染時,如果中性粒細胞發(fā)生中毒性改變,粒細胞峰可向左移動或向右延伸。

     

 

圖4 嗜中性粒細胞增多                

圖5 單核細胞增多

(2)單核細胞比例增高(圖5) 白細胞直方圖表現(xiàn)為在單核細胞區(qū)出現(xiàn)一個明顯的峰,其大小與單核細胞比例增高的程度有關,常顯示“R3”報警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儀器顯示的“MO”或“MID”增高僅表示可能是單核細胞增高,也可能是嗜酸性粒細胞或幼稚細胞等,因此,必須涂片染色后經顯微鏡確認。

     

圖6 淋巴細胞減少              

圖7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3)淋巴細胞減少(圖6)

(4)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圖7) 白細胞直方圖上也在單個核細胞區(qū)出現(xiàn)一個明顯的峰,其大小也與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程度有關,注意事項與單核細胞比例增高相同。

紅細胞溶解不全,白細胞凝集等的直方圖特征分別見圖8和9。值得注意的是,異常的直方圖僅提示檢查者粗略判斷各類白細胞細胞比例變化或有無明顯異常細胞出現(xiàn),提示在顯微鏡復檢時應注意這些變化的真正病理意義,或在正常人體檢中篩選是否需要進一步血涂片檢查,僅根據白細胞直方圖的變化來進行臨床診斷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圖8 紅細胞溶解不全                    

圖9 白細胞凝集    

(三)紅細胞直方圖的評價

1. 紅細胞系統(tǒng)的指標

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濃度(HGB),紅細胞比積(HCT),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的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紅細胞直方圖(RBCHISTOGRAM)等。其中,MCV,MCH,MCHC三項又被稱為紅細胞指數,是判斷貧血的經典參數,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MCHC的異常往往是由測量誤差所致,而并非真實的疾病狀態(tài),給臨床判斷帶來不便。但有兩種情況例外,一個是嚴重缺鐵性貧血MCHC表現(xiàn)為減少,另一個是遺傳性球性紅細胞增多癥時MCHC增高,這兩種情況MCHC具有重要的實驗室檢查價值。

RDW是由紅細胞體積的變異系數表示,比紅細胞大小不均的觀察更為客觀準確,其增大的臨床意義有:

(1)用于IDA診斷與療效觀察,IDA時,增高,當MCV正常時,RDW增大為早期缺鐵的指征,補鐵后,RDW正常。

(2)用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鑒別診斷,IDA時RDW升高,而輕型地中海貧血時,RDW正常。

(3)對貧血進行分類(Bessmanff分類法):將MCV與RDW結合對貧血分類更完善。

關于傳統(tǒng)的RBC參數與RDW變化與貧血的關系總結如表6,7,8。

表6 各種貧血MCV、MCH、MCBC的變化              

表7個中貧血RDW的變化      

   

表8基于MCV和RDW的貧血分類法

MCV減低

MCV正常

MCV增高

RDW正常

REW增高

RDW正常

RDW增高

RDW正常

RDW增高

兒童

缺鐵

成人

早期或混合營養(yǎng)缺乏

再障

葉酸/B12

慢性疾病

Hbs(2/3)

或地貧

慢性疾病

貧血性血紅蛋白病

肝病

 

無貧血雜合子地貧

HbH

無貧血的血紅蛋白或酶一場

骨纖

免疫性溶血

肝病

 

 

CLL

 

冷凝集素病

MDS

新生兒

 

 

2. 紅細胞直方圖

正常紅細胞分布在50~200fl范圍內,呈左偏態(tài)分布,利用紅細胞體積的異質性可以一目了然的觀察到根據MCV和RDW為基礎的貧血分類,觀察貧血治療后的反映以及各群紅細胞的MCV。如紅細胞大小發(fā)生變化或異質性改變,均可見紅細胞直方圖左移或右移,或出現(xiàn)雙峰。

(1)小細胞貧血時,RDW正常,紅細胞主群左移,分布在0-100fl,峰頂在75fl處。主要是“小細胞低色素”RDW輕度增高,紅細胞主群左移,分布在50~100fl,峰頂在65fl處,主要見于“小細胞低色素和不均一性。RDW明顯增高,直方圖表現(xiàn)為有兩個細胞峰,小細胞峰左移,峰頂在50fl處,大細胞峰封頂在90fl處,“小細胞低色素和不均一性”。

(2)大細胞性貧血(圖10,11)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 RDW正常,紅細胞主群右移,分布在75~130fl,峰頂在100fl處,即“大細胞性”。②RDW輕度增高,紅細胞主群明顯右移,分布在75~150fl,峰頂在105fl處,RDW輕度增高,“大細胞、均一性”。③RDW明顯增高,紅細胞峰明顯右移,有兩個細胞峰,峰頂在100fl處為主,“大細胞、不均一性”。

(3)正常細胞性貧血:① RDW正常,紅細胞主群分布在55~110fl,峰頂在88fl處,“正常分布”。②RDW輕度增高,紅細胞主群分布在40~120fl,峰頂在80fl處,“不均一性”。③RDW明顯增高,紅細胞分布在40~150fl,峰頂在90fl處,懷疑異常分布,“不均一性”。各種常見貧血RBC直方圖見圖12,13。

缺鐵早期,血細蛋白(Hemoglobin, Hb),MCV尚屬正常的情況下HDW可增高。故RDW在缺鐵貧的早期診斷上有意義,經鐵劑治療恢復期的紅細胞直方圖,由于造血原料得補充,造血系統(tǒng)增生,網織紅細胞增高,此時紅細胞直方圈出現(xiàn)大小不同的細胞群體,RBC直方圖呈現(xiàn)取峰,基線增寬,標志著治療有效,一段時期還會增高,且MCV、MCH、MCHC值均恢復正常。巨幼細胞性貧血圖峰右移,峰值低,基底部增寬,說明體積大的細胞分布多,示為大細胞性貧血(圖14)。

     

圖10 大細胞性貧血                

 圖11紅細胞大小不等

     

     

圖12 各種常見貧血的RBC直方圖

 

圖13 缺鐵性貧血與輕型低貧的RBC比較

         

    A治療前                B治療后7天

       

C治療后17天   D治療后20天

E治療后26天,F(xiàn)治療后223天

     

圖14 某貧血患者治療前后紅細胞直方圖的變化情況

(四)血小板直方圖的評價

儀器在2~30fl范圍內分析血小板,直方圖上正常血小板集中在2~15fl,呈左偏態(tài)分布,在25~30fl處,曲線逐漸接近橫坐標(圖15)。

(1) 大血小板(圖16):峰右移,35fl處接近橫坐標,MPV明顯增高。

(2) 血小板凝集(圖17):分布峰左側起點高,離橫坐標0.6cm,右側在20fl處,離橫坐標0.4cm.與正常差別明顯。血片上可見5~15個凝集成堆的血小板。

(3) 此外還有例如小紅細胞干擾,小血小板等均可導致血小板直方圖異常。

血小板為多功能的細胞.在生理止血及某些病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是巨核細胞漿分出的片斷, 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壞,干擾因素多,必須對圖形、數據進行謹慎分析,并且尋找出結論的實驗室和臨床證據。除了以上分析的干擾外,還應結合顯微鏡下分析結果。

     

圖15 正常血小板直方圖                    

圖16 巨大血小板        

     

圖17 血小板聚集

課后總結:

RDW在直方圖上的應用

RDW

疾病

直方圖

正常RDW

再生障礙性貧血

 

細胞增殖缺陷

 

RDW升高

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12

 

獲得性溶血性貧血

白細胞計數與分類計數的臨床意義

白細胞是周圍血的有核細胞,其數量顯著少于紅細胞,占0.1%~0.2%。根據其形態(tài)特征可以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其中粒細胞還可以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白細胞的檢查對臨床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通常白細胞計數波動在30%以下,在臨床診斷上無意義,只有通過定時和反復觀察才有意義。

白細胞總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1、年齡:成人的白細胞總數為(4~10)×109,新生兒為(15~20)×109,6月~2歲為(11~20)×109,

 2、日間變化;午后高于清晨:一日之內最高和最低可相差一倍。

 3、安靜松弛時稍低,活動和進餐后稍高,

 4、運動、疼痛、和情緒的影響。

 5、妊娠和分娩常常升高,尤其是最后一個月。

如果檢查出有以下改變的就有明顯的病理意義。

1、核左移:

周圍血中桿狀核細胞增多,甚至出現(xiàn)晚幼粒、中幼粒等細胞。常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白血病、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2、核右移:

正常人周圍血中的中性粒細胞核以2-3分葉為主,若5分葉核以上超過3%時叫核右移。常伴白細胞總數減少,為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現(xiàn)。主要見于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和其他惡性貧血。

3、中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

 a. 急性感染:白細胞增高的程度與感染灶的范圍感染的嚴重性及機體的反應性有關。

 b. 急性中毒:如急性化學藥物中毒,白細胞升高,可達20×109/L以上,以中性分葉核為主。

 c. 急性大出血:白細胞升高程度與機體的應激狀態(tài),出血造成的一過性缺氧有關。

 d. 嚴重組織損傷:較大手術后12-36小時,白細胞常在10×109/L以上。

 e. 白血病或惡性腫瘤:如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其他腫瘤等。

4、中性粒細胞減少常見于:

 a. 某些感染:如某些革蘭氏陰性菌的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病毒感染和原蟲感染(如瘧原蟲感染)。

 b.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c.慢性理化損傷:長期化療和放療的病人,骨髓造血功能會明顯受到抑制而導致白細胞減少。

 d.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白細胞減少。

 e.脾功能亢進。

5、 淋巴細胞增多

 a. 某些病毒感染:如風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b. 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的恢復期。

 c. 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細胞白血病。

6.淋巴細胞減少:

如接觸放射線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會導致淋巴細胞減少。

7、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

生理變化,勞動、寒冷、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細胞降低,白天低,夜晚高,上午波動較大,下午比較恒定。

 其病理變化為:

 a、增多:如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傳染病、皮膚病、某些惡性腫瘤、某些血液病;

 b、減少: 如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某些傳染病早期。

8、嗜堿性粒細胞記數的臨床意義:

 a. 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也可增多),嗜堿粒細胞白血病(少見),某些轉移癌及骨髓纖維化。

 b. 嗜堿性粒細胞減少的意義不大。

白細胞計數與分類計數的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由于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數值增減是影響白細胞總數的關鍵。

(1)中性粒細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見于胎兒、新生兒,妊娠5個月以上白細胞增多可達15× 109/L,分娩時疼痛和產傷可使其進一步增高,如無合并10癥于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劇烈運動、嚴寒、暴熱等刺激也可見白細胞增多。

以上一過性白細胞增多在去除影響因素后不久則可恢復正常,系邊緣池內的白細胞過多地進入循環(huán)池所致,而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白細胞增多則與貯備池加快釋放等有關。

病理性增多

A.反應性增多

最常見于急性化膿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其白細胞總數的增高視感染范圍、嚴重程度及機體反應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輕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可正常,分類時可見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多>l0×109個/L并可伴輕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時白細胞明顯增高常>20×109個/L并出現(xiàn)明顯的核象左移。感染過于嚴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機體反應性較差時白細胞可不增高反而減低但伴有嚴重的核象左移。

嚴重的組織損傷如嚴重的燒傷、機械性損傷、較大手術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見白細胞增高,并可借此來區(qū)別心梗與心絞痛。

大量血細胞破壞內臟(如肝、脾)破裂或宮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時白細胞可迅速增高,達20×109/L,且可出現(xiàn)于血紅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 見于急性化學藥物中毒如安眠藥、有機磷等中毒;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等也常見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

以上反應性白細胞增多常與邊緣池內細胞過多釋放入血且機體動用貯備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內的白細胞有關。

B.腫瘤性或持續(xù)性白細胞增多

常見于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者白細胞一般<100×109/L,分類時以原、幼粒細胞為主,而慢性型者白細胞常>100×109/L,分類時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階段粒細胞為主,并伴有較多的嗜酸、嗜堿粒細胞,此時須與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相鑒別。

(2)中性粒細胞減少

某些感染 見于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時如無并發(fā)癥均可見白細胞減少。

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時白細胞可< 1×109/L,分類時呈淋巴細胞相對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只有經骨髓檢查才能確診。

慢性理化損傷度 長期接觸電離幅射(如X射線等,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有毒物質(如氯霉素及含有機磷的農藥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白細胞減低。

脾功能亢進 腫大的脾臟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破壞過多的白細胞及分泌過多的脾素滅活了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嗜酸粒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嗜酸粒細胞增多見于

反應性增多

A.過敏性疾患 如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風疹、食物過敏、血清病等均可見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可>10%。

B.寄生蟲病 特別是腸道寄生蟲如鉤蟲、蛔蟲感染等。

C.某些皮膚病 濕疹、天皰瘡、銀屑病、剝脫性皮炎等可見血中嗜酸粒細胞輕或中度增多。

D.某些傳染病 一般急性傳染病血中嗜酸粒細胞均減少唯猩紅熱時嗜酸粒細胞增多,可能系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活化補體的酶繼而引起嗜酸粒細胞增多。

腫瘤性或持續(xù)性增多

A.某些惡性腫瘤 尤其是淋巴系統(tǒng)的惡性疾患如何杰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腫瘤,肺癌時也可見嗜酸粒細胞增多。

B.某些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細胞可>10%,并可見其幼稚型;罕見的嗜酸粒細胞性白血病,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細胞可達90%,出現(xiàn)較多的幼稚型,并可見形態(tài)學改變。

(2)嗜酸粒細胞減少

由于嗜酸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較低故其減少多無臨床意義。在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由于它抑制組胺合成可間接導致嗜酸粒細胞減少。

3.嗜堿粒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嗜堿粒細胞增多見于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常伴嗜堿粒細胞增多,可達10%或更多。

罕見的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嗜堿粒細胞異常增多,可達20%以上,多為幼稚型。

骨髓纖維化和某些轉移癌時也可見嗜堿粒細胞增多。

(2)嗜堿粒細胞減少

由于嗜堿粒細胞所占百分率甚低故其減少多無臨床意義.于速發(fā)型過敏性反應如尋麻疹、過敏性休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應用過量以及應激反應等可見嗜堿粒細胞減少。

4.淋巴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淋巴細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一周的嬰兒淋巴細胞可達50%以上,可持續(xù)到6~ 7歲,其后逐漱接近成人的數值。

  病理性增多

  A.相對增多 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因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以致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增高。

  B.絕對性增多 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百日咳等常見淋巴細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恢復期亦可見淋巴細胞增多;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時前者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后者則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并均可導致白細胞總數增高.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時多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

  (2)淋巴細胞減少 主要見于長期接觸放射線和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膿性感染時由于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少。

5.單核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單核細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二周的嬰兒血中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兒童亦可較成入稍高。

  病理性增多。

  A.某些感染 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均可見單核細胞增多.活動性結核如嚴重的浸潤性肺結核、粟粒性結核等單核細咆百分率可明顯增高,可達30%以上而使白細胞總數可達20×109 /L

  B.某些血液病 粒細胞缺乏癥的恢復期可見一過性單核細胞增多;惡性組織細胞病、惡性淋巴瘤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也可增多;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時白細胞總數增高且出現(xiàn)大量原始、幼稚單核細胞,成熟單核細胞亦可增多。

  (2)單核細胞減少的意義不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實驗診斷-臨床血液學檢測:血液一般檢測
5 與同行交流的指標
血細胞儀細胞體積分布直方圖特點及臨床意義
【臨床檢驗基礎】知識點整理(第一部分)
血細胞分析儀
學海無涯 | 血液學檢查在小動物臨床診斷上的應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什县| 靖西县| 武平县| 甘孜县| 南江县| 安陆市| 长宁县| 南雄市| 建宁县| 太原市| 贵德县| 兴义市| 克山县| 韩城市| 阜宁县| 西吉县| 昌乐县| 贡嘎县| 健康| 玉山县| 京山县| 天等县| 社会| 禹州市| 宝兴县| 彰化县| 虹口区| 泰和县| 合山市| 耒阳市| 仲巴县| 贵定县| 唐海县| 临猗县| 舒兰市| 建德市| 金乡县| 惠东县| 崇左市| 饶平县|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