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脾胃是濕氣產生的根源所在。若是濕邪一旦出現,它就會竄布我們全身,讓我們的整個身體受波及。這就預示著我們,要掌握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學會辨別濕邪,以及學會捕捉濕氣蛛絲馬跡。
在接下來的內容里,我們就來簡單地分析一下,根據各個部位的癥狀表現,來對濕邪追根溯源!
癥狀一:心中有了濕邪會如何?
其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胸悶。
若是嚴格地來說,這就是濕阻心氣所引起的胸痹、心痛。只不過,對于大多數輕癥患者來說,可能不會表現出“痛”的這一癥狀,只是僅僅表現為“悶”的這一感覺。在中醫術語中,又被稱為胸悶如窒。而這樣的患者,多數往往會有胸中氣塞、呼吸不暢、胸悶、不渴、或是精神不振、舌苔白滑、脈象濡等癥狀。
而上述情況一般多為濕氣內停,心陽不展,心氣不利以及受到阻滯所引起的。這就好比有一團濕黏黏的東西,把心臟包裹住了一般。使得心氣無法運轉如常了,于是就導致了這樣的情況發生。
癥狀二:腎中有濕會如何?
中醫常說,我們腎與膀胱互為表里。若是腎中有了濕,這就會直接波及到我們的膀胱,于是就形成了膀胱濕熱證。
其主要表現:尿色渾濁、或是小便特別黃,更有甚者還會微微發紅。此外,排尿時,尿道會有灼痛感。整個人多表現為尿頻,且極容易發熱、口苦、大便干,舌苔可能還會黃膩。
若是現代醫學,則一般將其診斷為泌尿系統感染。在中醫看來,這就是濕熱之邪困遏下焦所致,也就說濕熱困阻于腎與膀胱。使得腎與膀胱氣化失司,則水道不利。從而導致火性急迫,那么直接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尿頻。
癥狀三:頭部有濕會如何?
在中醫看來,我們的頭部,其實是最容易受到濕氣侵擾的。而這一過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嗜睡。
頭部巔頂,為清陽之府。正常情況下,我們一身的清陽之氣匯聚于頭部巔頂。于是我們就會表現為精神飽滿、矍鑠,頭腦反也會較與其他時候更為敏捷,注意力集中,精力充足。
若是此時有濕邪上泛于清陽之府,那么濕邪就會阻遏清陽之氣的上升。于是,我們就總想睡覺、困倦、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而這樣的情況在體形肥胖或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多為常見。如果任由其發現下去,這就很容易患上諸如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
癥狀四:脾有了濕會如何?
在之前的內容里,我提到過,“脾乃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因此,濕邪一旦產生,首當其沖就是脾胃中焦的運化。而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胃脹。
在中醫里,有一個癥型叫作寒濕困脾。而這種癥候主要在于急性、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患者上多見。
這類癥候的主要表現為:胃脘部有悶脹感,口中多粘膩,不思飲食,頭身困重乏力,有時還會惡心欲嘔,不渴,肢體略有浮腫,這多表現為下肢浮腫,小便可能較為短少,舌體多為肥胖,舌苔白膩或是白滑。
這主要就在于濕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職所導致的。
當然,不同位置,其表現的濕邪形式也都各有不同。而相應的調治之法也就不會相同了,后面有機會我再一一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