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腎不足與痰濁的調理
痰是人體的常見分泌物,我們可以通過其外形、顏色、質地、氣味等直接感知到痰的異常情況。其中,痰黃、痰黏稠、痰中帶有血絲等癥狀常常讓人擔憂,尤其在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患者身上更為常見。
對于痰的異常,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身體過熱、上火的表現,就想著要清熱袪火。然而,事實并非必然如此。過于急躁地清熱祛火往往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為什么痰會呈現黃色、黏稠的特征。這是因為痰中存在著郁熱。郁熱源于痰的久積不散,類似于一汪死水久久發臭。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么痰會持續增多并聚集在一起。肺、脾、腎這三個臟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肺,肺主管津液的輸布。當肺氣不足時,津液的輸布就會失調,導致其在肺腑內積聚形成痰。
其次是脾,脾主運化之能。當脾的運化吸收功能減退時,津液無法正常代謝,也會引發痰的產生,并上泛于肺。
最后是腎,腎主水液的代謝。當腎氣虛弱時,水液代謝就會紊亂,也會生成痰濁。
因此,痰呈現黃色、黏稠、帶有血絲等表面上看似熱象,實際上是肺、腎、脾這三個臟器不足的表現,其中尤以肺腎尤為重要。因為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者對呼吸系統有直接影響。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呢?
傳統中醫提供了一個專門的方案,即人參蛤蚧散。其組方為:蛤蚧、人參、茯苓、知母、貝母、桑白皮、甘草、大杏仁。現如今,一般將其制成散劑。這個古方源自于《博濟方》。其中,蛤蚧和人參具有補益肺腎的作用,改善氣虛狀態;杏仁、桑白皮、貝母和知母能清肺潤燥,化痰止咳,平喘止咳;茯苓則能利水祛痰,輔以大劑量的甘草,可以健脾,促進運化,防治痰濕產生。整個方劑以滋補脾、肺、腎三臟為基礎,以除濕、平喘、清肺熱為標準,這是其基本功效。【詳細思路參考:請關注公眾號 五行健康辨證 回復 支氣管 查看】
這個古方在現代中醫臨床中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疾病。患者常常出現以下主要癥狀:
1. 長時間的咳嗽和喘息,伴有黃色、黏稠的痰液,甚至有些人咳出帶有血絲的痰液。
2. 胸中煩熱感,痰液的郁熱使患者感到不適。
3. 身體乏力,呼吸不均勻,呼氣多于吸氣,聲音低微,腰酸腿軟,全身疲憊,精神不振。
4. 舌苔淡黃。
5. 患者體態較瘦弱,可能出現輕度浮腫。
6. 脈象虛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調治方案僅為科普目的。普通人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對于普通人來說,可以嘗試運用穴位按摩來緩解癥狀。肺俞穴、中脘穴和豐隆穴是常用的化痰穴位。肺俞穴可調理肺氣、止咳平喘;中脘穴能祛濕化痰;豐隆穴可以清降痰濁。雖然這些穴位對肺腎兩臟的補益作用不明顯,但對于化濕化痰的效果是明確的。因此,它們至少能夠幫助我們緩解癥狀,從而起到治標的作用。
總而言之,肺腎不足與痰濁是息息相關的。中醫藥學提供了針對這一問題的治療方案,如人參蛤蚧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尋求專業醫師的指導,并結合個人情況進行合理調理。此外,穴位按摩也是一種輔助緩解癥狀的方法。對于肺腎不足與痰濁問題的管理,綜合運用中醫藥中的治療方案和自我調理方法,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提升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