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知道了以上三條,可以說就達到了德行的至高境界。
《中庸》三十二章論述至誠之道的本質和功用,再次重申了誠作為《中庸》全篇核心思想的重要意義。
君子之蘭(資料圖 圖源網絡)
“《詩》曰:‘衣錦尚絗。’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衣錦尚絗”之“絗”“指麻衣,“衣錦”指穿著很華麗的絲綢,但是因為“尚”,所以華麗的綢衣外面要罩上一件麻衣。這無疑是中國古代玉一般的君子道德的象征——哪怕個體道德修為輝煌而光芒四射,但還是要收斂謙虛而盡量掩藏自己的光芒,讓人看著你很樸素自然,而不是故做一副天地都很難容的偉大姿態。“衣錦尚絗”是因為厭惡他的神采文采太耀眼了,所以要加以遮蓋。這對今天的“做秀”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圣人君子的大道,暗然深藏卻日漸彰顯。他的道行表面上看就像穿了一件麻衣,看不出什么偉大和輝煌來,但是一天一天地充實起來、一月一年地提升起來,最終放出萬丈光芒。而小人的道很張揚專橫,甚至是故作高深標榜自我,卻一天一天暗淡無光,甚至最終消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君子大道恬淡而有意味。“簡而文”,簡樸而不失文雅。“溫而理”,溫厚而又有條理。“知遠之近”,知道無論人走得有多遠都要從近處開始走,所以要從小的地方做起。“知風之自”,知道風化教化不是去教育別人,而是從教育自己開始。現在很多人望文生義,動輒批評中國的儒家或者中國的文化思想,說他們總是喜歡啟別人的蒙,而不知啟自己的蒙。其實儒家強調最先要啟自己的蒙。“知風之自”就是強調,要教化別人,先要從自己開始教化。“知微之顯”,知道細微的、看不見的東西會逐漸光大起來、彰顯起來,所以要謹慎細小之事。小德有虧,今后大德就難建,大事就難成。所以小事不小,因為細節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可與入德矣”,知道了以上三條,可以說就達到了德行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