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物畫在盛唐時期尤為興盛。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統治階層的需要、愛好,除道釋之外,肖像、仕女畫風靡一時。唐代時涌現了一批杰出的人物畫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等,其中以吳道子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們為唐代以及后世的繪畫做出了貢獻。
閻立本
閻立本(?—673年),雍州萬年(今陜西臨潼)人,出身貴族,其一家善畫。父兄皆是建筑工程學家且善畫人物故事,所以其受家庭影響不小。
閻立本的繪畫師法于張僧繇、鄭法士和他父親閻毗。對于張僧繇的繪畫,說他起初不能理解,及再三觀賞,后有在張僧繇作品前留戀十日不能去之說。
閻立本根據李世民旨令,畫過《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職貢圖》。現存的閻立本作品中《歷代帝王圖》現存13圖,是兩漢到隋朝的13個帝王像。其對每個帝王的形象都是根據帝王所處的年代、經歷和個性,做了精心細致的刻畫。有的畫得“威武不凡”,如漢武帝、晉武帝、吳主等在歷史上有一番作為的,作者對這些帝王是歌頌的。而有的畫成了“萎靡不振”也表示作者對其的批判,如陳后主。閻立本現存的另一幅作品《步輦圖》,是描寫唐太宗李世民坐于攆上接見吐蕃前來請婚的使者。畫面人物動作、表情刻畫生動傳神,繪畫手法簡練。
閻立本現存這兩件作品,盡管風格上有所不同,但表現上都是重視人物的心里活動描寫。在用筆方面,他是以一種比較渾健堅實的鐵線描。在用色上,善施朱砂、石綠,顯得很大膽。《后畫錄》評他“變古象今,天下取則”這是既贊他的畫像成就,也評他的繪畫影響。
張萱
張萱,長安人,開元間為史館畫直,以擅長人物畫而著名,尤工侍女、嬰兒。據朱景玄評述,張萱“善起草”,并對亭臺、林木、花鳥皆窮奇妙。流傳的作品僅《宣和畫譜》所載的47卷繪畫,其中游春、整妝、鼓琴、按樂、橫笛、藏迷、賞雪等,都屬于貴族婦女幽靜閑散生活的描寫。其傳世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可窺見他所畫的風范。
張萱在當時的影響較大,他的作品廣被時人效仿,所以他把自己所畫的人物,“朱暈耳根,以此為別”。據張彥遠記述,周昉初效張萱,但是到了后來,周昉的作品得到了更大的成就,所以在唐人的評論中,反說張萱“乃周昉之倫”了。
周昉
周昉,生卒不詳,字仲朗,又字景玄,長安人,是中唐時期繼吳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畫家,他的作品另創一體,所以有“周家樣”之稱。他出身官宦之家是一個貴族子弟。由于他的出身和生活,密切關系到他的藝術表現,固善畫貴游人物,且作濃麗豐肥之態。他的作品最突出的是描繪綺羅人物。宋徽宗所收藏他的72幅作品中半數是仕女圖。周昉的仕女圖表現不只是在服裝上,而是著重在人物的精神狀態及動作上。今傳有《揮扇仕女圖》、《調琴啜茗圖》等,可以看出周昉的成就與畫風。尤其是《揮扇仕女圖》可窺見他在繪畫上善抓形象主要特點的能力。
唐代肖像畫極為發達,周昉也是個中高人。畫肖像,晉朝時已經提出“以形寫神”,要求達到形神兼備。周昉的肖像畫,生動入微地表達出精神特征,善于觀察人物的性格,有著善于分析人物心理的本領。有個關于周昉畫肖像的故事記載說:“郭汾陽(子儀)婿趙縱侍郎,嘗令韓幹寫真,眾稱其善。后請昉寫之,二者皆有能名。汾陽嘗以二畫張于坐側,未能定其優劣。一日,趙夫人歸寧,汾陽問曰:此畫誰也?云:趙郎也。復曰:何者最似?云:二者皆似,后畫者為佳,蓋前畫者空得趙郎狀貌,后者兼得趙郎情性笑言之姿爾。后畫者,乃昉也。”
周昉是8世紀下半期最有才華的畫家。他的作風不只是在中、晚唐輝耀著整個畫壇,而且及于后世以至東方各國。貞元間,新羅人曾以高價收置周昉畫作數十卷,帶回其國。周昉的藝術多有繼承傳統而吸取前輩畫家之長。《東觀余記》說其“設色濃淡”,便是得“顧愷之、陸探微舊法”,并說他“可與顧、陸爭衡”。米芾評論,竟將他與顧、陸、吳(道子)并稱。至于他與張萱的關系,只不過早年曾經效仿過。
李真
李真,生卒不詳,德宗時人。他的畫法承襲東晉顧愷之,而又得周昉“規矩”。鄭符曾有“李真周昉優劣難”句,可見李真的藝術能與周昉相匹敵。
李真的日本的繪畫有一定影響。李真的《真言五組相》被當時在長安留學的日本僧人空海,受其師父慧果之命帶回去的佛教、圖像中的一部分,今藏日本。作品在日本有不少摹本,可知李真這一流派的繪畫在日本產生的影響不是尋常的。
中唐的人物畫家還有如趙公佑,長安人,稍遲于周昉,寶歷中居成都,以畫天王著名。其一家善畫,子溫其,孫德齊,都有畫名。晚唐的人物畫家有如常粲一家,父子都著名一時。常粲的兒子重胤,繪僖宗像,一寫而成,使內外官屬無不駭嘆。晚唐的人物畫家中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孫位。他是浙江紹興人,自號會稽山人,他樂與幽人為物外交。唐僖宗因黃巢起義而逃到四川,孫位也從長安到四川,在四川的應天寺、昭覺寺畫《龍水》、《墨竹》、《松石》和《天王像》。他的作品流傳至今只有《高逸圖》,此圖的表現形式與南朝墓發現的磚印《竹林七賢》有密切關系,可見此作無疑是根據南朝的傳統范本而創作的。
在唐代還有一些杰出的人物畫家如:尉遲乙僧,生卒不詳,月氏人,世居塞地而后遷入于闐,后來到長安。父尉遲跋質那,是隋代著名畫家,稱“大尉遲”,乙僧稱“小尉遲”。年輕時便有畫名,太宗李世民授以宿衛官,襲封郡公,居長安奉恩寺。初唐時,與閻立本齊名。他畫人物、花鳥皆是外國之物象,保留著他那邊區民族繪畫的風格特點。他的繪畫,還有“凹凸畫派”之稱。
尉遲乙僧的畫跡據記載,在當時長安、洛陽一帶的大寺院如慈恩寺、光宅寺、大云寺等,都畫了大量的壁畫,有佛像、菩薩、鬼神、降魔變、外國佛眾圖黃犬、鷹、凹凸花等。他的獨特藝術風格,獲得時人的極高評價。
在唐代,尉遲乙僧父子的畫技是很高的,尤其他畫的“衣冠人物”,顯然與中原的傳統畫派是不同的。
還有張素卿,少年貧窮落魄,曾在節度使夏侯孜家中為差役,也因此讓他有機會看到一些古今的名畫。夏侯府中有吳道子畫的屏風,張素卿曾癡對竟日不忍去,致遭主人責罵。一日至山中,偶遇道士陳乾暉,遂拜其為師,從此便入了玄門。
張素卿喜畫道門尊像,天帝星官,形制奇古。在道教繪畫方面,他是下足功夫的,由于他本人入道,熟悉道家典籍,所以道家繪畫多有依據。他平日一邊吸收傳統畫法一邊潛意創造,所以成就卓著。
張素卿的道教繪畫,不但在當時當地受到重視,且還影響后世。在中古的道教人物畫中,張素卿可謂一代的先驅者。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