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中包含著較為突出的情感因素,情感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說是藝術的生命。人類的情感特征在于充滿著矛盾與交叉,各種因素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處于一種無絕對界限的狀態中。朗格認為,語言作為推理形式的符號體系,不能生動地表現情感或內在生命,“語言的描述只能強調它們的區別”。既然語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達,那么人類的符號能力就必然創造出服務于情感表現的另一種符號——藝術應運而生。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形式的形成是基于人類情感表達基礎之上的,即藝術因情感的存在而產生。
橋上的少女(油畫)愛德華·蒙克
情感表達在美術史上的演變
西方藝術從文藝復興開始,在觀念上一直延續著自文藝復興時期確立的再現性傳統和古典規范,直到19世紀末才有所變化。那時的藝術家在情感表達上一直受宗教精神的束縛,他們的情感傳達主要是客觀的,都脫不了“宗教的外衣”。
19世紀在西方美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那時的藝術實踐開始有了借助某種外在事物來表達藝術家個人的真正內在情感的傾向,出現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征主義、新藝術運動等。
浪漫主義畫派在情感的抒發上是之前任何一個畫派都不可比擬的,從中也可以看出藝術家試圖擺脫傳統觀念束縛的決心。但是,這種震撼觀者內心的情感也僅僅是依靠畫面本身的氣氛渲染傳達出的,不是畫家個性化的主觀情感的體現。
印象派是19世紀中后期出現的。印象主義繪畫是寫實主義視覺實驗的延伸,他們更加注重現實的“真實”,是文藝復興以來“再現性”傳統繪畫發展的極致。也正因為他們注重再現“真實”,被眼前的“真實”世界所吸引,卻忽視了作為藝術實踐主體的人的情感。
印象主義繪畫是“模仿自然”繪畫傳統的最后階段,而與其差不多同時出現的象征主義繪畫,則是歐洲藝術從傳統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起點。從情感表達的角度說,自象征主義開始,藝術家開始更加注重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使個人從現實中超脫出來,走向虛無縹緲的“理念”世界。
20世紀西方進入個性化時代,強調個性和內省反思是社會和個人價值判斷的立足點。美術領域內各種形式也相互借鑒、融合,以致一些傳統的分類和觀念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西方現代主義的再現觀念和二元對立學說為現代藝術奠定了理論基礎。“反傳統”成為藝術的主流,藝術家的個人情感獲得了空前的解放。這個時期出現了表現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等藝術形式。
可以說,在西方,藝術是伴隨著主觀情感的逐步凸顯而不斷發展。而在中國則有所不同。中國的藝術自先秦以降,一直很注重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表達,這源于中國的傳統美學。藝術家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
到了近現代,隨著油畫這個外來畫種的傳入,西方關于藝術的理念也逐漸為我們熟知。由于中西方在近代藝術理念上的差異,在很長時間里對油畫的認識曾使眾多中國藝術家困惑。但隨著認識的加深,他們發現,“油畫”要想在中國這片土壤上扎根,在思想上就要汲取“中國傳統理念”這一豐富營養,并合理地吸收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形成一套獨特的藝術體系。
主觀情感的表達
西方表現主義是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夸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它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于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其中以德國、意大利、美國為首,代表藝術家有蒙克、巴塞利茨、杰克森·波洛克等。
中國的新表現油畫主要是對中國本土具有表現性繪畫風格的藝術作品的總稱。由于受西方現代繪畫的影響,中國出現了表現主義風格的繪畫,但在繪畫理念上是從中國的傳統美學出發,又不同于西方的表現主義繪畫。因為中國傳統美學重在“意”的傳達。這個“意”即道,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層面,是深層次的情感抒發。遵循著這種理念,就出現了帶有表現性風格的作品。反過來說,這類作品恰恰是在融合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基礎上,吸收了優秀的西方文化營養而形成的,是帶有中國特色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方面,“融合”是時代的特點,它使東西方文化相互借鑒,并啟發人們能夠用更廣闊、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思考藝術的本質,獲得更加豐富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各藝術形式間即使互相借鑒,畢竟還是有各自的范疇。如果取消了藝術語言之間的差別,后果將是可怕的。作為架上繪畫,它長于表現而短于敘述,這是與文學、戲劇等藝術語言完全不同的方面。
西方現當代藝術理論始終都在吸收東方思想因素。比如,凱奇在吸收東方道家“無”的思想時,就看到了“無”可以成為藝術認識論的否定性修辭。這種否定性,不是東方哲學的轉化,而是西方二元論的替代理念的翻版。東方哲學的“無”是“以少勝多”“無中生有”,是辯證的再生與轉化,不是否定對立面。而凱奇的藝術則是否定,比如用大便否定常規藝術形式。在他最有名的音樂作品之一《4分33秒》中,他以坐在鋼琴前面靜止不動來代替演奏,留給觀眾的唯有沉默。他的觀念是用“不作為”否定“作為”。所有這些都說明,現代主義對東方思想的吸納首先要符合它自身的敘事邏輯。
但并非所有人都明確這一點,他們往往花費更大的力氣想讓繪畫藝術能容納更多的東西,于是讓繪畫融進了許多文學、戲劇的因素,過分注意了“事”而忽略了“情”,有的甚至成了圖解式的東西,結果使藝術語言失去了自己的特點,變得晦澀難解。
藝術家是作品的實踐主體,藝術應該體現藝術家的思想,更應該體現藝術家自身的情感訴求,無論這個“情感”是基于什么理念。然而,在物質社會不斷進步、社會觀念不斷變化的今天,社會生活中的生命情感卻在弱化。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我們必須呼吁“情感”的回歸。在“個性”成為時代特征的今天,藝術創作就更應突出主觀情感的表達,并通過畫面與觀者進行面對面的心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