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熙載在《藝概》中:“行者, 真之捷而草之詳。”也就是說,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一種書體,它較楷書流動而較草書靜謐,所以在行書作品中,既可以借楷書的結構加強行書的靜態,又可以借草書的結構增添行書的動感。
一、借楷
《圣教序》雖為典型的行書,但有些字體也直接借用楷書的結體,如“春”、“堯”等字,這樣既增加了行書的靜感,又豐富了行書的章法。
“厚”、“塵”二字雖直接借用楷書的結體,但卻運用了行書的用筆方法。如“厚”字多用露鋒起筆,“塵”字一撤用的是回鋒撤。
行書作品中的楷書,往往運以行書筆法,因而顯得比較靈動。如“心” 字中點用出鋒奉絲向右,右點起筆用露鋒接左。“三”字三橫則向右上傾側,增加了字的動感。
二、借草
“羲”為《孔侍中帖》中的字,“頓”為《快雪時晴帖》中的字,二字雖為典型的草書,但在王義之行書帖中卻無鶴立雞群之感,原因是王羲之巧妙地運用了行書的筆法
“吾”、“劇”分別為王羲之行書《得示帖》與《二謝帖》中的草書,由于寫得動中有靜,因而章法顯得非常和諧。
在王羲之《喪亂帖》與《得示帖》中,分別借用了“極”、 “故”等這樣的草體,因而增加了二帖整體的動勢。
在王羲之《孔侍中帖》中,在許多典型的行書中夾雜了像“心”、“至”這樣的草書,通過反差強烈的對比,增強了章法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