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于漢字的萌生同時。
從商代中后期到秦統一中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演變為小篆、大篆。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接著,漢隸則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就這樣,書法的藝術性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魏晉:完成書體演變
真(楷)、行、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巍然卓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他們樹立了真、行、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圣”,稱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為“二王”。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唐代:書學全面鼎盛
唐代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東之等,此后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行、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宋代:帖學大行
宋代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此后《絳帖》、《譚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宋代為后世所推崇的書家有蘇軾、黃庭堅、米帶和蔡襄四大家。此外,宋徽宗趙信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元代:宗唐宗晉
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自己的時代風格并不明顯,稍后于趙孟癲的康里夔變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于元代書壇。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主要代表書家有:趙孟瓶、康里夔夔、鮮于樞、耶律楚材。
明代:繼承宋元雅麗遺風
明代朝野士大夫仍然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完全繼承了趙孟顏的格調。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策、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其代表書家有:董其昌、文微明、祝允明、唐寅、王寵、張瑞圖、宋克。
清代:碑學中興
這時是書法史上的又一個中興期,上與大唐時代遙相呼應。清代的書法發展,按時間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約順治、康熙、雍正時)是明季書風的延續,屬帖學期;中期(約乾隆、嘉慶、道光時),帖學由盛轉衰,碑學逐漸興起;晚期(約成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是碑學的中興期。代表書家有:王鋒、博山、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吳昌碩、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