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過來人| 我們在美國經歷過種族歧視嗎?


Leah在日本玩兒的正high,今天由樓瑞塔和米笑笑兩人當班。


樓瑞塔
最近有兩件事在美國亞裔圈子里掀起了比較大的風波。先是Fox News的主播Jesse Watters去曼哈頓中國城采訪華裔對大選的意見,專門采訪一些不懂英文的老人讓他們出丑,每個問題都充斥著stereotype和做作的無知,好像他還活在The World of Suzie Wong的時代。然后是一個叫Michael Luo的紐約華裔發表了一篇公開信,致給一位在上東區因為被他的嬰兒車擋住去路而大罵他“滾回中國去”的女性,好巧不巧Michael Luo本人是紐約時報的編輯,而且專門是負責和種族相關的題材。于是這封信和他邀請亞裔一起聲討針對亞裔種族歧視的hashtag #thisis2016 一下子在各大social media上trending。連紐約市長de Blasio都在推特上回應“每個人都屬于紐約。不屬于紐約的是這種歧視言論”。
每當被國內朋友問起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時,我的回答都是在美國8年多我從來沒有遭遇過種族歧視。可能是我一直住在比較繁華的都市,大農村是否歧視亞裔我沒權利說。但我真的從來從來沒覺得因為自己的亞裔身份而受到不應有的對待,從日常生活到上學和就業。甚至,我覺得在美國做一個中國人比之前在香港上學時舒服自在多了。可看完很多亞裔應聲發表的講述自己曾遭遇種族歧視的“this is 2016”的視頻,我才發現原來種族歧視是這么主觀的一種感受,原來我遭遇過很多自己都不曾發現的“種族歧視”,原來是我后知后覺?
 
視頻里有些亞裔的故事是被人叫”chinks”, “ching chang”, 被人嘲笑單眼皮小眼睛,春卷等非常典型的亞裔種族歧視言論。 這些我認同是種族歧視,但我沒有遭遇過。Almond 16歲來美國一個小鎮念書,有過此類遭遇。如果我受到這種語言歧視,尤其是來自于不相關的人,我不會動怒,只會覺得那個人是傻b,period。
 
有些就比較隱晦,比如被人問跟功夫或者李小龍相關的問題,被人問工作簽證什么時候結束,走在路上被問候Konnichiwa,被上司評論亞裔是最好的員工,被路人問英語是在哪兒學的講得好好完全沒有口音,被保安誤認為是送外賣的因為手里有個塑料袋,等等。如果這些是種族歧視,那我也遭遇過很多,比如曾經坐出租車時被司機問中國人是不是都會功夫,比如走在街上會被搭訕的小販亂吼一通anyohaseyo,konnichiwa你好,比如在一個韓餐小攤門口等著點餐被食客誤認為是服務員,等等。
 
可我并不覺得這是種族歧視啊,也許那個司機只是很想找話說但又對中國了解甚少只看過李小龍成龍的電影,小販根本就不知道我是哪國人只是因為我的亞洲面孔想招呼我買東西而已,食客誤認我是韓國餐館服務員,跟我在H&M里某次看走眼把一個顧客當成員工一樣,和種族歧視有什么關系?

想了想發現,我對種族歧視的不同感受,或者我的不敏感,來源于我和美國亞裔本身的區別。他們認同自己是美國人,所以任何讓他們覺得被定位為不是美國人的行為和言論都會讓他們覺得是歧視,認為他們不屬于這里。可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雖然我的思維方式生活理念價值觀等受到美國社會很大的影響,但我對自己的理解是在美國生活的第一代移民,所以別人認為我是美國人也好,不是美國人也好,我完全無感。我眼里的種族歧視是因果關系(因:身為某個種族-果:受到某種不公平待遇)。
 
我喜歡美國的很大原因之一就是美國的兼容并包。因為美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多種族國家,移民國家,美國人沒有特定的膚色,長相,人種,甚至英語口音。這是美國的立國之本。正因為如此,種族歧視才格外敏感,總是成為社會熱點。反過來說,幾乎很少在中國聽到任何種族歧視的話題,網絡上對黑人印度人等冒犯的評論隨處可見,很多在美國都可以稱的上是仇恨言論,但在國內就是稀松平常,沒有人有這個敏感度,因為99%的中國人長的都是一個樣子,非我族類自然就不是中國人,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么那個把黑人洗白的洗衣粉廣告會誕生在中國。
 
美國對種族問題的熱度大部分集中在黑人群體中。這個群體歷史上被惡劣地對待,也仍然受著歷史因素延續至今的一些遺留問題,比如社會資源分配不平等,貧窮,犯罪率高,受教育程度低。種族對立一觸即發,今年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就是一例。人數逐漸壯大的墨西哥裔也漸漸變的vocal,尤其是連續兩個大選年墨西哥裔手中選票的重要性觸發了他們的自我意識。
 
亞裔作為美國的“模范少數族裔”一直屬于悶聲發大財型,很少參與社會政治議題。相比于其他少數族裔喜歡抗爭社會不公或者資源分配不公,亞裔更傾向于把焦點集中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身上,上名校,找好工作,爬社會階梯,住在好區,培養孩子也可以繼續上好學校,找好工作,世世代代處于社會食物鏈的上層。因此對亞裔的“歧視”是反向歧視。Stereotype,比如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Chris Rock讓亞裔小孩裝扮成Pwc會計的梗,既不好笑又老套。
如果這些只是打打嘴炮而已,制度上的“反向歧視”更戳到亞裔的痛點。教育和就職過于追求多樣性的結果就是反智化,資源上照顧”落后”的族裔,模范族裔的利益就受到侵害。因為這些原因,亞裔這些年慢慢發現這個社會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自己不發聲就會被邊緣化,才出現了這些亞裔“社會運動”。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能理解亞裔作為一個族群的掙扎和觀點,雖然我自己并不是“反向歧視”的受害者。我仍覺得美國是一個基于個人奮斗和價值的公平社會,公平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我更不安的是這股矯枉過正政治正確的潮流。曾經實習過的公司有個黑人女生因表現不好被辭退,她說她被歧視繼而找HR麻煩。每個公司的HR估計都對辭退少數族裔這件事心有戚戚警惕性極高。再比如this is 2016視頻里因為手里提著塑料袋而被保安認為是送外賣的“被歧視”經歷,為什么被認為送外賣就是被歧視?難道送外賣的就低人一等?那么以后保安遇到不認識的人不能憑第一眼印象隨便開口,而是腦中先過一遍政治正確的標準對話?今年的美國大選已經可以體現出“政治正確”把這個國家帶往了什么方向。

如果我有小孩,ta應該是生長在美國。也許作為亞裔ta會經歷一些明顯的或隱晦的種族歧視。我想我一定會教ta一個原則,在不同種族的相處中,always assume good intention(假設善意)。粗鄙的語言不必去理它。而灰色地帶的評論或問題,就只當作別人對你的種族的好奇,或出自于他們對別的種族缺乏了解。畢竟,我們也不了解美籍印度裔最愛的食物是否咖喱,巴西裔是否都愛踢足球,蒙古裔是否擅長騎馬。

這周有個新電影上映,Loving。講述的是1960年代一對跨種族結婚的夫婦Richard Loving(白人)和Mildred Loving(黑人),被弗吉尼亞州法律認定婚姻違法被判刑,經過九年的抗爭和上訴到最高法院,終于終結了美國不允許跨種族結婚的時代。讓我驚訝的是,這僅僅是五十年前啊。總有錯覺那個種族隔離的時代是很久遠的歷史了,但其實我們習以為常的平權,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而黑人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已經生活了幾百年了。作為比較新的移民,我不介意再給那些思維封閉落后的人一點耐心。對待種族歧視最好的武器,是對自己種族和自己個人價值深信不疑的確定。

 
米笑笑
2014年出公差時,我在香港開了一個星期的會, 順便和我媽還有弟弟會合, 一起去了趟深圳見多年沒見的好友。晚飯時,好友家人與我談這些年在美國留學工作的見聞。長輩們問我, “美國社會有種族歧視嗎?” 我仔細回想后回答, “沒有。” 他們仿佛不太同意我的觀點, 回應道, “雖說沒有,但美國人心里多少有些歧視只是不顯現出來吧?” 他們是我非常尊重的長輩, 而且他們的兒子也在外留學,所以有這樣的感慨也不算憑空而論,于是出于尊敬, 我當時只能回答, “是啊,我是看不出來。”
 
美國到底有種族歧視嗎?
 
從法律上來看
 
在美國反種族歧視的相關法律概括面廣泛。 第十三條憲法修訂案確定整個國家的立場: 國家徹底廢除奴隸制(這是相對當時非裔奴隸的)奴隸制是違法的。 第十四條,聯邦政府保護所有美國公民在美國五十個州中,不能無故被剝奪生命自由與財產。同時在美組織也要一視同仁; 公司或非營利性組織不能因為一個人的種族, 膚色, 出生國家等相關原因左右雇傭或辭退的決定。這些粗線條的大條法律保證在美國打拼的第一代移民能有一個相較公平的平臺與土生土長的美國各族人競爭。同時, 美國的第一條憲法修訂案也保護了每一個在美國的人的發言權。即使他再邪惡再瘋狂再狹隘, 這個人說的寫的內容都不會受法律制約。所以這樣看來, 那位國內的長輩說的也別無道理: 在美國, 個人只要在做正式決定時不被種族歧視所左右, 他心里怎么想, 背地里怎么說的確是不背負任何法律責任。
 

歧視VS偏見


人的本性總是傾向去簡化概念, 多數人急于對一件事物或一群人有一知半解后就開始用個人意見概括整體。這樣的事兒, 大家都做過。比較以自我為中心的美國人更不是例外。他們對某一群人--- 甚至自己群體的陳見例子舉不勝舉: 法國(歐洲)的男女衣著更時髦; 但是英國人的牙齒普遍不好; 美國人都喜歡聽英國或者澳大利亞口音, 覺得那些有口音的人更有文化更有修養; 猶太裔都特別小器; 墨西哥移民很懶惰; 黑人喜歡吃西瓜炸雞喝葡萄汽水; 只要是黑人,他們的體育技能就一定特別好; 只要是白人,他們的節奏感就特別差……
 
那么對中國人的偏見呢? 美國大眾, 根本懶得區分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 只要是東亞的面孔, 他們一般都有這樣以偏概全的偏見: 亞洲人數學都特別好; 他們在學校成績都優秀, 并可以被最好的大學錄取; 但是亞洲人體育技能都很差; 亞洲女性都不會開車, 一般出事故,亞洲女司機一般都是肇事方; 一般亞洲人從事的職業都是程序猿或醫生; 亞洲人都會功夫或者空手道; 還有一個最過分的: 所有亞洲人都長一個樣……當然,隨著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 美國人也有這些更新的認識: 中國人有很多錢, 多到買再貴的房產都是現金全付; 中國人喜歡布滿大logo的奢侈品; 雖然中國人看上去很有錢, 但是更喜歡占小便宜; 中國人在公眾場合愛喧嘩等。
 
前半部分的偏見根深蒂固, 這一點, 美國主流媒體負有很大的責任:
 
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迪斯尼動畫片:
到成人看的搞笑動畫:
從五十年代的好萊塢經典:
到如今熱播的美劇:
從當今流行音樂電視
到每年美國人萬圣節的打扮:


這些畫面和角色都展現出美國大眾媒體對亞洲群體較偏激的描繪甚至丑化。然而, 即使這樣我還是要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偏見好轉了很多。

現在的華人比多年前更能為自己的利益發聲, 如今一些組織或媒體若在丑化或輕視華人/亞裔上犯了錯會馬上被華人組織指出, 示威游行和白宮請愿也是華人們經常采取的回應手段。很多情況亂下,媒體組織或個人會站出來道歉。當然, 美國這么多大嘴巴, 總有幾個是死也不回復的。



一點個人感悟
我十三歲在美國上中學時, 有一個白人男孩總喜歡見到我便點頭哈腰模仿日語口音跟我喊, “嗨嗨嗨”打招呼; 還有一個孩子跟我爭執很久不相信中國也有麥當勞,我曾經跟一個來自臺灣的同學吵起來因為他把一切劣質產品叫 “中國制造”。這可能是我在久遠記憶力中能搜尋到的在美國親身經歷的種族偏見。 如今我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 上面說的種族偏見言行只會讓旁人鄙視。因為在成人的世界里, 大家都明白了在公眾場合保持政治正確, 長大了, 大家都知道照顧到他人感受才是有文化有教養的表現。這個無需言語的準則讓大家相處的環境更融洽, 共同做出的決定更周全更有效率。至于大家回到家幾杯紅酒下肚, 吐出的真心話是否政治正確,又有誰在乎呢?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 我是真地不在乎。

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國移民, 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美國, 修鐵路, 做當時美國人不屑做的工作, 為的是捎給太平洋彼岸的家人養家糊口的錢; 他們英文不好,卻懂得團結, 在美國各大城市挖掘打造了自己的角落生下根, 他們緘默少言, 也沒有時間沒有物質條件與美國主流溝通, 導致一層又一層的陳見因隔閡而產生; 我們父輩的移民, 是一批同樣能吃苦的知識分子, 他們因為優秀而來到美國, 又因為美國環境優越而留在美國, 他們得以從動亂的時代走出來, 所以對一切都珍惜所以堅守不鬧事保平安的思想, 對偶爾遇到的不公小忍也就過去了; 當我們這一輩來美國時, 中國已經發生了太大的變化。我們來美國的目的已經由最基本的尋求優越的生活環境轉變成更明確的目的: 力求個人素質的提高, 說得更形而上一點, 為的是在美國能更自由地做自己。

08-09經濟危機是我們那一屆研究生的畢業年, 很多中國留學生面臨著找不到工作就回國的結局, 但那時的我們已經把回國工作看作一個不錯的選擇。也許我們是留美中國人中最坦然最自信的一代, 我們的英語語言基礎在國內都打得比前輩們要好, 即使沒有獎學金, 很多留學生的家庭在經濟上也能助他們一臂之力,讓他們不會同時為求學和生存而苦惱。這些先設定的條件已經把我們放在與美國人并肩的起跑線上。我們少有理由敗在下游。而在這樣的情形下,(容我小小憤怒一次)  我偶爾還會看到一些在美工作學習的留美中國人寫一些博文把自己當時的不如意歸結到這個 “美國人心里多少有些歧視” 上。這樣因自卑或對當時處境的不滿, 在我看來是一個失敗主義者defeatist的態度, 在一切不如意時, 不首先從自身找原因, 而是找一個最耳熟能詳的概念套用上去, 這樣真地有點不負責任。而是這樣的怒斥美帝不公的博文被國人熱傳, 國內的朋友在圈里留言, “看吶, 這可是圍城里的人對我們城外人的告誡!” 其實,能在美國生活成為強者的人回到國內也是強者, 反過來亦然。這些為自己不成功找理由的人回到祖國也不一定能成功。
 
有人可能想質疑, 米笑笑你出國門這么久就沒有一次間接或直接的種族歧視的例子? 我倒有兩個: 在我和Adam還住在芝加哥城區的時候, 一次Adam下樓遛狗, 遇到一個滿身酒臭正在掏街邊垃圾桶的流浪漢, 他見到Adam大叫 : “你個中國人,帶著你的中國狗滾回你骯臟的國家去!  ” 大學時我在新加坡樟宜機場趕飛機找登機口, 被一個西裝革履的新加坡中年男子呵斥 : “你要想像動物一樣亂串別來我們新加坡! 回到你共產主義中國去!”

我倆在遇到這樣的人后反應一致, 繞道走開。
 
種族歧視歸根究底不是限制我們成長發展的無形束縛, 也不是傷害我們自尊的尖銳武器。種族歧視存在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心靈里, 它因愚昧和懶惰而擴張, 漂浮在那些人的眼前形成一層厚厚的屏障, 阻擋的僅僅是那些愿意被蒙蔽的人的視線。


YoursTruly 三人小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請幫我們轉出去吧 ?
 

 

米笑笑
微博 崔笑笑
Instagram mmcx

樓瑞塔
微博 樓瑞塔
Insta lorettayang

LEAH
微博 leahelel
Instagram leahelel

長按關注,謝謝轉發
請勿盜用原創內容,轉發轉載請注明來源
合作請聯系
yourstruly2016@sina.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漫談移民心態(下)-- 活出自己的精彩
亞裔錄取歧視或合法?加州擬細分亞裔推行種族法案
獨家:美國亞裔向哈佛招生歧視宣戰
從招聘到升職,從算法到術語,科技公司掀起種族平權大變革
美國危機(二)——關于社會覺醒(Wokeness),數據怎么說?【時政大視野】第66期
〝綠皮書〞電影中要說的絕不只種族歧視而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州区| 谢通门县| 涡阳县| 含山县| 东丰县| 哈巴河县| 高平市| 敦化市| 婺源县| 隆林| 南阳市| 大兴区| 文登市| 新宾| 株洲县| 和顺县| 恩平市| 岳池县| 深水埗区| 扶沟县| 万山特区| 和顺县| 靖宇县| 建宁县| 水富县| 介休市| 辽宁省| 株洲市| 宜城市| 洪泽县| 关岭| 城步| 甘德县| 忻城县| 茂名市| 军事| 丹棱县| 宜兰县| 周至县| 江油市|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