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些只是打打嘴炮而已,制度上的“反向歧視”更戳到亞裔的痛點。教育和就職過于追求多樣性的結果就是反智化,資源上照顧”落后”的族裔,模范族裔的利益就受到侵害。因為這些原因,亞裔這些年慢慢發現這個社會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自己不發聲就會被邊緣化,才出現了這些亞裔“社會運動”。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能理解亞裔作為一個族群的掙扎和觀點,雖然我自己并不是“反向歧視”的受害者。我仍覺得美國是一個基于個人奮斗和價值的公平社會,公平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我更不安的是這股矯枉過正政治正確的潮流。曾經實習過的公司有個黑人女生因表現不好被辭退,她說她被歧視繼而找HR麻煩。每個公司的HR估計都對辭退少數族裔這件事心有戚戚警惕性極高。再比如this is 2016視頻里因為手里提著塑料袋而被保安認為是送外賣的“被歧視”經歷,為什么被認為送外賣就是被歧視?難道送外賣的就低人一等?那么以后保安遇到不認識的人不能憑第一眼印象隨便開口,而是腦中先過一遍政治正確的標準對話?今年的美國大選已經可以體現出“政治正確”把這個國家帶往了什么方向。
如果我有小孩,ta應該是生長在美國。也許作為亞裔ta會經歷一些明顯的或隱晦的種族歧視。我想我一定會教ta一個原則,在不同種族的相處中,always assume good intention(假設善意)。粗鄙的語言不必去理它。而灰色地帶的評論或問題,就只當作別人對你的種族的好奇,或出自于他們對別的種族缺乏了解。畢竟,我們也不了解美籍印度裔最愛的食物是否咖喱,巴西裔是否都愛踢足球,蒙古裔是否擅長騎馬。 這周有個新電影上映,Loving。講述的是1960年代一對跨種族結婚的夫婦Richard Loving(白人)和Mildred Loving(黑人),被弗吉尼亞州法律認定婚姻違法被判刑,經過九年的抗爭和上訴到最高法院,終于終結了美國不允許跨種族結婚的時代。讓我驚訝的是,這僅僅是五十年前啊。總有錯覺那個種族隔離的時代是很久遠的歷史了,但其實我們習以為常的平權,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而黑人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已經生活了幾百年了。作為比較新的移民,我不介意再給那些思維封閉落后的人一點耐心。對待種族歧視最好的武器,是對自己種族和自己個人價值深信不疑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