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飛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悠悠歷史源遠流長,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這個“資源”指的就是中華文化。世人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那么到底能在哪里體會到呢?有文化的人寫寫詩詞歌賦,沒文化的人唱唱民歌民謠,不同階層的人有著不同的娛樂生活,慢慢的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文化,俗語便是其中一種。
俗語不像詩詞歌賦那么高雅,但卻蘊含了許多的生活經驗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可以說是對我們的生活最有幫助的。每個人都接觸過俗語,而且各個地方的人還都有著不同的俗語傳承,也代表著不同的生活習慣的文化習俗。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或許許多人對這句俗語嗤之以鼻,甚至前半句“父不進子房”更是荒謬之至。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家里有爸爸媽媽做主,大部分事情也都由爸爸媽媽決定,而大多數孩子又渴望有自己的權利和領地,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臥室,當成自己的私有產物,外人進去他們就會變得非常警惕。沒有人愿意自己的日記被別人偷窺,自然也沒有人愿意有人進入自己的私有領地,除非是被自己邀請。
很多家長覺得這有些荒誕,自己作為家長,怎么就不能進入孩子的臥室呢?孩子年幼時因為要管教,自然可以去得,但當孩子長大后,他們也就擁有了隱私,所以家長就要避免私自進入孩子的臥室,尤其是父親不進入女兒閨房。當然了,男生也是有隱私的,所以男生的房間也最好不要私自進入哦。
如果說“父不進子房”這句話還有不少人知道,并且在遵守,那么“官不進民宅”就沒多少人知道了。在古代,因為存在著森嚴的等級制度,所以官員是不會輕易進入民宅的,這句話也說出了官員和平民的區別。把這句話放在現代來說,假如公安局長突然來到家里,大多數人都會坐立難安,思考自己犯了什么事。
文飛觀點:這句俗語在古代適用,在現代同樣適用。普通人與普通人相處可以十分隨意,但在面對官員時,大多是笑臉相迎。老祖宗在給我們留下文化和智慧的同時,其實無不是在給我們訴說一些生活道理,老祖宗智慧不可小覷啊,你覺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