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曰:“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我們看子路跟冉有問了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這里的“斯”在這里應該是連詞,將“聞”與“行”兩個動詞連起來,意思聽到就要行動起來,“諸”就是“之乎”,但“聞”什么,“行”什么呢?——應該是真理、道義,就是聽到一件有道理的事就要立即去做嗎?
我們看一下孔子的答復,他回子路的是“有父親和兄長在,怎么能聽到什么事就立即行動呢?”而告訴冉有說“聽到就要立即行動起來”。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公西華在旁邊聽者就比較疑惑了,于是問孔子,為什么冉有和子路倆人問的同樣的問題,而你告訴他們的答案是不同的呢?
孔子說,冉有這個人平時做事容易退縮——就是人比較現實,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容易妥協,所以我告訴他要堅持真理和道義,不能向后退。而子路則不同,“兼”的本意是“一手抓住兩株稻禾”,就是他做事容易貪功冒進,不知道去評估自己的能力,就想本來衛國的政局已經混亂到了極點,所有人都不講求道義,而子路卻想去跟昏庸的蕢(kuai)聵(kuì)講道義,結局卻成了子路被砍成肉泥,孔子知道他這個缺陷,所以告誡他凡事不要冒進,需要聽從一下“父兄”(泛指有經驗的師長)的意見。
其實我們看《論語》,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人,孔子給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其實這都是孔子因人施教,所以東漢崔寔(shí)給朝廷的《政論》中說“蓋孔子對葉公以來遠,哀公以臨人,景公以節禮,非其不同,所急異務也”(見《資治通鑒.漢紀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