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到了傍晚就”定時“哭鬧要吃奶,總像是奶不夠吃的樣子,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分情況來講:
?1、2個月以內的寶寶,多是黃昏焦慮
?2、3個月的寶寶,多是作息不規律,疲勞煩躁找奶安撫
?3、4個月以內,媽媽頻繁哺乳一天后,累得奶陣也不來了
黃昏焦慮
1、2個月以內的初生寶寶容易出現黃昏焦慮,哭鬧特別嚴重,一開始哭上就哄不好了。
小寶寶為什么也會有焦慮?
因為他也有思想啊。大家想想,這個巨大的世界對于我們大人而言已經很熟悉了,可對于剛剛與母體脫離的新生兒來說,是不是相當陌生啊?這個新世界完全不同于子宮環境,有太多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圍繞著他們,他們當然容易焦慮啦~
我們常說,產后最初的幾天寶寶除了吃就是睡的。其實愛睡覺的他,就是在本能地”逃避現實“:
”艾瑪!這是什么地方啊?又亮又冷一會又熱的!一點兒也不像我原來的家那樣恒溫,也沒有我熟悉的咚咚的心跳聲......我好害怕!我不管!只要睡著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嘗試接受現實,也是進三步退兩步。
適應了半個多月后,發現真的不能再回子宮去的寶寶,只好鼓勵自己接受現實,稍微愿意試探著慢慢睜開眼睛,打量一小會兒周圍的世界。
我們會發現,寶寶從后半個月子開始,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多,他不再整天蒙頭大睡了。他似乎對周圍的世界有一些好奇,東看看西看看,但是稍微活動一會兒,又累得睡著了:
”這個世界好震撼..好奪目...多炫彩....看得我好累啊~~我還得睡會兒~~~“
順應寶寶的需求,讓他順利度過適應期
在最初的這段時間里,如果家人能及時準確地識別寶寶的需求,并按需照料,寶寶就會得到身體和心靈上基本的滿足——順利地吃飽、安心地睡好,就像回到子宮,好有安全感。
等到了傍晚時分,和所有哺乳動物幼崽一樣,人類小幼崽也開始怕黑了。但是因為白天被照顧地很好,所以寶寶的體力還不錯,心情也比較愉悅,自然不太會有焦慮情緒:
”都是我熟悉的感覺,好安心好愜意啊~~就像在老房子里一樣那么安全和舒適~~看來這個陌生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可怕嘛,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我可以睡一個好覺啦~希望做個好夢~晚安~~“
得不到按需照料,焦慮情緒爆發
但是如果寶寶總是沒有被按需照料——一整天里總是處在”想吃,卻沒吃夠、沒吃滿足;想睡,沒有被及時哄睡,或者剛睡一會兒又被打擾醒了“的狀態,身體也會有各種不得勁,就會本能地對自己的生存狀態產生焦慮:
”哭唧唧~我又雙叒沒吃飽....好困好累好想睡...可是睡不著....我不是豌豆公主,可是真的睡得好磕磣人啊~跟在老房子里一點兒都不一樣,這是什么鬼地方~哭唧唧....我好害怕這個世界、好擔心下一頓飯、我好焦慮啊~哭唧唧......“
到了天黑的時候,寶寶的負能量疊加達到頂峰,情緒就崩潰了:
”唉我去~這都什么時辰了我還沒吃飽過!這一整天地就沒吃飽睡好過!這是要干啥子嘛!咋就不能整整齊齊地呢?!我要咆哮!要怒吼!怎么哄都不好的那種!“
怎么辦?按需照料,緩解黃昏焦慮。
對于新生兒來說,每次想吃奶的時候,都能及時吃到了,沒有吃多也沒有吃少;每次想睡覺的時候,就能被及時哄睡,睡舒服了睡夠了才醒來;每次害怕的時候,都能被及時回應和滿足,覺得自己雖然脫離了子宮,但依然是安全的。新生兒寶寶這樣一天下來就會感覺很舒服,到了黃昏時,心情也能保持良好,就不容易哭鬧了。
家長一定要在喂奶和哄睡的技術上下足功夫,不能只想著“只要吃飽了就一定不會哭”。
作息不規律,疲勞煩躁找奶安撫
寶寶不僅餓的時候會主動找奶,煩躁疲勞的時候也會主動找奶——為了安撫自己。如果寶寶作息混亂,生物鐘也會混亂,到了傍晚就容易積累疲勞煩躁,到處開始找安撫。
生物鐘不僅決定了人在什么時間能睡著,也決定了什么時間是睡不著的,某時候會不會有困的感覺、餓的感覺,身體能不能做得了那些你想讓它做的事,做的時候是活躍的還是抑制的......
很多2、3個月的寶寶是這樣的一天:每天早上大概什么時候醒、什么時候再睡都不一定,有時候凌晨4、5點就醒了,有時候又能睡到9、10點,偶爾正好7、8點醒,剛洗漱完,又睡了,可也只睡了一個小時就又醒了,然后好久都不吃奶,也不睡,睡也就半小時......晚上幾點睡覺更是沒準時,有時6點就睡了,有時能扛到夜里11、12點......
早上的精神還能算“尚可”,好歹是睡了一宿之后醒過來的。但是接下來的一整天,身體都處在“不知道該睡還是該吃,不怎么餓,也不怎么困”的混沌狀態,越來越糟。
到了傍晚,累了一整天也亂了一整天的身體再也撐不住了,變得十分疲勞混亂,寶寶也逐漸失去耐心。
怎么辦?規律作息和生物鐘。
爭取讓寶寶每天在差不多的時間醒來和入睡,清醒時安排豐富的運動和游戲,以便帶動下一輪作息順利地進行。上午把白天的第一個小覺睡好,晚上盡量重復同樣的入睡前安排。
讓寶寶身體的生物鐘逐漸規律起來,吃和睡的狀態都好轉,疲勞煩躁就會減少了。
媽媽哺乳一整天,累得奶陣也不來了
3、4個月內瘋狂追奶、掛喂的家庭比較常見。
由于激素的影響,產后不久的媽媽都會母性使然地努力想要給寶寶提供最好的生存保障。這本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想要新生命得到最妥善的照料。但是當代新媽媽會比以往數代母親都更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更容易有焦慮情緒,特別是面對母乳不順時。
有的媽媽一旦發現有奶不夠的跡象,就會馬上不顧一切地瘋狂追奶,不顧辛苦、不休息,甚至掛喂,讓寶寶一整天都在自己懷里吃奶......結果到了傍晚,累了一整天的媽媽狀態跌入谷底,疲勞和焦慮抑制了媽媽體內催產素的分泌。
催產素的分泌如果被抑制,就會讓媽媽不產生奶陣,不泌乳,即便媽媽是有泌乳能力的。所以不是媽媽奶少,而是媽媽此時的狀態不好,導致了不泌乳,連幫助媽媽產生奶陣的激素都分泌不出來了。
怎么辦?適當親喂、保持好心情。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媽媽自己也覺得疲勞壓力大的話,不要著急吃各種下奶食物,或者瘋狂掛喂追奶,而是要先調整自己的狀態,降低焦慮和疲勞程度。
另外,如果能夠按需喂養和調整寶寶作息合理的話,媽媽帶孩子就會容易一些,會有更多機會跟寶寶好好互動,好心情可以讓媽媽整體的焦慮水平下降,更有利于來奶陣。
如果實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就把養孩子這件事做得這么亂這么累的,也可以找哺乳指導幫你梳理一下養育情況,找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解決。
出生后的頭幾個月,是寶寶逐漸適應新環境、學習在新環境下生存的過渡期,也是媽媽和寶寶相互磨合的過渡期,大多數在傍晚時候的“定時”哭鬧都是暫時的。就算無法被徹底解決,等寶寶逐漸長大后,也會慢慢消失。
作者/編輯:古風亭
審核:虎妞媽、董明珠